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涵 李瑤
摘 要 思辨能力作為高等教育的重要培養目標以及核心技能之一,一直是我國外語專業研究生培養的薄弱環節。因此,本文將嘗試從培養制度、教學模式以及課程設置等三個方面,來淺談外語專業研究生思辨能力的培養,致力于提高外語專業研究生的創新與思辨能力,為建設創新型國家和培養創新型人才奠定基礎。
關鍵詞 外語專業研究生 思辨能力 培養
中圖分類號:G64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6.07.031
Abstract As a crucial part of training objective in higher education, the cultivation of critical thinking skill is vulnerable segment in China. Therefore, this paper attempts to discuss the cultivation of critical thinking skill in postgraduates majoring in foreign languages from the aspects of training system, teaching mode as well as curriculum design, in order to improve their critical thinking skill and lay the foundation for building an innovative?nation and ?cultivating?creative?talents.
Key words foreign languages postgraduates; critical thinking skill; cultivation
0 引言
隨著知識型經濟社會的形成與發展,作為教育體系中最高層次的研究生教育越來越受到重視,建設創新型國家和培養創新型人才也越來越依賴于研究生教育。而外語專業研究生的培養雖有著較為鮮明的個性,也存在許多不足之處,尤其是外語專業研究生思辨能力的培養這一方面。這也導致了外語專業研究生的創新意識以及科研能力的落后,使得他們在學習科研中以及在今后的工作實踐中都缺乏核心的競爭力來適應社會的發展潮流。由此可見,加強外語專業研究生思辨能力的培養已成為當務之急。
1 相關研究
思辨能力或稱批判性思維能力(critical thinking skills),是指個人為了決定某物的真實價值,運用恰當的評價標準進行有意識的思考,最終做出有理據的判斷的能力。①其中包含三個維度:改進、分析、評價。也就是說,對自己的思維進行分析與評價以提高和改善自己的思維能力。
在西方國家,思辨能力的培養作為高等教育的核心技能之一,其相對應的訓練課程也被納入到了整體教學計劃之中。美國政府于1991年將思辨能力作為教育改革實驗課納入國家教育綱要,并于1993年將其列入大學教育目標(The National Education Goals Report)。
相比之下,國內關于思辨能力的研究還明顯不足,尤其是外語專業研究生。因為受到外語水平和教材教法的牽制,外語專業本科階段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受到很大的制約。②因此有部分學者提出,外語專業學生思維能力明顯低于其他文科專業學生,患有“思辨缺席癥”,③由于“思辨缺席”,外語專業學生在學習科研以及工作實踐中都將缺乏創新精神,難以取得突破性創新成果。而針對這一現狀,我國學者已嘗試從各個視角提出了各種解決方案,例如黃源深(2010)教授提出可以調整課程的設置、改革教學方法和學習方法等建議;④文秋芳(2008)教授通過與“文獻閱讀與評價”的課程教學的結合,進行了研究生高層次思維能力,即批判性思維能力培 養的嘗試,取得了不錯的效果。⑤但目前國內關于外語專業學生思辯能力培養的相關研究較為單一。因此,本文將嘗試從培養制度、教學模式以及課程設置等三個方面,來淺談外語專業研究生思辨能力的培養。
2 外語專業研究生思辨能力的培養
外語專業的學生將大部分的精力都放在培養語言的基礎能力方面,科研能力以及思辨能力的培養起點低。再加上專業教師以及學生自身的特點,學生的思辨能力從總體上落后于其他的文科專業。因此,本文將通過以下的分析,找到原因并提出相對應的解決措施來培養外語專業研究生的思辨能力。
2.1 培養制度——“淘汰制”
從1999年高校擴招以來,研究生教育的招生規模也一直呈上升趨勢。外語專業研究生的數量也越來越多。因其招生考試多注重語言的基本能力以及卷面分數,而招生的比例擴大又使得對學生的要求略有放松,從而導致研究生的整體質量下降,思辨能力也不高。而國外的研究生教育有著鮮明的特色,比如美國實行嚴格的“淘汰制”,研究生的入學率高,但淘汰率也高,一般情況下淘汰率為10%~15%,有的甚至可達到35%左右。相比之下,中國的研究生淘汰率極其低,只注重研究生的入學考試成績以及最后論文的完成情況,對整個研究生期間的學習過程不太重視,也不注重去培養創新與思辨能力。如國內某重點高校外語院碩士研究生培養方案提出:畢業答辯前,碩士研究生必須完成:(1)一篇與其專業研究方向相關的學術論文;(2)或者一個學術質量獲得學位評定分委員會指定的相關學科專家組認可的翻譯作品或相關實踐報告。由此可見,外語專業碩士研究生畢業的要求并不很高。在這種氛圍下,學生如果缺乏學習主動積極性,則可能不會將自己的主要精力放在學術研究與思考方面,更不用說思辨能力的培養了。
因此,想要提高研究生的思辨能力,“淘汰制”是一種可行的嘗試。在研究生入學考試時,老師可適當給予具有潛力的學生入學機會,讓他們進入研究生的學習階段,通過相關課程的培養,讓他們充分發揮自己的科研 思辨能力。但學院需嚴格要求學生,除了根據學生的基本能力、課程的完成情況、科研成果、畢業論文等幾個方面來考察學生是否具有資格獲取碩士學位,同時也給予一定的“淘汰”壓力,以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國外的成功經驗表明,有淘汰才會有競爭,才能激發研究生的科研創造力以及思辨能力。研究生招生數量逐年增加,使得“淘汰制”或者“寬出嚴進制”顯得尤為重要。
