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海
摘 要 課程標準賦予了數學教學新的內涵,使數學教學充滿了生活氣息。數學教學不但要關注計算與口算能力,還要關注學生自主探究的創新精神,更要關注與人合作的意識。但在實施過程中,有的教師沒有起到很好的主導作用,不少學生的計算錯誤率偏高,速度也大大降低。本文就自己的教學實踐淺述一些提高計算教學的策略。
關鍵詞 教學 計算 研究 方法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9-0066-02
一、在研究中學習
在數學教學中,老師應精心設計,讓學生帶著研究的態度去學習,主動地獲取知識。例如,在教學小數乘小數的教學中,學生已經熟練掌握了整數乘整數、整數乘小數的計算方法。因此,學生在學習這部分內容時,完全可以在自主探索、研究學習中掌握。這部分內容學習的重點是如何處理好小數點的位置,這同樣也是筆算教學的重點。
教學中,我先出示標有長、寬數據的平面圖,讓學生根據圖中的數據提出數學問題,再相機提出求房間面積的問題,列出算式3.6?2.8= 。學生列完算式后,就會迫不及待地算起來。我馬上提出這樣一個問題:“不用算你知道這個房間的面積大約有多大嗎?”學生沉思了一會兒,紛紛舉起手來,得出以下幾種答案:①面積大約在6—12平方米之間。②面積大約在9平方米左右。③面積大約在10平方米左右(3.5?或4?.5)。學生在這之前已經熟練掌握了整數乘整數、整數乘小數的計算方法。因此,學生能很快估算出房間的面積大約是多少平方米。這個估算過程是很有必要的。首先,幫學生復習了整數乘整數、整數乘小數的計算方法。其次,為學生正確探究出小數點變化規律打好了基礎,從而為學生主動構建小數乘小數的計算方法提供了支持。
接下來,我馬上提問:“這個房間的面積到底有多大呢?”學生根據已有的經驗,馬上想到用豎式計算得出精確的結果,然后提醒學生對照估算的結果,得出房間的面積是10.08平方米。最后,我讓學生計算“做一做”中陽臺的面積(2.8?.15),對照例題的計算過程,出示以下三個問題:①例題中的兩個因數分別是幾位小數?積是幾位小數?②“做一做”中的兩個因數分別是幾位小數?積是幾位小數?③通過比較,你發現積的小數位數與因數的小數位數有什么關系?學生經過討論研究,得出結論:小數與小數相乘時,如果因數里一共有幾位小數,就要在乘得的數的右邊起數出幾位,點上小數點。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聯系已有的知識經驗,不斷探究,從而主動構建了新的計算方法。
二、在生活中學習
數學來源于生活,當運算意義以生活場景為背景時,可以化“抽象”為“直觀”,讓學生感到自然、親切、易懂,有利于學生主動地去理解和建構知識。現實生活既是數學教學的源頭,更是數學教學的歸宿。我們教師應努力營造生活場景,為學生運用知識解決數學問題創造機會,從而幫助學生了解數學的價值,增進對數學的理解和應用數學的信心。
教材中,計算例題的呈現方式一般都比較單一,這就要求我們老師應深刻地理解和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對教材進行適度的改編,豐富例題的呈現方式,讓學生在熟悉的生活場景中計算學習。例如:在教學小數加減法時,我對例1進行了改編:小明買了一個試卷集4.75元,小麗買了一本筆記本3.4元。小華算了一下,他們一共要花5.09元。小亮算了一下,他們一共要花8.15元。他們到底哪個算得對呢?你能幫幫他們嗎?有的學生通過計算,很快就知道小華算錯了。還有的學生沒有計算,也知道小華錯了(一個試卷集4.75元,一本筆記本3.4元,一共7元多了)。接下來,我讓同學們思考:小華為什么算錯了?同學們通過交流得出,小華在計算時把末尾對齊了。從而學生得出結論:小數加法,應小數點對齊,也就是數位對齊。
通過這樣的改編,教師聯系了生活中比較容易出現的錯誤,使原本抽象的計算法則變得生動起來,使原本枯燥的數學課堂變得更加活潑。由此可見,我們應在計算教學中注重把計算內容與實際生活結合起來,體現新課程的理念,遵循“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認識規律進行教學。
三、在游戲中學習
1.開火車。低年級練習口算時,多采取開火車的形式。“開火車”練習面廣、量多,且富有童趣,小朋友們都非常感興趣,參與性很高。
2.組織比賽。中年級練習計算時,多采用比賽的方法進行。孩子們總是非常要強,不論做什么,都想爭個第一。在比賽時,會以平時十倍、百倍的仔細檢查自己的試卷。教師便可對學生的這種心理善加利用,使單純而枯燥的學習變得富有激情和活力。
3.學生出題。高年級練習計算時,多采用(下轉第88頁)(上接第66頁)學生出題的形式。高年級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得到加強,學生也積累了一些容易出錯的計算題型。讓學生自己出題,不僅能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還能培養學生細心的好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