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紹成
摘 要:目前,文化消費在國民生活總消費中占據的比例越來越高,中國文化產業處于大發展、大繁榮的歷史機遇期。高職表演藝術人才是蓬勃發展的文化產業市場中的重要生力軍和人員庫,文化產業市場的發展程度和規模影響并制約著高職表演藝術人的培養,二者之間的良性互動是促進中國文化產業市場健康發展的重要保證。
關鍵詞:表演藝術;互動關系;文化產業
中圖分類號:G718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6)19-0127-02
人才與市場的完美結合是推動文化技術等“軟實力”轉化為“硬實力”的必然途徑,換句話說,只有當各種人才能夠找到自己的“用武之地”,人盡其用,社會生產力才會得到巨大發展,社會才會繁榮、和諧、穩定。對于高職表演藝術人才而言亦是如此,表演藝術人才的技能水平、專業特長是否能夠適應社會主義演藝文化產業這個大市場的需要,是否能夠提供高質量的專業服務,將直接影響甚至決定著高職表演藝術人才的培養模式和規模。反過來,表演藝術人才也會作為一支重要的文化生力軍,源源不斷地為社會主義文化產業市場提供著重要的人力資源支持,并強有力地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產業市場健康快速發展,為中國公眾提供愈益豐富的文化大餐。二者相互促進,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相輔相成。
一、高職表演藝術人才培養服務于文化產業的實踐性定位
(一)目標的定位迎合了文化產業發展的業態要求
信息產業的發展和國家十七大、十八大以來出臺的一系列文化政策,為中國文化產業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技術條件和優越的社會政治環境。黨的十七大通過的《文化產業振興規劃》中明確提出了要:“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激發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更加自覺、更加主動地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在此基礎上,黨的十八大更是強調了文化產業的重要性,強調了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的目標。強有力的技術與政策保障為表演藝術人才培養和文化產業發展開啟了快車道。中國各地高校影視藝術表演等藝術專業招生規模不斷增加,遍地開花。與其他本科層次以上的表演藝術人才培養目標與方式不同的是,高職院校更加關注演藝人才的市場化需求,更加關注文化市場發展的大眾化趨勢,更加關注表演藝術人才的職業化特點,因此,也更加關注表演藝術人才的實踐性培養,是把學生培養成集生產、加工、服務、管理于一體的應用型技術人才。通過培養,使他們能夠熟悉文化產業的發展規律,能夠把相應的表演理論運用于實際,具備舞臺表演、節目策劃與主持等專項業務能力。對于高職表演人才的這種定位,既來源于學生自身的學識、愛好、身心發展的需要,更是充分考慮到了文化產業發展各個層次、級別的業態行情。
(二)演練培養與課程設置體現了文化產業高度的實踐性特征
高職表演藝術人才的培養目的和歸宿在文化市場,這一市場化要求決定了學生必須不斷地在表演藝術實踐中練習、揣摩、提升自己所學的基本表演理論,并進而轉化為自己的表演能力。因此,在高職表演藝術教學中應特別重視表演實踐,即“練”這個環節,以便提高學生扎實的表演技能和對角色的理解及塑造能力。另一方面,在課程設置上,也應緊貼這一環節進行課程體系建設。一是要重視人文尤其是影視文化課程,如影視基礎、中外影史等,此外,還可以開設與學生表演專業緊密相關的課程,如心理學、社會學方面的課程等。這樣才能健全學生知識體系,為表演專業提供深厚的人文素養。二是要凸顯表演專業的職業技能培訓課程。如語言技巧訓練、形象塑造、策劃與編導、基礎舞蹈、表演心理等。從目前高職院校表演藝術人才培養模式上看,雖然很多高校都十分重視表演實踐練習,但從表演藝術的屬性上看,學生親身體會、親自登臺表演的機會并不是很多,導致學生獲得的直接表演體驗和經驗較少,不利于學生整體表演技能的提高,從而會對以后從事文化產業工作造成或多或少的不利影響。為此,高職院校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積極為學生搭建使其能夠登臺表演的舞臺,放手讓表演藝術專業的師生自己去發揮主觀能動性,組織搭建由一定范圍內學生,如以班為單位,組成的“小舞臺”,由學生自己去策劃、組織、演出、評價,提高學生自主參與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學校還可以作為校園文化建設的一部分,把提升學生表演技能納入學校整體規劃,在大學生文化藝術節、節日慶典等場合組織大型學生演出活動,或以專業匯報演出、畢業匯報演出等形式加強學生的實踐演練,以演促練,以演代練,回歸表演藝術的本真屬性。
(三)表演藝術人才是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生力軍
