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永會
中圖分類號:G718.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8-0108-02
一、現在中專學生的閱讀現狀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自1995年起,把4月23日定為“世界閱讀日”。2003年我國“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常委朱永新在關于設立“國家閱讀節”的提案中所說的一句話:“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實質上就是一個人的閱讀史;一個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全民族的閱讀水平?!本彤斍爸袑W生語文閱讀教學的現狀而言,閱讀教學的發展空間還是非常巨大的。閱讀退化已經成為時下中專學生閱讀能力的重要特征。一方面,大多數學生不斷減少平時閱讀量,平時閱讀所占時間比重也明顯下降,受自身能力限制,學生的閱讀興趣往往也會非常平平。另一方面,教師的教學內容多且雜。每位教師在上一堂課之前都沒有一個很明確的教學目標,只是滿足于去完成所有教學的任務,教會學生知識,甚至是教學生記住一些考試重點,教師在整個教學課堂中占據了絕大部分的時間,一節課下來,老師都在不停的講解、板書、演示、說教,學生在不停記筆記。教師為了教學而教學,他們的教學目的只是重視文化知識,而忽略了閱讀教學。真正意義上的教學是教師不僅僅是教會學生知識,更重要是教會他們如何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讓學生從閱讀中汲取能量不斷充實自己。
二、如何提高學生閱讀能力
1.教師要重視語文閱讀教學的作用
面對當前的現狀,教師更加要意識到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的作用。從高中學生通過大量的閱讀,通過泛讀或者精讀的方式,能夠讀出文章中作者所表達的感想、感情。我們可以看出,閱讀不僅能夠提升學生對一篇文章的理解,而且能夠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訓練自己對語言組織的語感。不同的學生對文章理解的程度和想法也不一樣,學生需要在廣泛的閱讀中,在潛移默化中不斷來提高閱讀水平。學生也可通過廣泛的閱讀積累知識,開拓視野,豐富自身的知識面,鍛煉自身的寫作能力。教師應讓學生意識到閱讀的重要性。教師告訴學生寫作的前提就是要廣泛的閱讀,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才能為寫作打下牢固的基礎。沒有充分的閱讀,學生寫出的文章會空洞,缺少流暢的語句,缺少寫作的真實性。高中生通過廣泛的閱讀,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更重要的是提升自己學習的能力。
2.創設閱讀情境,激發閱讀興趣
主體情感態度應被重視,閱讀主體對閱讀內容不斷內化過程,即為積極閱讀過程。脫離閱讀主體的積極感情需求或態度是不可能有內化的。因此,閱讀主體的情感態度問題是閱讀教學的首要問題。在閱讀教學策略中,怎樣讓學生對閱讀內容保持情感張力是重中之重。當閱讀材料、閱讀情境與讀者心境體現一致性時,閱讀效果可謂最好。所以,語文閱讀教學一定要在情感方面強化刺激力度,引發學生興趣和注意,產生內心上的閱讀需求。比如上《聲聲慢》時候,教師可以播放歌曲《一剪梅》,在激發學生興趣創設閱讀情境的同時,可以了解李清照前期詞的寫作特色,開拓學生的閱讀視野。
3.教師要重視學生在閱讀中的自主體驗,認同學生的主體地位
教師重視學生在閱讀中的自主體驗,認同學生的主體地位,就是要認同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這里的主觀能動性指學生在該階段所具有的認知能力、創造能力以及實踐能力。此外,高中生在這一階段心理發展具有動蕩性、自主性、前瞻性、社會性,這就構成了學生在學習生活中所表現出來的“個性”,而在閱讀教學中,這些“個性”就表現為學生的自讀和自悟。這就要求老師要把學習的主動權和活動的空間交還給學生,并做到以下幾點:首先,教師要認同學生的認知能力。在現有的閱讀教學中,老師教學的“面面俱到”其實是對學生認知能力的否認。高中生已經具有一定的提取重要信息,歸納分析文本的能力,老師只要稍加引導、鼓勵,就可逐漸取代教師劃重點,分段落,析字詞的方式。其次,教師要認同學生的創造能力。高中生的創造能力具體表現為對文本不同角度、不同層次的感悟。文本對于讀者而言是一個無限開放的世界,即“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老師應該通過參與對話,引導學生進行創造性閱讀、個性化閱讀,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對于學生的閱讀體驗、感受和理解給予鼓勵。再次,教師要認同學生的實踐能力。學生所習得的知識能夠恰如其分的運用于實際生活中是對教學效果的最大肯定。在閱讀教學中,老師在點撥、引導學生的同時,鼓勵學生遣詞造句、表達情意,并給予一定的評價,也是對課堂知識一種有效的鞏固。
