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水長
摘 要:《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立足于國內實情和國際視野,全面闡釋了文化在“十三五”期間的功能定位,指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道路”的前進方向。文化建設作為“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中的關鍵一環,其重要性不僅局限于文化產業所帶來的社會效應和經濟效應,更體現在文化對于經濟、政治、社會和生態文明等四項建設的互動中。充分發揮文化在“十三五”期間的協調推進作用,有助于深刻理解《建議》中“堅持協調發展,著力形成平衡發展結構”的內涵,更好地制定和完善宿遷的“十三五”規劃戰略。
關鍵詞:文化;五位一體;協調推進
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6)18-0038-02
一、文化在國民經濟“轉方式、調結構、促發展”過程中發揮的認知作用
發揮文化塑造經濟價值觀的作用。馬克斯·韋伯曾經說過,如果我們能從經濟發展史學到什么,那就是文化會使局面幾乎完全不一樣。這里的不一樣,主要體現在文化價值觀和態度可以阻礙發展,也可以促進進步。改革開發三十年的最大前提就是“解放思想”,用一種新的文化價值觀和態度去推動社會發展,改變生活面貌,從這個意義上講,文化具有的內在價值觀能引導民眾。2015年4月,財政部長樓繼偉在清華大學做了一篇很重要的演講,他認為:“當前中國經濟處于經濟增速換擋期、經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三期疊加階段。”在此過程中,中國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可能是“五五開”。這一階段,國家必須具備一種有利于抵制誘惑而做出正確決策的價值觀體系,才能實現持續、迅速的發展。國務院大力推進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戰略,就是通過大力推進創業文化,為走出“中產階級陷阱”,完成經濟全面轉型在全社會樹立正確的經濟價值觀。
發揮文化推動產業結構演變的作用。賈斯汀·奧康納指出:“文化產業是指以經營符號性商品為主的那些活動,那些商品的基本經濟價值源自他們的文化價值。”文化產業是一種新的產業形態,它的提出,其意義不在于對所涉及的產業內容進行重新分類統計,而在于文化產業作為獨立的產業形勢對整個產業結構演變的影響。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并提出在“十二五”期間要讓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性產業。“十三五”期間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核心在于創意創新,文化產業的發展有利于促進創新產業的發展,使產業結構更加合理、更具有競爭力。
發揮文化定義經濟發展階段的作用。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情況可以由多方面的指標來衡量,一般適用較多的是人均GDP、人均能源消費、農村人口比重、人口預期壽命、新生嬰兒死亡率、識字率等。不同的組織還制定指標來衡量各種制度環境。但在十八大之前,我國很多省份在衡量經濟發展的過程中還存在著“唯GDP論”,即以GDP的統計數據作為考核政府政績最核心甚至是唯一的指標,導致了一系列的社會發展和城市問題。2013年以來,在黨中央屢次強調不簡單以GDP論英雄的背景下,全國多個省份已對市、縣(區)的考核進行了調整,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國已有超過70個縣市明確取消了GDP考核。在這種背景下,一個城市乃至整個國家的發展階段已不能用簡單的數據來定義。1998年出臺的聯合國《文化政策促進發展行動計劃》指出:“發展最終應以文化概念來定義,文化的繁榮是發展的最高目標。”可以預見,在“十三五”期間,不論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還是進入中等發達國家序列,其判斷的標準將包含越來越多的文化因素,各省市在考核過程中也會更加重視文化在定義經濟發展階段的作用。
二、文化在意識形態“凝聚共識,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過程中的闡釋作用
發揮文化在宣傳思想工作中的解讀作用。宣傳思想工作既是黨內“凝聚思想、團結一致”的有力保障,更是黨牢牢把握正確輿論導向、傳播正能量的有力武器,而文化在宣傳思想工作中的作用尤其巨大。習總書記在2013年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明確指出:“意識形態工作是黨的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最能體現文化在宣傳思想工作中作用的,是習總書記在“819”講話中提出的“四個講清楚”,習總書記在“四個講清楚”全面闡釋了文化決定道路的規律性,文化決定道路的獨特性,文化決定道路的優越性,并最終得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文化、反映意愿、適應要求,有歷史淵源和現實基礎”的結論性判斷。“四個講清楚”表面上說的是四個其實用一句話或者一個講清楚就能概括:要講清楚中國的歷史、國情尤其是文化,決定中國的發展必須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發揮文化在意識形態斗爭中的陣地作用。