方小伍
摘 要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新聞輿論工作的職責和使命之一,要“成風化人”,作為意識形態建設與輿論引導重要陣地的民族高校,應緊跟形勢,牢固樹立四種意識,結合實際情況,突出育人為本,構建課堂內外宣傳的共聯體系,深入推進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教育,并通過不斷創新宣傳載體與形式,努力營造健康積極、向上向善的校園文化與校風學風,正確引領和教化民族高校師生,促進“成風化人”有效實現。
關鍵詞 成風化人 宣傳思想工作 民族高校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6.07.001
Abstract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 proposed one of the news public opinion work responsibilities and mission, to "wind of people", as the building of ideology and public opinion to guide the important position in national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should keep abreast of the situation, firmly establish 4 kinds of consciousness,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outstanding educational for the construct inside and outside the classroom propaganda joint system, to further promote the national unity and progress of publicity and education, and through continuous innovation carrier and form of publicity, and strive to create a healthy, positive, and to the good deeds of the campus culture and school spirit and style of study, proper guidance and education in ethnic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teachers and students, promote the "wind of people"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Key words wind of people; propaganda work; national university
2016年2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提出“新聞輿論工作的職責和使命是:高舉旗幟、引領導向,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團結人民、鼓舞士氣,成風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謬誤、明辨是非,聯接中外、溝通世界。”其中,“成風化人”首次提出,與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主要任務不謀而合,對當前高校宣傳思想工作具有重要指導意義。作為意識形態工作重要陣地的民族類高校,應在宣傳思想工作中牢牢把握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基本原則與主要任務,注意共性與特點的結合,扎實推進宣傳思想工作“成風化人”的有效實現。
1 高校宣傳思想工作“成風化人”的基本要義與要求
“成風化人”作為一個成語,首次提出。所謂“成風”,應是樹新風、揚正風、引領社會新風尚,弘揚時代正能量與主旋律;而“化人”則著重強調新聞輿論的啟迪、教化作用,新聞輿論不只是傳播信息、溝通資訊,更應承擔社會教化的責任。其中, “成風”是“化人”的基礎,而“化人”又是“成風”的目標和結果,二者相輔相成,互為支撐。
具體到民族高校宣傳思想工作,“成風”意在營造、形成積極、正確、向上的輿論風氣和獨特的校園文化,“化人”則指以良好的校園文化與輿論風氣感染、引導和鼓舞各民族師生。這是民族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新職責,也是新使命。當前形勢下,民族高校宣傳思想工作應牢牢把握這一職責,積極打造向上向善的清朗風氣,激勵奮發圖強、熱愛祖國、服務社會和貢獻民族地區的健康校風和學風,努力促進“成風化人”的有效實現。
2 民族高校宣傳思想工作面臨的新形勢與挑戰
2.1 受眾個體與群體思想特征新變化
民族高校宣傳思想工作要達到“成風化人”的效果,需要對“化人”的對象,即各民族學生有新的認識。各民族學生處在社會發展日新月異,信息來源復雜的外部環境與自身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尚未成熟的雙重考驗中,在此影響下,其群體呈現自主化和個性化增強,但主流價值觀與價值取向不穩,對社會關注度增加,但獨立判斷與思考能力匱缺,人際交往方式便捷化,但道德約束和心理健康隱患同步增加,相關問題上易錯信腐朽反動思想,思想行為易陷入極端化等新特點。這些新變化,對當前民族高校宣傳思想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2.2 意識形態建設受復雜政治生態困擾
民族高校意識形態面臨復雜政治生態的困擾。一方面,各民族和諧相處,各方面建設取得的巨大成就,形成一股巨大的正能量,給予人們積極奮進的強大信任與認同感,另一方面,社會發展中仍然存在及暴露出的負面問題與民族問題,容易造成各民族師生思想意識與心態上的困惑與迷茫。當前,民族高校宣傳思想工作面臨正能量與負能量博弈的態勢。此外,民族高校學生逐漸成為部分敵對勢力“西化”與“分化”的重要對象,民族高校更是敵對勢力滲透的重點領域,民族高校宣傳思想工作面臨的形勢復雜。
2.3 網絡信息時代的新沖擊與挑戰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互聯網已經成為輿論爭斗的主戰場,在這個戰場上,我們能否頂得住、打得贏,直接關系到我國意識形態安全和政權安全。” 民族高校宣傳思想工作面臨網絡時代帶來了新的沖擊與挑戰。一方面,當前輿論生態復雜多變,在網絡上尤為集中,容易對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尚未成熟的各民族學生造成影響,另一方面,新媒體技術對高校宣傳工作的載體與內容提出了新的要求。民族高校要做好“成風化人”,必須積極適應新形勢。
3 民族高校宣傳思想工作“成風化人”的實現路徑
