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珅
摘要:我國傳統揚琴四大學派之一,東北揚琴,具有獨特的音樂特色,并形成了獨具一格的演奏流派。從揚琴音樂的創作上還有其特有的演奏風格上,都與民間的地方文化有著緊密的聯系。所以不論時代潮流怎樣發展變化,鄉土的民族文化是不能丟棄的。因此本文結合實際,對東北揚琴的演奏風格以及音樂創作進行了探索研究,以供相關工作者參考。
關鍵詞:東北揚琴 演奏風格 音樂創作
中圖分類號:J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359(2016)16-0020-02
東北揚琴是在上世紀20年代,創始人為趙殿學老先生,他利用東北特有的雄厚民歌,與民間獨特的說唱音樂還有遼寧等地區的皮影戲相結合,并且使用自己自制的揚琴,用街頭賣唱的方式售賣揚琴,而且他自己有創作很多以東北民間音樂為基礎的作品。趙殿學老先生結合我國東北地區勞動人民的生活實踐,創造出的獨具地方風格特色的演奏流派,并成為我國傳統揚琴的四大學派之一,在中國揚琴藝術發展史中占據重要地位。最著名的就是把《蘇武牧羊》改編成了揚琴樂曲,結合揉壓滑顫滾的揚琴特有技法,使其成為了一個具有揚琴特有風格的,極具東北和地方特色的曲目。在揚琴長期的發展和流傳中,保留了自身優勢以外,還借鑒了其他音樂學派的優良特質,剛柔并存的東北揚琴,真正具有創新和兼容性,值得后人來繼承和發展。
一、 東北揚琴演奏風格分析
東北揚琴具有很獨特的風格,在每個方面都散發著自己獨特的魅力。它本身的生成、發展、傳承都與東北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并且也不能離開它所成長地域的歷史,生活的習俗,還有特有的風土人情以及社會大環境。在揚琴的發展中,它所沉淀的風格絕不是風格與風格相加得到的,而是它擁有的特點互相制約互相融合而形成的一個統一整體。在古代的東北,這里有著很多少數民族,大家都在這片土地上進行生活經濟政治等方面的活動,音樂也慢慢地具有自己獨特的地域音樂特點。
(一)東北揚琴的音樂環境分析
東北地區在我國屬于高緯度地帶,在我國的古代文獻記錄中,最早出現東北的就是《山海經》里面的“有山,名曰不咸,有肅慎氏之國”“東北海之外,大荒之中”東北一年四季分明,有著我國最大的平原,物產豐富,經濟昌盛,而且擁有非常濃厚的歷史文化氣息,形成了很多獨具一格的民間藝術,例如東北二人轉、皮影戲等。東北民間藝術對東北揚琴藝術的發展有著巨大的影響和感染作用,可以作為東北揚琴音樂風格形成的奠基石。在揚琴的上下滑彈中,與東北的語言有著直接的聯系,東北人說話喜歡在尾音上拐,通過語句的不同而決定向上拐或者往下拐,所以聽著感覺像是在唱歌一樣。而且由于東北人的豪爽不造作,所以在揚琴的演奏上,演奏中的高音量和熱辣的語調也是深受這種因素的影響。
(二)東北揚琴技法分析
