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丹

摘 要:將農民創業與城鎮化兩個問題緊密結合起來進行研究,基于城鎮化的影響對傳統農民的身份和定義進行分類闡述,按照返鄉農民創業、城郊農民創業、留守農民創業3種類型分別進行了調研與分析,最后,結合目前河南省城鎮化發展現狀提出促進農民創業相應的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河南省;城鎮化;農民;創業
中圖分類號:F323.8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6)17-0038-03
農民創業是農民依托農村和家庭單位,投入城鄉資源和資本,通過擴展生產規模、開展新的生產活動,謀求財富增長和進一步發展的過程。這里所指的農民是指現代化意義上的農民,他們的創業活動區域不再僅限于農村,主要是非正式組織為依托的小農經濟形態,是以最終實現財富增值為目的商業經濟活動。農民創業的影響因素主要有創業環境、家庭資源、創業者個人素質等3個方面。創業環境因素對農民創業影響最大,其次是家庭環境因素和個人素質因素。
傳統觀念中,農民生活在農村地區,主要經濟來源為農業耕作收入。隨著社會的發展和城鎮化的進程加快,農民的生活方式、收入來源、社會分工都產生了變化,農民的概念也出現了多元化的分類。
(一)城郊農民(失地農民)
由于在城鎮化中被政府和開發商征用了土地,他們從農村戶籍變為城市戶籍;由于他們一般在城郊或是“城中村”以群體的生活方式居住,也被叫做城郊農民。
(二)留守農民
隨著農村青壯年農民大規模進城打工、經商,而把家人留在農村,由此產生了留守農民群體。留守農民以婦女、兒童和老人為主體,從結構上出現了一種老齡化、勞動力缺乏化的現象。
(三)農民工
是指有承包土地,農村戶籍,但主要從事非農產業并獲取工資收入的勞動者。包括跨地區外出進城務工人員和在城鎮二、三產業就業的農村勞動力。
(四)新生代農民工
他們出生于80 后、90 后,受教育水平較高,大多都是從小就上學,上完學就進城務工。他們目前在外出打工的 1. 5 億農民工里面約占60%,已成為中國農民工的主要力量。
(五)返鄉農民工
是指在城市務工經商一定時期后,因各種原因又返回農村進行生產生活,不再跨區域外出務工,而在戶籍所在地及周邊地區進行就業或自我創業的農民工。
(一)農民創業的主體和類型
結合農民的分類和農民創業的方式,河南省農民創業的類型可以歸納為自我發展型、城郊開發型、打工帶動型和科技致富型4種。自我發展型的主體以留守農民為主,因地制宜地發揮農業資源優勢,開發非農產業的生產經營。城郊開發型的主體以城郊農民為主,他們不投入資本,靠出租房屋為生,或從事傳統的養殖業或開展第三產業。打工帶動型的主體以返鄉農民工為主,在創業前期有一段時間的外出務工經歷和資金積累。科技致富型的主體以留守農民和返鄉農民工為主,農民依托當地特色農業資源,發展特色農業。
(二)農民創業的現狀與特征
筆者結合河南省統計局、河南省政府、河南省人社廳等部門和網站收集的相關資料,按照河南省內城鎮化質量高、中、低的順序分別選取了鄭州、新鄉、南陽3個市為主要調查范圍,其他地區抽樣調查,以返鄉農民創業、郊區農民創業、留守農民創業的3種類型的農民創業者為調研對象,走訪了市區、郊區、農村3地。文中數據均由調研材料的整理所得出,見表1。
(一)農民自身存在的不足
1.創業素質較低
對政策的把握和解讀能力也是創業農民的主要弱項,他們普遍缺乏金融知識,很多人除了知道銀行存款、貸款、結算外,其他金融知識幾乎一無所知,并且平常不善于學習相關知識,這些特征也影響了創業農民使用政府貼息貸款等優惠政策的效果。
2.創業資本不足
創業資金缺乏成為制約農民工返鄉創業的瓶頸。一方面,由于部分農民不愿意向銀行申請貸款,以及文化素質不高,不了解向銀行申請貸款的條件、手續和程序;另一方面原因在于當前新鄉市政府所出臺的農民創業方面的金融扶持政策比較少。
3.創業信息閉塞
農民獲取創業信息的主要渠道是人際傳播和政府的各種公告,不僅存在一定的滯后性,而且傳播速度也很緩慢。這些缺乏實效性的創業信息很難發揮重要作用,很容易導致農民失去及時獲取創業資金、機遇和培訓的機會。
(二)政府引導方面存在的不足
1.政策缺乏針對性、可操作性
城鎮化過程中產生的農民創業類型有自我發展型、城郊開發型、打工帶動型、科技致富型4種,不同類型的農民創業動機和創業條件是不同的。目前,由于政府對農民的特點了解不夠、分類不細,引導政策缺乏針對性,而且部分政策措辭模糊,不夠具體,或者標準不夠細化,不僅影響了農民對政策內容的理解,在操作性方面也大打折扣。
2.引導缺乏完整性,重事前輕過程,執行落實不夠
現有政策大部分是幫助返鄉農民把企業建立起來,但是缺少創業過程中的幫扶措施,持續經營獲利也是農民創業者的難題。而且部分地方和部門對農民創業問題的認識某種程度上還是僅停留在文件層面,思想上并沒有重視農民創業問題,存在官僚作風、服務意識淡薄、各自為政等現象。
