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咪
低年級(特別是一年級)的孩子剛剛從幼兒園畢業,從無憂無慮的游戲中走出來,心理意志能力是有限的,長期注意的時間不會很長,他們喜歡多樣變化的教學,接受各種方式的音樂風格。因此,培養小學低段欣賞教學中的聆聽習慣我們要營造愉快和諧的氛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能被一種愉快和諧的氣氛所陶冶、感染和激勵,培養他們樂于聆聽,善于聆聽,激發他們聆聽過程中的創新意識。我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嘗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闡述:
一、興趣引路,樂于聆聽
《小學生音樂課程標準》基本理念明確提出:興趣是音樂學習的根本動力和終身享受喜愛音樂的必要前提。面對孩子們認為本身就枯燥乏味的欣賞環節更需要興趣來引路,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讓他們愛上聆聽,培養樂于聆聽的習慣。
(一)創設情境,培養聆聽興趣
在低年級的音樂教學中,創設一定的情境,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進入聆聽音樂的心理狀態,充分調動學生的視聽感官,激發他們進行想象,鍛煉他們的思維,培養學生良好的聆聽習慣。
1、故事激趣,渴望聆聽
“音樂教育不是理論的說教,而是長期滲透的攻心教育,通過共鳴達到情感變化。”因此在課堂中教師可根據教材的要求創編有趣的故事情節來吸引孩子們的注意力,讓他們迫不及待的想要去聆聽音樂中的故事情節,有利于學生聆聽興趣培養。如:一年級上冊的《玩具進行曲》欣賞中,老師把主人翁精彩的夢境帶到了課堂,充滿童趣的小故事立馬吸引了孩子對聆聽的渴望,從而培養學生聆聽的興趣。
2、圖片情景,助于聆聽
音樂欣賞如果只靠耳朵是遠遠不夠的。樂曲中的音樂形象、音樂語言對兒童來說有一段較大的感知認識距離。因而利用圖片的直觀展現,讓孩子們說有所指,看有所在,聽有所思。學生在欣賞優美的畫面和聆聽音樂的同時,腦海里產生種種生動的想象,好像身臨其境一般,并激發了強烈的音樂表現欲、創造欲。例如:一年級上冊《快樂的一天》教學中,孩子們先仔細觀察和欣賞四幅不同場景的畫面,展開想象提問,這樣的一天發生了什么情況?激發孩子的同時學著小猴子的聽音樂方法安靜的初聽歌曲并提問有幾部分組成,之后產生疑惑,無端音樂和四幅畫面怎樣連接起來,可帶著疑問繼續復聽,發揮想象,讓圖片和音樂對號入座。聆聽過程中孩子們聽著音樂,看著畫面更進一步地感受著樂曲所表現的意境和情緒。
(二)注重原則,建立聆聽信心
1、三個和尚都對原則
每個學生只要有他自身的體驗,不論是怎樣的,都應該給予肯定。不絕對地裁判學生欣賞體驗的對錯,有助于學生建立聆聽信心。同時獎勵是低段兒童最喜歡的課堂方式,所以在聆聽的培養中,我們千萬不要吝嗇贊揚,讓學生能夠品嘗到成功的喜悅,獲得成功的滿足感。可進行有獎競猜的聆聽,當學生能聽出音樂中強弱的變化。用什么樂器演奏的時,教師可以說:“哇,你真有音樂的耳朵,你的聽力真了不起。”這樣一句簡單的贊揚之外還獎勵孩子們喜歡的小貼紙,孩子們很清楚那是老師給予的表揚,會因此增加聆聽的信心,能收到明顯的教育效果,長期堅持從正面評價激勵學生,能培養學生聆聽音樂的興趣。
2、“求大同,存小異”的原則