4.教師要做好閱讀的點撥者、啟發者、激勵者
由于中專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已經到達半成熟狀態,對某些問題有自己的看法和見解,由于個別語文教師在備課的時候對文本解讀不深或照搬教參,出現了無法為學生解疑答惑的尷尬局面。此外,學生對閱讀教學中模式化的教學流程表現出極大的厭惡,甚至選擇忽略學習課堂知識或自作主張的閱讀一些投其所好的文本,這極大地影響了閱讀教學的效率。教師作為“主導”,應擔好點撥者、啟發者、激勵者的角色,在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體會、學習作者的遣詞造句、表情達意的方法,引導學生獨立思考、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引導學生將閱讀和寫作相結合等。在學習中,學生切忌堅持自以為是的觀點或者想法,必須認可教師的教學導向作用,尊重老師的教學工作,在老師的指引下進行創新性學習。
5.在閱讀活動中提高學生的閱讀審美能力
英國教育家斯賓塞認為,如果能給學生帶來精神的滿足和快樂,即使無人督促也能自學不綴。可見,學生在審美閱讀中的參與程度是決定審美閱讀教學的重要條件。據有關部門進行的調查分析,經常閱讀文學作品的學生不到學生人數的四分之一,大多數學生僅僅是偶爾翻翻而已,甚至有相當比例的學生從來不去翻閱文學作品,這對培養學生的審美閱讀興趣是非常不利的。當然,也有相當部分的學生喜歡看小說、戲劇等閱讀書籍,但絕大部分是被小說、戲劇中的故事情節所吸引,拋開小說、戲劇中的情節,閱讀效果不容樂觀。
高中審美閱讀教學由學生的審美閱讀、師生的審美鑒賞、教師對審美相關知識的講解等幾部分組成。其中,學生的審美閱讀是整個審美閱讀教學的中心,因為教師講解審美閱讀的相關知識是為了使學生能夠有效地進行審美閱讀。同時,審美閱讀教學的直接目的就是要提高學生的審美閱讀能力。教師應該在審美閱讀之前,讓學生充分了解文本的相關知識,如文本創作的背景、修辭方法等。只有在學生掌握了欣賞的前提和基礎下,通過學生對文本進行主觀的審美觀照,才能實現對審美閱讀欣賞的藝術訴求,完成其審美認識。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不同的讀者會產生不同的審美感情,獲得自己獨特的審美感受與審美認知,這才是文學作品的魅力所在。
6.教師要不斷提升自我能力、完善自我,應對新形勢的挑戰
要想做好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作為教師應該要善于創建一個開放的、和諧的、積極互動的課堂,要讓課堂活起來。這就對教師自身能力的提升提出挑戰。語文教學與其他任何教學都不同,語文教學有著深遠的教學背景。正是這種狀況,新的語文教學與傳統語文教學發生激烈的碰撞,而語文教師的職業素養決定著語文教育的質量。無論時代任何變化,教學質量是每個語文教師的最終追求,教學質量的好壞也體現語文教師的職業素養。作為語文老師,如果他沒有正確的認知與思考支撐,沒有獨立的審視精神,沒有一定的思辯能力,他就很容易在世俗的浪潮中湮沒自我。所以,教師自身不僅要用更加豐富的知識武裝自己,還要從閱讀過的經典的社會學、心理學、哲學著作中做出一定的理性思考。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上,應以教學內容為中心,將語言知識的學習和技能的發展融入到教學活動中,讓學生在忘我地投入課堂活動時動起來,這樣課堂才能迸發出生命的活力。一堂課的活動既要靈活多變,又要活而有序。一要合理分配每個活動的時間,隨機調控課堂節奏;二要考慮每個活動的可能出現的情況,并針對這些情況制訂有效措施。
總之,培養學生提高閱讀能力是高中語文教學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閱讀教學要把課內外閱讀相結合,把精讀和泛讀結合。一個成功的語文教師在課堂上表現的絕不僅僅是教學方法,而是表現自身的職業素養。傳統教學只是要求學生達到教學目標,并不要求學生學會自主學習。新的教學模式給學生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自主思考,學會去感知。這樣的語文閱讀教學才有未來。教師要加強對學生閱讀能力的指導,教會學生掌握閱讀的具體方法和技巧,真正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進一步優化語文閱讀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