3.1 強化四種意識,把握基本原則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意見》對高校宣傳思想工作提出了“強化政治意識、責任意識、陣地意識和底線意識”的要求,對民族高校宣傳思想工作做好“成風化人”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強化政治意識,就是要堅持社會主義政治立場,增強各民族學生的理論認同、政治認同、情感認同、民族認同。強化責任意識,就是要牢牢把握民族高校宣傳思想工作中輿論引導、意識形態建設與鞏固的職責與主動權。引領各民族師生形成堅定崇高的理想信念與價值認同,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培養崇高的祖國觀和民族觀。強化陣地意識,要求堅守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陣地,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陣地以及培育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的陣地。強化底線意識,要分清辨明是非曲直、真善美和假惡丑,樹立正確的思想準則與道德標尺,堅守國家根本制度底線、政治方向底線、法律法規底線、社會秩序與道德風尚底線以及新聞信息真實有效底線,牢守底線,不可逾越。
3.2 建立課堂內外共聯體系,拓展宣傳思想渠道
一是,抓好課堂教書育人主渠道。課堂教學中,教師直接傳輸給學生的,表面上是學科理論知識,實則也體現出思想政治、道德品質、意識形態等要素的輸出。做好民族高校宣傳思想工作“成風化人”,必須構建課堂教學與課外宣傳的共聯體系,抓好課堂教學這一主渠道。民族高校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進行文化輸出與傳播的過程中,要牢固樹立正確的政治意識、道德意識和民族觀,宣揚符合社會發展規律與時代背景、符合國家大政方針與民族政策的思想內容,抵制負面及消極的內容。做好“成風化人”的“把關人”。
二是,抓好“兩課”教育宣傳陣地。民族高校“成風化人”中“化人”的重要實現,要利用好馬克思主義理論課與思想品德課的宣傳陣地作用。在“兩課”中積極深入宣揚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道德修養,加強國情、國史、黨史和時政時事教育,持續開展形勢政策教育,深入進行民族理論與政策、民族歷史與文化、法律法規等內容的教育,并協同理想信念教育、道德觀念教育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深入推進,強化各民族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的堅定信念和理論認同感,從而堅定擁護社會主義和國家,形成自覺維護祖國統一和民族團結的信念與自覺。為民族院校宣傳思想工作鞏固基礎。
3.3 強化主題教育,推進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教育
一是,推進“五講五做五風尚”活動。“五講五做五風尚”活動是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教育工作的重要內容,有利于深化主題教育。民族高校宣傳思想工作,應著力推進“五講五做五風尚”活動,積極引導民族師生堅守“團結穩定是福、分裂動亂是禍”的硬道理,努力形成 “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兩個共同,扎實鞏固“漢族離不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離不開漢族,各少數民族之間也相互離不開”的思想共識,使師生對偉大祖國,對中華民族,對中國共產黨,對中國文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有堅定不移的支持與認同,并形成正確、積極的馬克思主義祖國觀、民族觀、宗教觀、文化觀和歷史觀。
二是,項目化開展宣傳教育活動。以筆者所在的民族高校為例,學校專門設立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教育活動年度項目申報、評審、立項制度,開展、評選年度十大精品項目、十大培育項目,逐漸形成品牌效應,達到很好的育人效果。此外,學校還設立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教育專項研究課題,推進主題教育工作的總結與提高。學校以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教育為主題,總結的成果先后榮獲教育部全國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優秀成果特等獎和四川省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優秀成果一等獎等榮譽。
三是,豐富主題教育資源和載體。民族高校要拓展校內外主題教育資源,將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教育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有機結合,多方位開展豐富多彩的主題宣傳教育活動。以筆者所在民族高校為例,學校將每年9月份定為“民族團結進步月”,集中進行宣傳教育,并利用民族節慶、重要民族活動等契機,依托校園文化活動、校園媒體等平臺,進行有效的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教育。還積極利用四川地震災區“三基地一窗口”紅色資源和民族文化資源,發揮網上宣傳抗震救災精神和網下深入實踐體驗的合力,豐富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教育的載體。
3.4 創新宣傳載體與形式,筑牢網絡防線
隨著自媒體的發展,民族高校宣傳思想工作要不斷創新宣傳形式與載體,努力實現 “成風化人”的效果。一方面,民族高校要因勢而為,適應時代潮流,靈活運用微博、微信等新型媒體,充分利用其傳播速度快、范圍廣、互動性強、信息反饋迅捷等特點,使民族高校宣傳思想工作呈現“年輕新常態”。同時,在宣傳內容上,不斷強化心理接近與情感共鳴,抓準各民族師生的“興趣點”,凝練師生們的情感認同。另一方面,要筑牢網絡防線,構建網絡不良信息、煽動國家分裂、民族分裂等反動信息與言論的“防御墻”和“過濾網”,有效屏蔽負面、不良信息,為“成風化人”提供健康的外部環境。
參考文獻
[1] 張萱.新聞教育者要牢記“成風化人”.求是網,http://www.qstheory.cn/laigao/2016-02-22/c-1118110005.htm.
[2] 李博,卞永紅.自媒體時代民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創新性探索[J].科教導刊,2014(4).
[3] 朱炳文.加強各改進民族地區高校宣傳思想工作 把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落到實處[J].內蒙古宣傳思想文化工作,2015(5).
[4] 齊衛平.做好新形勢下高校宣傳思想工作要強化“四種意識”[J].思想理論教育,2015(4).
[5] 陳旭.準確把握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基本原則[J].中國高等教育,2015(3).
[6] 劉永生.論新形勢下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價值維度及其實現路徑[J].思想教育研究,2015(9).
[7] 張莉.論西南民族地區高校宣傳思想工作面臨的新形勢[J].教育觀察,20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