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士芳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9-0118-02
孔子的教學,可以定義為“問對之學”。所謂“問對”,就是一問一答。從以下《問政》內容可見一斑:
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子曰:“去兵。”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子張問政。子曰:“居之無倦,行之以忠。”
子路問政。子曰:“先之,勞之。”請益。曰:“無倦。”
從這幾段文字,可以看出孔子教學特點有三:(一)學生問,教師答;(二)一個問題可以不停地問,教師不停地答;(三)不同的學生問同一個問題,教師有不同的回答。與孔子的“問對之學”相比,如今的課堂教學可以說精彩紛呈,但我們卻發現學生的問題少了。
孩子小時候總是喜歡問東問西的:“小鳥為什么能飛呀?”“天為什么會下雨呀?”常常問得老師、家長張口結舌。一年級的孩子上課時小手刷刷舉得高高的,下課了,也圍著老師嘰嘰喳喳。可到了六年級,主動提問的很少很少,大多是老師問,學生答。學生的“問題”都去哪兒了?為什么學生沒有“問題”了?
一、 學生沒問的必要
孔子的教學,學生問,教師答;而我們的課堂正好相反,大多是教師問,學生答。或者教師引導學生問,學生提出的問題,都是教師預設好的,如果偶爾有與課堂設計有出入的,也得不到很好的解答。學生學什么,學生問什么,怎么學,怎么問,教師已經設定了一個框架,在這個框架里,學生學的是老師讓他學的,學生問的是老師讓他問的,而不是出于學生自己的思考。那么我們的學生還需要學,還需要問嗎?只要人云亦云,把自己當容器就好了。有的學生甚至學會了察言觀色,知道什么問題是老師需要的,提問只為投老師所好。
二、 學生的提問沒有得到老師的珍視
五年級人教版教材里有許地山的《落花生》一課。學生問:“老師,為什么叫落花生?”老師答:“落花生就是花生,花生你該見過吧!”學生貌似恍然大悟地走了:“哦,落花生就是花生”。名師支玉恒老師是怎樣回答的呢?“花生是先開花,花落后,花托扎入土里,最后長出果實來,就是花生,所以叫落花生。是一種地下果”。如果都像支玉恒老是這樣慎重對待每個學生的問題,我們的學生也許就會百問不厭了。面對學生的問題,我們的不重視,不以為然,不經意間給了學生一種“我很無知”的感覺。學生還有問,還敢問嗎?
三、 老師的“標準答案”不能解決學生的個性問題
孔子針對不同弟子的同樣的問題給出的是不同的答案,這應該算是我們今天常掛在嘴邊的“因材施教”。孔子的不同回答,應是針對每個弟子的不同特點。我想孔子對每個弟子的性格、文化層次,甚至經歷都是了解的吧,這樣才能因人而異。今天,我們也想因材施教,可我們又對學生的心理狀態、心情、性格、需求,又了解多少?再看前面落花生的問題:教師首先就沒弄明白學生問的實質,學生要了解的是為什么叫“落花生”,而不是叫其他的名字;而老師卻認為是學生不知道“花生”是什么,所以,才讓老師對問題不以為然,答非所問。
還有,面對現今超級大班的境況,我們也無法像孔子一樣有“不同的答案”。我們只能按照我們設計的固定答案應答學生。我們的“標準答案”是每個學生需要的嗎?學生滿不滿意我們的答案,理解不理解我們的答案,我們完全顧及不到。全班60個學生,就只有一個“標準答案”。這樣,學生還會有問題,還能有問題嗎?
四、學生不敢問
在一段美國課堂教學的錄像上,老師一直蹲下身與學生交流。反思我們的師生關系,老師大多是高高在上地站在講臺上,跟學生交流的語言也是“你要怎么樣”“你不應該這樣”也許我們盡可能地讓自己語調更親切,更溫和,但高高在上的姿態仍在,學生對我們只能“仰望”。大多學生對老師都有“畏懼”心理,學生又怎么敢于提問?
“為學患無疑,疑則進也!”“學問,學問,勤學好問。”學生都沒問題了,學生就變成了知識的容器,教育培養的就不是人才,而是機器了。把學生的“問題“找回來,必須有一個開放的課堂。怎樣開放?
首先,教師要樹立開放的觀念。“教學不僅僅是一種告訴,更多的是學生的一種體驗、探究和感悟”。教師要轉變觀念,敢于把課堂還給學生,以學生為中心。教師教什么,要看學生需要什么。
其次,開放問題。要把提問的權利、質疑的權利還給學生,教會學生從小敢問、善問。我們的課堂教學應朝著激發學生問的興趣、教給學生問的方法、培養學生問的意識、開掘學生問的潛能,引導學生擴大提問的角度的方向來推進,而不是在師問生答的軌跡上滑行。教師還要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向老師質疑,向同學質疑,向書本質疑。即使質疑是錯誤的,我們也應該對質疑這種行為本身予以肯定。陶行知曾說過“發明千千萬,起點在一問”。“問”是創新的起點,是求知的起點,是進步的起點。
第三,開放時間。課堂教學中,教師講授的多了,學生思考的就少;教師問的多了,學生問的就少了;教師的活動占時多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就少。我們大多教學過程都由教師事先設計好,每一個細節,都要和教師預先設計一模一樣。雖然從表面上看“節約”了時間,但是長期這樣的教學方法,只能養成學生依賴的惡習,學生的思考是被動的,又從何談疑問?所以,課堂上,老師要留給學生足夠的主動思考的時間。讓他們用眼觀察,用腦思考,用手去做,用嘴去說,用心去感受、體驗。
第四,開放的師生關系。老師要真正的放下架子,尊重學生,與學生真心交流,蹲下身與學生講話,師生才能關系和諧。這樣學生在課堂上才敢想、敢說、敢問、敢做,實現真正的開放。
用開放的課堂,找回學生的“問題”,讓學生的思維在課堂上沸騰,是我們課堂改革必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