對低年級的欣賞我們只要求學生在欣賞結果上有個大概的感受就夠了,孩子們聆聽可遵守“求大同,存小異”的原則。因為音樂本來就是說不清楚,講不明白的,建立起大概的、整體的、混沌的感受,這符合音樂的特質,教師決不要生硬地將所有學生的感受統一起來。可以提倡模糊的囫圇吞棗式的教學,這樣更有助于學生聆聽信心的建立。
二、體驗感受,善于聆聽
聆聽中獲得音樂感受是欣賞教學中重要的領域之一,所以學生要養成善于聆聽音樂的習慣。要激發學生學習的欲望,主動去體驗和領悟音樂的真諦,得到精神上的愉悅,油然而生的有了善于聆聽的好習慣。
(一)巧用聆聽方法,感知樂曲情緒
1、閉上雙眼,靜靜地聽
“音樂是心靈的語言。”心靈語言只能用心去感受,用心去溝通。音樂課中,第一遍欣賞可以讓孩子們閉上自己的小眼睛,豎起自己的小耳朵,并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去感受音樂帶來畫面。設問:“你在音樂中看到自己的眼前出現了怎樣的畫面呀?”只有閉眼靜聽才能對音樂的高低、強弱、節奏等因素逐漸感知,才能體會作品的情感。如《獅王進行曲》孩子們用心聆聽,就能感受是有動物出現的畫面,教師引導后馬上出現獅子在大草原上的畫面,有利于增加孩子們聆聽音樂的興趣。
2、緊抓特點,對比著聽
首先任何一首樂曲都是由音樂要素組成,包括節拍、節奏、力度、速度等,各個要素有不同的表現意義。每首曲子由于重點要素的不同而顯示出的不一樣的特點,老師可以抓住重點引導學生聆聽音樂,并用各種各樣的方式表達對這種音樂特點的感受,學生一定會有很大的興趣并且更專注地去聆聽音樂。如《鐵匠波爾卡》這首欣賞樂曲,巧用聆聽的方法,讓每個學生都融入音樂中,體驗并參與音樂活動,從中感受音樂的魅力和快樂。老師通過音樂的速度和力度的變化,音的強弱和長短,讓孩子們通過靜靜地聆聽來感受和比較,用鐵匠打鐵的故事串聯整個樂曲,孩子抓住樂曲變化中的特點,對比著聽,并用律動哼唱等方式享受欣賞樂曲帶來的美妙旋律,整個課堂氣氛和諧融洽。
(二)注重“表演”技巧,體會美妙旋律
1、引導學生動情“唱”
有目的、有意識、有方向地引導學生聆聽音樂,遇到熟悉的樂段可在復聽環節引導孩子哼唱,這樣他們就不會迷失“方向”,學生“聽之有物”,并且“耳聽腦想”,循序漸進地引導小學生有目的地聆聽音樂。如:欣賞《玩具進行曲》的時候,初次聆聽帶著美麗的夢感受曲子的情緒,感受樂曲的畫面,第三遍再聽我讓學生輕輕跟著旋律哼一哼,來進一步體驗旋律,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的聆聽音樂的習慣。
2、鼓勵學生充分“演”
低段孩子天真、可愛、好動、好玩、好奇又好表現的,因此更樂意在玩中學、樂中學、動中學。根據音樂特點科學的設計律動環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效促進學習的效率,讓學生愛上聆聽并且愉快學習,養成律動中完整聆聽的習慣。例如:《勞動最光榮》欣賞教學中,小朋友和著音樂有節奏地模仿自己喜愛的勞動動作,完整的聆聽,充分表現樂曲中音樂的形象。
欣賞教學中聆聽習慣的培養是所有我們音樂教師的一致目標。因此,我們要多花一些精力去研究學生和教材,用我們的睿智走近學生,而不是讓孩子在欣賞教學中毫無無目的地玩,要懂得因材施教巧妙的設計教學環節讓孩子們逐步養成聆聽音樂的習慣。課堂中,引導孩子共同感受、吸收、融合、升華音樂作品的情感因素,使音樂釋放的情感與學生的心靈發生共振,讓起伏的旋律小鳥般飛進孩子們的心靈,讓美的使者伴隨著孩子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