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艾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8-0027-02
文言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方面,它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積累文史知識,積淀古代文化。文言文教學是高中語文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文言文凝聚了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文言文所具有的內涵價值不僅僅表現在對學生人格及語文素養的培養上,同時也表現在語言價值上。那么在教學中,如何做到有效呢?
一、巧導入,激興趣,促學生想學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導入新課的藝術是很關鍵的。導入時的新穎活潑,懸念的重重設置都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教授《荊軻刺秦王》一課時,我是這樣設計課前導入的:公元前228年,秦王嬴政派秦國大將王翦攻打趙國,殺掉趙蔥,最后攻克邯鄲,俘虜趙王遷。王翦隨機奉命率兵駐扎中山,準備向燕國進攻。燕國這時真是危如累卵?。⊙嗵拥ご藭r好像熱鍋上的螞蟻,在這朝不保夕的危急時刻,他不得不派人采取行刺這種計策。于是歷史上有名的刺客荊軻出現了,那么他是如何取得秦王的信任然后接近秦王去行刺的呢?最后行刺是否成功了呢?今天就讓我們走進《荊軻刺秦王》,共同去感受那驚心動魄的一刻!這樣的導入很好得抓住了學生的好奇心理,讓學生特別想學這篇文言文。
二、重視“誦讀”在文言文教學中的運用,能讓學生“堅持學”
我們教材中所選文言文都是經過時間淘洗文質兼美的傳世名作,往往比現代文更具使用和欣賞價值,因此接觸它們的時候先大可不必忙著去肢解,去條分縷析,完全可以放手讓學生先讀,多讀。在反復誦讀中,認知文字,感受聲律,疏通文脈。誦讀是學生的重要閱讀實踐,教師的任何講解、分析,都不能代替學生自己對課文的體驗、感受?,F就以《師說》一文為例,簡要談談誦讀在文言文教學中的關鍵作用。第一步:粗讀。首先要求每個學生在上課時要能讀通課文,這時的誦讀要求可以放低,以不讀錯讀音、不讀錯停頓為標準。通過這一遍誦讀,字音字形解決了,句子大意也基本明了,對于文章學生有了初步的感知。第二步:精讀。在《師說》的課堂閱讀環節,我首先拿出了一、二兩段,要求男生和女生作為兩個團體各選一段分別朗讀,這一次誦讀比第一次的粗讀進步不少,同學們明顯的讀出了一定的節奏和感情。然后我要求男女生互換段落朗讀,大家興致盎然,讀的居然更好了。第三步:爛讀。“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前人的經驗現在仍有借鑒意義,文言文要想讀通讀透,只靠課堂上兩三遍的誦讀幾遍是不夠的,還需要課下多花時間反復吟誦并配以同步或不同步的默寫,以讀助寫,以寫促讀,建立讀寫一體化的學習流程。
三、以現代漢語為鑰匙,打開文言文晦澀古奧的枷鎖
學生對文言文有所排斥,大抵還是因為古代語言的晦澀古奧給他們的閱讀造成了巨大的障礙。其實我們當前文言文教學的核心步驟就是“譯”,形形色色的文言文教學形式都是為了讓學生能夠翻譯文言文、讀懂文言文。其實,我們在用現代漢語翻譯文言文給學生聽的時候,總是僅僅將現代漢語當作了工具,就像用漢語翻譯英語一樣,生硬地將現代漢語覆蓋在文言文之上,從而忽視了現代漢語與文言文之間的緊密聯系,忽視了二者在使用過程中的演變過程。所以說,我們不能把現代漢語當作我們理解古代文言文的工具,而是要在文言文教學中打破文言文和現代漢語之間這種看似隔閡的“隔閡”,把兩種不同歷史時期使用的語言看做是“流”,將它們融會貫通、更好地結合起來,以便啟發學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
四、強調學生在知識積累時要注意橫向、縱向相結合
知識的積累,是能力提升的基礎。針對性引導學生積累知識,將豐富學生已有語言材料知識,使之成為系統,進而轉化為能力,提升文言文閱讀水平。本著知識積累的原則,我要求每個學生準備專門的筆記本,有重點、有針對性梳理知識。如每冊課本后的“常用實詞表”和單元知識短文里要求掌握的實詞、虛詞,人人必須整理,但對每課詞語的整理積累不能局限于該篇,要回顧、翻查從前學過的意義和用法,并隨著新課的學習去豐富,即做到縱向積累和橫向積累相結合。此外,進行積累不是機械地照搬照抄,而是讓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聯系、歸類、比較。例如在一次復習課上,教師列出這樣一系列詞——之、至、致、往、如、造、詣,讓學生比較異同。經過討論,學生將這些詞歸為“到”的系列詞,教師接著啟發學生回憶、整理出其他的系列詞,結果學生的積極性很高,一下子整理了不少。有:“走”系列詞——步、趨、行、走、奔;“洗”系列詞——沐、浴、盥、浣、滌;官吏升降系列詞——除、拜、擢、拔、遷、貶、謫、黜、左遷。通過比較歸類,學生提高了在文言文閱讀中的詞語辨析能力,讓課文這個“例子”真正起到了“舉一反三”的作用,體現了學會積累帶來的極大益處。
以上這些只是在文言文教學中的片面體會,而在文言文教學這一方面,還有很多東西需要我們去挖掘和探索?;蛟S我們還是要充分發揮自身的引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通過靈活地處理教材、教授學習方法,在最為適當的時候選擇適當的方法才能真正地讓文言文教學走向正軌、走向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