音樂之所以給人感覺豐富多變,是因為音樂中采用的技法手段產生的作用,但是技法是不能單獨存在于音樂中,一旦它獨立了,就沒有了音樂的意義。揚琴的演奏技法并沒有太多不同,一般包括了彈、顫、點、撥、揉等技法,而東北揚琴在上述基礎技法中,融合進了揉、壓、顫新的意義,并使東北揚琴附有了自身獨特的風格。東北揚琴的創始人趙殿學先生,在他的代表作《蘇武牧羊》中,在一般的揚琴演奏技法上,加入了古箏中的吟揉,從而發明了代表性的東北揚琴中的顫竹滑音和顫竹,形成了一種奇特的表達方式,豐富了東北揚琴的演奏方式。趙殿學先生的第一個弟子是王沂普先生,正是他把趙殿學先生的《蘇武牧羊》進行整理,使其發展成了揚琴中的代表作品,把其廣大流傳于世上,他自己創作的《春天》,在第二段上使用古箏的手法,使揚琴從二個音變成三個音,四個音,在當時大獲成功,增加了揚琴的和聲效果,豐富了揚琴的表現能力。揚琴第三個代表人物就是宿營先生,他創作的《秧歌》《翻身五更》分明使用了雙竹滑顫和雙聲部旋律奏法,使得揚琴的表現形式更加精彩。所以揚琴技法的掌握不能單單只靠樂譜,需要在教學、實踐過程中循序漸進的體會。通過口傳心授的師承教學,能夠保證揚琴技法的準確傳授和掌握,最重要的是將揚琴風格的原始風格得以流傳。因此,可以這樣理解:揚琴技法中,揉、滑、顫、吟為東北揚琴演奏風格奠定了基礎。
(三) 東北揚琴情感韻味的處理
上文已經提到過,揉、滑、顫、吟是揚東北揚琴演奏藝術的獨特技巧,在音樂表現中,更是音樂情感的寄托。由此可見,特有的技法是東北揚琴獨特的情感韻律的基礎,并成為了與其他揚琴學派相區別的重要標志。東北揚琴感情的表達主要在弦上,使人聯想到弦外之意。比如在東北揚琴特有的吟音,滑音中,演奏者能使旋律在微弱的音樂中流動,使得聆聽者能夠感受到弦外之意,除了含蓄的一面,東北還有粗獷的一面,如何把含蓄和粗獷結合在一起升華成韻,才是東北揚琴最獨特的表達方式。
(四)東北揚琴中琴竹的特點
在器樂的審美追求上,離不開對于琴竹的選擇,而東北琴竹比較有特色。東北揚琴要求琴竹的尾部要厚重而琴竹的前部要輕薄,外形得筆直不能彎曲,對于琴竹的頸部得要求它具有一定的彈性。在琴竹的使用材料上,琴竹太軟就不會達到想要的效果,琴竹太硬樂曲就沒有一定的張力,所以需要琴竹軟硬適中。所以要求東北揚琴子選擇琴竹頭部微微翹起的,這樣他的振幅可以達到大概15度左右,以確保演奏的質量。在時代的發展中,東北揚琴的繼承者在原有的基礎上加入了雙音鍵,它的基本原理是把揚琴中的單竹頭換成雙竹頭,這樣左手三度琴竹,右手四度琴竹,增加了揚琴的力度氣勢以及音色,在目前雙音竹已經完全運用到了揚琴中。
(五)東北揚琴中的技巧運用
在東北揚琴的發展中,和其他的民間音樂差不多,基本都是運用的師徒之間面對面傳授,但是不可能一字不差所以這也為發展創新提供了空間,另一方面,就是東北揚琴從不同的地方吸取適合自己的東西,比如東北揚琴中就有壓音的技巧,這是從皮影戲中學來的,用在東北揚琴上,烘托哀怨抒情的氛圍。再有上下滑彈的技巧,是從東北民歌中的甩腔。因此如果要學習東北揚琴,不要只看樂譜,還要從民間的特征和音樂特點上研究,這樣才能掌握東北揚琴的精髓。所以這出現了東北揚琴在不同時期有著不同的風格,當然,他的基本風格還是不會改變的。
二、 東北揚琴音樂的創作表現
在東北揚琴100多年的發展中,作品的累計是有很多的,老一輩的東北揚琴繼承者經過不斷的磨合創新,創作出了很多優秀的作品,他們在不丟失揚琴“韻”的同時,結合社會發展情況以及生活環境的變化對東北揚琴進行創新拓展。在現代的創作中,東北揚琴已經發展成了豐富多變的音樂織體架構和曲調變化,形成了豐富的色調。
(一) 東北揚琴早期的創作
