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德秀
中圖分類號:G63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9-0074-02
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說過 :學習最好的動機就是對所學學科的興趣。從中學數學教學的基本任務來看,培養學生數學學習興趣,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對學生學習數學起著巨大的推動作用,還為學生終身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一、課堂教學生活化,創設生活情景,激發學生探究數學問題的興趣
1.導入生活化,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新課導入處理是否恰當,直接影響到學生學習的情緒,以及思維的活躍程度。結合生活實例來導入新課,不但可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求知內驅力,而且可以使要學習的數學問題具體化、形象化。例如:(1)如我在上《有序數對》時,利用了我們鎮所在的經緯度導入新課,再通過游戲用排數前列數后找朋友,讓學生明白了在數學中用一對有序實數能在平面中確定一個位置。使學生興趣盎然。
2.創設貼近學生生活的情景,來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例如:在教學《圓》時,我先問學生:“同學們你們騎的自行車的輪子是什么形狀的?”學生們回答:“是圓形的”。我又問:“為什么車輪要做成圓形的,而不做成橢圓形或方形的呢?”同學們開始七嘴八舌的議論開了。有的說:“車輪做成橢圓形的,騎在車上會一顛一顛的,”有的說:“做成方形的就騎不動了。”這樣的導入馬上就把學生的心給“抓住了”。他們都會思考:“車輪做成圓形的為什么就比較平穩呢?”因此在新知的教學時,如果能結合學生的日常生活,創設學生熟悉與感興趣的具體生活活動情景,就能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興趣。
二、結合學生的生活常識,培養學生用數學思想看待實際問題和發現數學問題
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是本次新課程對我們提出的新的要求。教師根據自身的知識經驗、學生的生活經驗,靈活使用教科書,創造性地選編學生喜愛的教學內容。作為工作在一線的教師,我們必須在課堂教學中堅持一個原則,源于教材,優于教材。如在學習《實際問題與二元一次方程組探究3》時,我設計了這樣兩個問題:庫爾勒—烏魯木齊—溫泉有公路、鐵路相連,如圖所示,若把香梨從庫爾勒運到烏魯木齊運費400元,從烏魯木齊到溫泉運費620元。試求公路、鐵路運費的單價是多少?
以學生熟悉喜愛的生活情景為背景,提出一系列實際問題,將實際問題數學化。本節課在學生實際生活經驗中學習數學,使數學知識融入了生活氣息,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在愉快的氣氛中,對數學知識有了新的認識,培養了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
三、在生活問題中培養學生創新思維,提高應用數學的技能
數學教育家波利亞說過:“數學教師的首要責任是盡其一切可能,來發展學生的解決問題的能力。”如何提高學生的解決問題的能力?我認為關鍵要善于發現和挖掘生活中的一些具有發散性和趣味性的問題,例如在探究瓷磚的鋪設方案時,我提出這樣的一個問題:“家里購買了一套商品房,要鋪地磚,給出幾種尺寸和價格,請你們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設計一個瓷磚鋪設的方案,并畫出草圖。”如果僅僅讓學生計算每一房間需要幾塊瓷磚,其實只是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解決實際問題的技能得不到提高。只有將數學問題生活化,生活問題數學化,才能更好地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技能,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解題的技巧,培養學生根據實際情況來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而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
四、探究生活問題,讓生活數學化
在數學教學中,把數學知識與生活、學習、活動有機地結合起來,通過收集資料、動手操作、合作討論等活動,讓學生真正感受到數學在生活中無處不在,獲得探索數學的體驗,提高利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讓生活數學化。
收集生活中的數學問題。例如,在探究打折銷售問題時,從街上的“虧本大甩賣”“清倉大減價”等例子入手。如一家商店將某種服裝按成本價提高50%后標價,有以8折優惠賣出,結果每件衣服仍獲利10元,這種服裝每件成本是多少元?這種銷售的方式我們最常見的,該店以8折優惠賣出,但每件衣服仍獲利10元,這是什么原因呢?這用數學的知識就很容易解釋了。這個問題可用方程來解決,設這種服裝每件的成本價為X元,則(1+50%)80%X-X=10,解這個方程得:X=50 表面上看好像是物品便宜,但實際商家隱藏了提價50%,我們經常忽略只看到以8折優惠賣出這個過程。所以當遇到這類銷售方式時,物品是不是真的值得買要認真考慮,不要被假象蒙蔽了,這就讓學生再次體會到數學真的有用,生活中處處離不開數學,從而更進一步激發了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
總之,如何讓生活經驗和數學知識水乳交融,讓學生走進生活學數學,使數學學習真正成為學生生活的一部分,在學生生活經驗基礎上構建知識,從而使學生感到學數學親切、自然、具體、樂趣,真正讓學生做到“在生活中學習數學,在數學中感受生活”。人人能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這是我們數學教師不懈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