進入21世紀,網絡成為意識形態交鋒最頻繁的領域,這次《建議》中提出了“加強網上思想文化陣地建設”的具體要求,前提就是明確文化在意識形態斗爭中的陣地作用。龔自珍詩中曾說:“欲滅其國,先滅其史;欲滅其族,必先滅其文化。” 美國著名學者塞繆爾·亨廷頓在其著作中也指出:20世紀末期,是西方文明和阿拉伯文明的較量;21世紀上半葉是西方文明和儒家文明的較量。這也充分說明了文化領域在意識形態斗爭中的決定性地位不容置疑。像“中國夢”的提出,可以理解為在深層次把黨、人民、國家和民族這四者的前途和命運通過文化這條紐帶連接起來的含義。進入20世紀末,意識形態斗爭形勢有一個明顯的變化,即爭論的焦點正在從制度優越性向文化的優越性轉變。以前爭論的是資本主義好還是社會主義好,講究不是東風壓倒西風,就是東風壓倒西風;現在話題發生變化,講的是所謂自由民主的美國夢好還是和諧幸福的中國夢好?在更深層面的爭論就是西方文化好還是東方文化好?如果不明白這一點,拋開文化單純去談意識形態工作,就會流于片面和膚淺。
三、文化在提高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過程中的引領作用
發揮文化提升國民整體幸福指數的作用。文化有非常強的教育教化功能,同時還有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如果沒有精神文化生活的充實、豐盈,就不能說擁有了豐滿的人生、美好的人生。在基本的溫飽問題解決以后,文化也變成了人們滿足或者提高幸福指數的很重要的一個因素,人民對文化消費、文化學習、文化參與和文化創作等方面的需求變得越來越多。從這個意義上說,文化就是民生。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對幸福具有不同的塑造作用。在推崇集體主義的東亞文化中必然會產生不同于根植于個人主義文化中的對幸福的闡釋和解讀,前者可能更加注重集體和家庭的穩定和進步,后者則更加看重個體的發展和完善。樹立正確的文化價值觀,引導全社會樹立正確的幸福觀,對提升國民整體幸福指數意義重大。
發揮文化弘揚中國精神的作用。習總書記在表述中國夢時明確指出,實現中國夢要弘揚中國精神。中華民族歷史上有一脈相承的精神傳統,不論是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這些精神精華都是我們在傳統文化中培育和提煉出來的。在“十三五”期間,不論要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還是要弘揚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我們都要從文化中汲取養分。文化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進程中承擔著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鼓舞全國各族人民朝氣蓬勃邁向未來的重任。文化以其動之以情、勸之以美的特性,“入人也深”“化人也速”,既可以動員、鼓舞本國人民,形成民族、國家發展進步的強大內驅力;又可以打動、感染和悅服國外讀者和觀眾,形成實現中國夢的善意的外部助力,使民族復興的前景越來越美好。
發揮文化引領道德風尚的作用。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國家對于道德建設愈加重視,在十八大報告中,更是將道德建設上升到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一樣重要的精神文明建設項目。究其原因,正是因為我國道德建設尚不沒有達到經濟發展的水平,在這種情況,更要重視文化引領道德風尚的作用。中華民族歷史上向來崇尚以德治國、以禮治國,非常重視用文化引導和制約社會道德風尚,通過文化教育和道德標準的設置,為人民提供一個高的道德標桿,從而保障社會整體的道德水準。在“十三五”期間,我們有必要保留一些傳統文化中的優秀傳統,并將其同我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出的道德標準更好結合,用文化因素指引和推動社會整體道德水平建設。
四、文化在實現生態文明建設“綠色富國、綠色惠民”過程中的轉換作用
發揮文化更改生態文明觀念的作用。生態文化是從人統治自然的文化過渡到人與自然和諧的文化,是人的價值觀念根本的轉變。這種轉變解決了人類中心主義價值取向過渡到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價值取向。建設生態文明要求我們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不斷挖掘、培育、弘揚生態文化,生態文化素養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價值觀念的改變。
發揮文化包裝城市生態旅游的作用。近年來,全國各地生態旅游模式非常火熱,但是,生態作為旅游資源,只是吸引游客的眾多因素中的一種。很多生態城市和景點的現狀也證明,缺少了歷史人文因素,單純的生態資源并不能成為吸引現代人休閑娛樂的決定因素。而對生態旅游景點進行文化包裝,可以通過擴大知名度、提高影響力、提煉城市主題等方式,提煉更多飽含城市特色的、個性鮮明的文化元素,進而打造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內涵,提煉城市符號,彰顯城市魅力,更好地利用旅游資源,提升城市形象,可謂一舉兩得。
[責任編輯 劉嬌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