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念
【摘 要】農村高中是中國教育體系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其教學效果對學生有很大的影響。而歷史學科的教學也是值得每一位農村高中歷史教師好好反思、總結的。
【關鍵詞】高中歷史 農村教學 具象化 多媒體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2.159
農村高中是我國教育體系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在中國城鎮(zhèn)化的大背景下,隨著新課標教學的不斷推進,農村高中歷史教師如何更好地完成歷史學科的教學任務,成為了需要深刻反思的課題。本文將從農村高中教師生存現(xiàn)狀,農村高中學生學習能力,以及歷史學科可使用教學手段三個方面進行分析。
一、農村高中教師生存現(xiàn)狀
1.教師無序流動,老化現(xiàn)象嚴重。在農村,高中學校教師的“進”與“出”基本都是由教育行政部門說了算,校長主動干預人事流向的能力差。農村學校要選聘教師首先需向教育局人事部門申請,然后由教育行政部門負責招聘,這就導致學校想要的教師進不來,不想要的教師出不去,教師人事流動失序,“上流”現(xiàn)象嚴重,結構性失調問題長期無法解決,同時,每年都有一部分優(yōu)秀教師或被眼睜睜地調出學校,或被民辦學校“挖走”。教師隊伍的不穩(wěn)定,影響到了教師的教學積極性。
2.教師數(shù)量不足,工作任務繁重,休息時間難以保證。在農村高中,生師比較低,教師編制不足,教師的教學工作任務繁重。這導致農村高中教師缺編現(xiàn)象較為嚴重,教師平均工作量明顯較多。同時,還有兩方面的原因無形中增加著教師的工作量:其一,教師隊伍中許多教師由于種種原因不能教書,如女教師生育、臨近退休的老教師、部分沒有教學能力的教師等;其二,每個教師都要請病事假。學校管理人員難以全額承擔教學工作量等。這就導致看部分一線教師天天守在教室中,他們的工作任務繁重,沒有進修學習的機會,教育觀念陳舊,教育視野狹窄。這樣就嚴重影響了教師教學的質量。
二、農村普通高中學生的學習方式難以轉變
對于廣大農村高中學生來說,大多數(shù)學生知識面狹窄,思維不活躍,動手機會少,再加上家長對子女的唯一要求就是好好念書,考個好成績,上個好大學,使得大多數(shù)學生在課堂上不敢、不會從多角度認識和分析問題。多數(shù)學生將“認真聽講”作為對自己上課的基本要求,至于聽什么,則由老師安排。當老師提出問題后,一般只有少數(shù)人有所反應,且他們幾乎都是按照教材上的文字或老師講解的內容來回答,根本無法實現(xiàn)對教材及老師所講內容提出更多的質疑。而新課程提倡多樣化的學習方式,特別要求課堂教學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究,合作學習,學生是學習過程的主人,一切教學活動都立足于喚醒、挖掘、提升學生的學習潛能,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可持續(xù)發(fā)展,為其終身發(fā)展服務。
總之,學生認為“背”是學習歷史獲取高分的“法寶”,絕大多數(shù)學生學歷史主要依靠教材和配套習題。上課“勾畫”教材,課后、考前“背”教材,成為中學生學習歷史的主要環(huán)節(jié)。但就其歷史學習的方法而言,仍是以機械記憶、甚至死記硬背為主。
以上關于教師和學生的特征,都影響到了教師在教學中對于教學方法的選擇使用。如何切合實際,針對性選擇教學方式是農村高中歷史教師的當務之急。
三、教師應注意使用的教學方式
就現(xiàn)在的歷史教學而言,需要注意的是用一些方式激發(fā)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從而提高學習效率。
(一)歷史趣聞