中國文化產業的大發展、大繁榮,離不開專業文化人士的努力和推動。早在2014年8月,《文化部財政部關于推動文化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就已出臺,對中國文化產業的發展作了長期規劃,強調了特色文化產業帶、特色文化產業示范區建設,以及對文化市場主體的培育等,《意見》指出,要培養一大批充滿生機和活力的文化企業和文化品牌。目前,中國各地政府都十分重視文化產業的發展,文化旅游方興未艾,文化創意園區普遍設立,文化消費成為社會公眾的重要消費方式之一。從大眾性演藝娛樂到影視傳媒,從文化會展到新聞出版,從大型國營文化演藝單位到民間小型文化演藝團體,文化產業體系業已形成,而且,逐漸成長為各地地方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點。從文化產業從業人員的構成上看,表演藝術人才是其中的一支重要力量。近日,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化研究中心組織編寫的《文化藍皮書:中國文化產業發展報告(2015—2016年)》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發行,藍皮書列舉了6個文化產業超百萬人的省份,如山東、湖南、河南等,說明了文化產業在中國的蓬勃發展勢頭,在這一文化產業發展的背后是千千萬萬文化產業人的辛勤汗水和付出。據不完全統計,現代文化產業大軍中,專科及以上學歷者僅占到35%,而演藝文化產業中有表演藝術專業背景或學歷的僅僅不到31%,但就是這樣一個在文化產業人員構成比重中亟須加強的演藝人員群體構成了活躍在中國各地各類型舞臺的臺柱子,成為推動中國文化產業快速發展的重要生力軍,是一道中國文化產業市場上最為亮麗的風景線。
二、文化市場發展對高職表演藝術人才培養的多重影響
(一)文化產業的快速發展對表演藝術人才的需求增加
根據社會文明發展的成熟程度與居民文化消費的關系,國際通行的觀點是,如果人均GDP達到了3 000美元,那么,居民文化消費在消費總支出的比重應該達到23%。有資料顯示,中國國民人均收入在2013年為6 740美元,2014年達到7 380美元。這意味著中國居民文化消費的比例正在快速增長,對各類型文化人才的需求也越來越大,然而,與之不相稱的是,在中國各級各類演藝文化組織中,如前所述,專門的演藝人才數量不高,學歷偏低,亟須大量這一領域的從業專門人才。在廣大的各級類型的演藝市場中,尤其是群眾娛樂市場,表演藝術人才尤為匱乏,甚至有些地方戲曲、說唱藝術傳承出現了后繼乏人的局面。此外,更需要注意的是,公眾、市場對文化產業多樣性的需求具有階段性和地域性的差異,導致高職院校之間熱門專業一起上的弊端,比如在文化旅游刺激下開設的旅游專業,幾乎所有高職院校都有開設,而較此之前的表演藝術專業則是冷門,表演藝術人才的培養規模和數量已遠遠無法滿足不斷發展的新興文化市場的需要。
(二)文化市場業態的多樣化影響著高職表演藝術人才培養的類型和方向
演藝文化市場的發展為各地高職院校的專業設置和發展方向提供了現實的需求參照,從而推動并影響著高職院校對院系、課程設置和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調整,以滿足市場和社會公眾的需要。在某種意義上說,文化產業業態的多樣化、多層次化,影響和制約著高職院校表演藝術人才培養的類型和方向。拿演藝文化組織來講,既有國營的大型企業文化組織,又有地方和民間的各類文化演出組織,從藝術形式上來說,有戲曲、影視、音樂、舞蹈等多種類別,具體到某個地方,社會公眾對文化產品的趣味傾向又各自不同,演藝形式差別較大,這就決定了表演藝術人才培養的多樣性要求。舉例來說,目前各種群眾性演出市場火爆,地方民族文化成為演出的重要亮點,這就要求高職院校要敏銳地看到這一文化現象,緊盯這一文化市場,并相應地對表演藝術人才的培養類型和方向進行完善和調整,使學生能夠熟悉獨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并進行藝術加工和創作,提升表演藝術技巧,以保證滿足各地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文化需求。
(三) 文化產業市場的網絡平臺助推表演藝術人才培養的靈敏度和效率
2012年,中國文化部文化市場司為進一步推動中國文化產業又好又快發展,加快演藝團體市場化的步伐,依照《文化產業振興規劃》要求,由網絡演出試點單位“一千零一夜”推出了《為全國萬家演出藝術團體建立專業社區化電子商務展廳計劃》,充分利用現代網絡傳媒技術和平臺,為國內眾多演藝單位搭建更為便捷、時尚的經營服務。另一方面,各地文化產業演藝市場主體,也紛紛尋求利用網絡平臺傳播自己演藝產品的新途徑,這些平臺和途徑,不僅為社會公眾消費文化產品提供了新的便捷、愉悅的文化消費方式,也在深刻影響和改變著高職表演藝術人才的未來走向和培養模式。各地高職院校可以通過網絡平臺獲取更多演藝市場的演藝信息,把握其脈搏,從而提高了高職表演藝術人才培養的前瞻性和調控能力。
三、結語
目前,中國高職表演藝術人才培養與文化產業市場的適應度、吻合度還不是很高,在某些地區甚至還存在著脫節的現象,造成高校培養出的演藝人才不適應文化產業市場要求或文化產業單位招聘不到急需專業合格人才的窘境。而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力度還不夠深入,進一步阻礙了二者的良性互動。總而言之,只有表演藝術人才與文化市場的緊密結合,高校才能培養出市場需要的專門演藝人才,市場也才能有機會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人才。
參考文獻:
[1] 羅曼麗.高職表演藝術專業“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探索[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2,(8).
[2] 李靜,翟斌.高職藝術院校人才培養思考[J].藝術教育,2009,(9).
[3] 唐述榮.論廣西高職與文化產業的對接[J].柳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4,(12).
[責任編輯 劉 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