3.信息溝通渠道不暢
政策信息溝通渠道不暢體現在農民在選取創業項目上存在盲目性,對于當地資源享賦、產業優勢、市場條件、創業園區內部情況缺乏了解。其次,政府缺少對各自為戰、小本經營的農民創業者的信息渠道,無法獲取企業現狀、行業現狀等,難以了解政策執行的效果和及時調整。
4.創業培訓不系統,覆蓋范圍有限
目前,政府組織的創業培訓覆蓋范圍不足,主要側重于開業引導。在企業開辦的過程中有大量的優惠和服務,但后期缺乏更多的跟蹤和輔導,缺乏對創業者的風險教育和金融財務技能培訓。另外,農民創業培訓的學員人數有限,范圍還有一定的局限性。
(一)完善政策體系,轉變政府職能,強化創業服務意識
政府應該充分認識農民返鄉創業的重大意義,盡快出臺有針對性的農民創業財政補貼政策、稅收優惠政策、金融扶持政策、創業用地政策、市場流通政策以及公共服務等政策。成立專門的農民創業服務機構,為農民提供創業前期、中期、后期各環節各方面的咨詢服務。同時,注重提高相關部門的行政效率,簡化辦證手續和審批程序,推行聯合審批,一站式服務,并要求對農民創業的相關手續辦理限時辦結,及時解決農民創業過程中的各種難題,優化農民創業的服務環境。此外,建立完善地方政府監督管理制度,及時處理和糾正各種擾亂市場秩序和農民創業的非法行為,并借助相應的責任追究機制對創業政策執行情況進行評估,確保創業扶持政策和優惠政策真正落實到創業農民身上。
(二)構建信息平臺,完善創業服務體系
為創業農民搭建相關的創業信息平臺,可由政府成立相關的市場信息機構,也可以鼓勵與農民創業有關的政府機構、金融機構、科研機構、培訓機構、高校和行業協會等其他社會中介組織多方合作,建立農民創業服務網絡,完善市場信息渠道,從而獲取更加專業和準確的創業信息;充分利用廣播、電視、網絡、微信等媒介,優化農民創業信息發布平臺,完善農民創業的服務體系。
(三)理性宣傳,營造積極務實輿論氛圍
積極借助電視、廣播、網絡、標語以及海報等多種媒體和途徑加大對創業政策的宣傳和學習力度,營造積極的輿論氛圍,提高農民創業的熱情和積極性;也要幫助農民正確看待自己的實力,不要為了趕時髦而盲目創業。同時,加強對農民創業的引導和風險教育,在社會上形成尊重創業、支持創業、寬容失敗的氛圍,讓社會接受創業的失敗,不以一次成敗論英雄。
(四)重構財政金融體制
對于農民創業的資金難題,政府可以因地制宜地制定相關的創業優惠政策。比如,可以進一步擴大財政補貼,給予靈活的稅收優惠;除了繼續推廣“公司+銀行+農戶”金融扶持模式以外,還可以通過建立“政府+銀行+協會”的金融扶持模式開拓農民創業的多元化融資渠道,創新金融產品,放寬金融貸款要求,降低農民創業的融資難度,形成深入社區、植根鄉鎮、互信共榮的機制。同時,建立農民創業的風險防范和補償機制, 例如,通過依托財政扶持資金,建立專款專項的農民風險基金,對農民創業過程中的金融風險給予補償擔保, 減少農民創業的精神壓力和經濟壓力,樹立農村金融機構的信心。
(五)優化培訓體系,提高培訓效果
要堅持“政府推動、多方聯合、創業者收益”的培訓原則,積極整合區域內的所有農民創業培訓資源,拓寬農民創業培訓渠道,完善培訓體系,并借助發布培訓信息。其次,在培訓內容上,相關的主管部門應該對農民的現有創業的技能和知識進行充分了解,明確培訓需求并制訂相應的培訓計劃。針對不同的創業項目、不同的創業人員需求以及不同的創業階段,對創業農民進行分層次、有針對性的培訓,積極探索以共性培訓與個性培訓相結合的培訓機制。注重理論學習與社會實踐相結合,短期集中培訓與長期分散指導相結合,提高培訓效果。
(六)關注留守農民創業問題,培育新型農民
農村留守農民的現狀是“散”,政府應充分利用統籌協調能力,對留守農民創業整合完善。可對非義務教育年齡的農民進行農業基礎知識和實用技術培訓,使他們邊學邊用、學用結合,掌握從事某一崗位所應具備的專業知識和基本技能。通過開辟“培、扶、聯”三個綠色通道,組織“留守婦女”學習技術,幫助她們創業致富。政府應出臺婦女小額擔保貸款財政貼息政策,使更多農村婦女利用這個政策在創業中受惠。“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也是培養新農民必須重視的問題,要對青少年兒童落實農村九年義務教育,以培養未來力量。
參考文獻:
[1] 趙斌.城鎮化進程中民族地區農民創業問題研究[D].武漢:中南民族大學,2011.
[2] 劉珍英.論農民工返鄉創業中的政府引導[D].蘇州:蘇州大學,2010.
[3] 牛艷華.河南省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策略思考[J].河南科學,2010,(12).
[4] 河南省人民政府門戶網站 http://www.henan.gov.cn/.
[5] 河南統計網 http://www.ha.stats.gov.cn/hntj/index.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