講述歷史趣聞是一種有效且易行的方式,它能激發(fā)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搞活歷史課堂。比如教師在講授“張騫通西域”時,說到秦始皇很可憐,堂堂一個封建帝王,沒吃過葡萄。學生一聽,不可能啊,我們都吃過。教師講,你們比秦始皇有口福,葡萄是西域物種,秦朝時西域沒通,中原沒有葡萄,所以他沒吃過。由此說明了什么問題呢?說明西域交通暢通后,中原和西域地區(qū)之間的經濟文化聯(lián)系日益密切,豐富了中原的物質生活。這是張騫通西域所帶來的積極意義之一。在講春秋戰(zhàn)國紛爭中的五霸時,可以說到首個霸主齊桓公小白是活活被餓死的,學生們都議論紛紛,認為不可能。但是,事實是齊桓公不聽管仲之言寵信易牙、豎刁等小人,終被奸臣堵在齊宮高墻之內,無人過問而活活被餓死,尸體在壽宮中放了67天,生蛆了也無人收尸,實為可憐。學生們都是唏噓不已,為齊桓公身死感傷之余,又在思考,小白為何會有如此下場?這些有趣的故事都是可以有效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
(二)歷史圖片的運用
1.使歷史知識具象化。中華民族有著五千年的發(fā)展歷史,文字固然能夠傳遞歷史知識,表達歷史事件,但是這種單純的講述并不能夠讓學生有著切實的感受,其實早在文字未發(fā)明之前,人們是利用圖像來實現(xiàn)歷史傳承的,例如古老的圖騰圖像等等。而當今的許多文字也都是象形文字,是根據(jù)圖像演變而來。對于高中生來說,在繁重的學習壓力下,生動形象的歷史圖片能夠實現(xiàn)歷史知識的具象化,能夠神話學生對歷史的認識。
2.引起學生共鳴。對于歷史這門學科來說,文字的表述往往是陳述一些歷史事實,而缺乏了一些特有的情感,但圖片能夠生動形象的將一些歷史事實、歷史事件展現(xiàn)在學生面前,這能夠充分引起學生的共鳴。
(三)多媒體的運用
在農村高中歷史課堂中使用多媒體設備及歷史課件教學,講呆板僵化的書本文字材料及圖片資料通過先進的教學設備展示給我們的學生,使教學內容更加直觀化、生動化。趣味化,也增加了課堂教學的容量,使課堂“活”起來,時好事,值得推廣。但是,在教學實踐中,運用多媒體設備與歷史課件教學方面仍然存在許多問題,需要采取一些辦法提高其使用的效果。
1.提高農村高中歷史教師多媒體輔助教學能力。在多媒體輔助教學環(huán)境下進行教學,要求農村高中歷史教師研究在現(xiàn)代化信息技術環(huán)境下學生學習的特點及規(guī)律;要求農村高中歷史教師研究如何利用技術以最佳的方式呈現(xiàn)信息,突破課程中的重點、難點;要求農村教師研究和運用網絡提供的信息資源,為充實和改變教學內容準備資料。
2.加強農村高中歷史多媒體教學過程中的互動性。師生之間的交互式指在教學活動中,用戶與計算機相互交流,在計算機指導下完成一門課程的學習。在農村高中歷史多媒體輔助教學中要盡可能多地發(fā)揮學生的主題作用,設計一些針對性練習供學生動手、動腦,增加其動手操作的機會,激發(fā)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使學生的主體作用得到進一步發(fā)揮。教師在充分發(fā)揮主導作用的同時還要重視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教學活動完全處于師生協(xié)同活動、相互促進的狀態(tài)之中。
3.明確計算機輔助教學在農村高中歷史教學中的輔助地位。作為一種教學媒體和輔助工具,計算(下轉第179頁)(上接第159頁)機與其他教學媒體(如黑板、投影儀)沒有什么不同。計算機作為一種工具能夠幫助高中歷史教師更好地完成教學過程,但任何教學媒體都只能作為知識的載體,而知識的傳承只能由人來完成。多媒體教學的生命力在于能延伸教師的表達能力,充分發(fā)揮教師的作用,只有把注意力放在如何更好地發(fā)揮教師教學中的主導作用,才是高中歷史多媒體教學發(fā)展的正確方向。農村高中歷史多媒體輔助教學強調的是計算機在教學過程中的輔助功能,處于主導地位的仍然是教師。因此,充分發(fā)揮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的能動作用才是計算機輔助教學的核心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