2.2 教學模式多樣化
我國外語專業研究生的培養模式還是以“必修課+選修課”為主,且必修課所占比重較大,大多數課程又偏重于理論的學習,與本科階段的課程設置基本一致,難以體現研究生的“研究”特性。課堂上的教學也大多數都是填鴨式教學模式,而討論式、啟發式以及探索式的教學方式則相對少之又少,這樣的教學模式下培養的外語專業研究生的創新能力與思辨能力都難以有所提高。
而Seminar教學范式著眼于探索、思辨、交流與合作,對于創新與思辨能力的培養將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陳平原教授(2007:6)曾將Seminar教學范式解釋為“簡單地說,就是討論課,師生在一起坐而論道;而不是演講課,任憑教師一個人唱獨角戲。討論課學生是課堂的主體,必須在教授的指揮和引導下,圍繞相關論題,閱讀文獻,收集資料,參與辯難,并最終完成研究報告。”⑥相比于傳統的課堂模式由教師負責向學生傳授知識,Seminar教學范式則給予了學生更多的主動權讓其去探索學習,追蹤本學科的最新研究前沿,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科研能力以及思辨能力。廣西大學外國語學院于2009年三月開始,采取Seminar教學范式教授研究生EPS課程,師生普遍認為Seminar教學范式使傳統教學的單向知識傳授方式向注重學習者主體的研討教學方式轉變,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學生思辯能力的培養。⑦
除了Seminar教學范式外,學院還可組織聘請國內外優秀專家學者來開展學術講座,要求學生的出勤率,并于講座結束后組織學生以研討會或書面報告的形式來探討本次學術講座的主題。學院還應支持和資助學生參加高水平學術會議,接觸研究前沿,開拓學術視野,并鼓勵參會學生回校后開展小型的學術報告會,將學術前沿最新動態傳遞給研究生同學。同時還可鼓勵學生公開做學術報告等多種方式來充分挖掘研究生的創新與思辨潛能,進行多角度、多層次的認知互動,以達到學術科研的最佳效果。
2.3 課程設置多維度
課程教學的質量將直接影響到研究生知識理論框架、實踐能力的形成與發展,對研究生的創新與科研能力、思辨能力的培養與提高也有重大的影響。盡管課程教學內容的更新已經成為我國研究生教育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但與國外一流研究生教育機構相比,差距仍很大,課程體系前沿性、國際性不足。⑧而對于外語專業研究生而言,課程的設置主要還是以專業理論課為主,研究方法課沒有得以突出,在部分高校甚至以選修課的形式出現。其次,外語專業科研的基本素質,即包括學術論文的規范與寫作方法、查閱與搜集整理資料的培養也沒得到重視。這些都將影響學生思辨能力的培養與提高。
因此,在外語專業研究生的課程設置中,還應該增加開設一些研究方法課,即基于語言學的研究方法和學術論文寫作的規范與實踐。專業理論課可以提高研究生的理論水平與見識,而研究方法課可將理論應用于實踐,借助科學的研究方法來培養學生的科研能力和思辨能力。除此之外,文秋芳(2008)教授還提出了開設文獻閱讀與評價課程來培養學生的高層次思維能力,即思辨能力。⑤通過組織學生查閱大量的最新文獻,采取分組合作學習法,口頭報告和評價該閱讀成果。這門課程的教學實踐,將思辨能力的培養融入到課程中,幫助學生開闊了視野,活躍了思維,激發了學生的創新與科研欲望。對于研究生而言,這門課程的大力推廣將有利于學生發揮學習的主動性,并在閱讀與學習的過程中,進行有意識的思考,從而形成自己的評價標準,做出有理據的判斷,而這就是思辨能力的形成與提高的過程。總而言之,增加研究方法課和開設文獻閱讀與評價課程都是提高學生創新與思辨能力的有益嘗試。
3 結語
思辨能力作為高等教育的重要培養目標,也是外語類學生綜合素質的一個重要方面,應給予高度的重視。因此,本文從培養制度、教學模式以及課程設置等三個方面,淺談了外語專業研究生思辨能力的培養,致力于提高外語專業研究生的思辨能力。然而,思辨能力的培養與提高是一個長久的任務,需要外語類的教學工作者以及學生自己不斷的努力與探索。
注釋
① PAUL R W, ELDER R. Critical thinking: learn the tools the best thinkers use [M]. New Jersey: Pearson Prentice Hall,2006.
② 文秋芳,周燕.評述外語專業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J].外語學刊,2006(5).
③ 何其莘.關于外語專業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見[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9(1):25-29.
④ 黃源深.英語專業課程必須徹底改革——再談“思辨缺席[J].外語界,2010(10).
⑤ 文秋芳.論外語專業研究生高層次思維能力的培養[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8(10).
⑥ 陳平原.“學術文”的研習與追摹——“現代中國學術”開場白[J].云夢學刊,2007(1).
⑦ 陳兵.思辯缺席與seminar教學范式[J].齊魯師范學院學報,2011(4):141-144.
⑧ 翟亞軍,哈明虎.我國研究生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中國高教研究,2004(6):3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