準確來說,東北揚琴在20世紀中下才開始進入專業化發展階段,具有濃郁生活氣息以及時代特點的民間小調,是東北揚琴早期作品的源泉。受東北地區人文環境和民間藝術的感染,早期的東北揚琴以活潑奔放的音樂特色征服了揚琴學派。并逐漸結合各種音色、演奏技法等,形成獨具特色的音樂演奏風格。比如說《蘇武牧羊》,最早是趙殿學創作的,后由他的第一個弟子發揚傳承的,在這部東北揚琴中,最特色的就是滑腔的表現,以此來描述出曲中人物內心的復雜,在第四段快結束之前,用音色的起伏來表達曲中人物的情緒,之前的快速,激烈,最后聲音突然嘎然而止,這樣的起伏來表達壯烈的感情,這首曲在現在也是東北揚琴的代表作品。
在傳統的民間音樂當中,旋律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是音樂中的靈魂所在。東北揚琴正是以節奏特點,演奏技巧以及其自身獨特的節奏在中國揚琴音樂藝術學派中占據重要地位。東北揚琴在早期作品創作中,吸取了民間音樂的經典結構方式,多采用散、慢、中、快的結構布局,利用音樂中漸變進行對比,并在音樂旋律、節奏變化中自然的表露。
(二)東北揚琴近期的創作
通過與早期揚琴音樂的創作情況來看,東北揚琴創作近年來有很大的提升。雖然傳統的東北揚琴,在音樂的創作中,以及磨練出嫻熟的手法,能夠自如的進行編曲,但是在音樂創作技法理論的掌握和引用上欠缺,導致了編創作品的手法單一。通過近幾年經驗的積累和不斷的探索,現代的東北揚琴藝術演奏者不僅在演奏技巧上有很大的突破,而且在音樂的創作中創新能力顯著提升,能顧巧妙的結合各種現代技法和創作手法,在曲式結構、節奏韻律中不斷創新,使得現代東北揚琴創作更具有鮮明的時代性。例舉兩部經典作品:《元宵夜組曲》、《金翎思--滿鄉隨想》。在《元宵夜組曲》中,最具特色就是“鬧花燈”了,創作者在傳統的東北揚琴的“滾”“滑”“壓”上,加大滑滾的技法難度,把上下的滑滾進行結合。除此之外,創作者還把右手彈奏旋律的聲部,左手在琴弦上隨意彈動,以此來加大樂曲的氛圍。所以可以看出,在這部作品中,創作者把傳統東北揚琴技法與現代技法相融合,使得東北揚琴可以在這個時代繼續發展傳承。
現如今的東北揚琴藝術,并不單單只是傳統意義上的演奏技法,也不是單純的以淳樸的民間小調作為音樂創作的素材,在技法運用上、創作技巧和思維上,都有很大的突破,實現了了東北揚琴的自我發展,滿足現代社會對時代文化的發展要求。
三、 結語
總而言之,東北揚琴藝術是我國音樂藝術的瑰寶,其發展是對東北廣大地區風俗人情、民間藝術的融合,是對其人文環境、歷史文化的傳承。因此東北揚琴發展離不開地域的民間藝術,由此奠定了東北揚琴的獨特演奏風格,成為了東北揚琴藝術的獨特標簽。最重要的是,東北揚琴最吸引人的正是其音樂所具備的地域文化內涵,是東北揚琴的精神品質,所以在外來文化不斷融入的當代,我們要保護好具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文化,保護鄉土文化,為中華民族文化發展做出我們應該做的貢獻。
參考文獻:
[1]李艷. 廣東音樂揚琴、東北揚琴音樂風格特征之比較[D].福建師范大學,2012.
[2]邢瑞芳. 淺談揚琴樂曲《金翎思·滿鄉隨想曲》的演奏技法及風格[J]. 黃河之聲,2011,24:106-108.
[3]陳雅玲. 從項祖華、黃河看中國揚琴藝術的傳承與發展[D].江西師范大學,2014.
[4]潘斐. 中國揚琴演奏的地方風格及其技法研究[D].武漢音樂學院,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