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悅
摘 要:協商民主是實現公民有序政治參與的重要方式。協商民主與公民有序政治參與有著內在的契合性,表現為合法性、合理性和程序性。發展協商民主有利于擴大公民有序政治參與,兼顧少數人的利益需求,培養公民精神,推進公共決策的實施。
關鍵詞:協商民主;公民政治參與;有序
中圖分類號:D62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6)18-0176-03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首次提出健全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制度,強調:“從各層次各領域擴大公民有序政治參與,充分發揮我國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優越性?!卑l展協商民主,有利于提高公民政治參與的主動性、有序性和有效性。
一、基本內涵
(一)協商民主的含義
要搞清楚協商民主的內涵,我們首先要弄清一下民主的概念?!懊裰鳌笔俏覀兂S玫脑~語,但是其內涵和意義卻容易產生混亂和歧義。從字面上來看,民主是指“人民主權”或者說“權力在民”,但這僅僅是將希臘文翻譯成人們知道的語言。民主不但要求字面上的描述性的定義,還要求規定性的定義。理想中的民主與現實中的民主是不同的,兩者不能互相定義。民主是在理想與現實的相互作用中產生和形成的。在漫長的發展的過程中,民主吸收了各種含義。今天我們使用的民主概念與希臘時期的民主概念并不相同。這里就有必要對古代民主與現代民主進行區分。古代民主與城邦有著密切的聯系。古代民主是一種直接民主,它指的是全體平民參與集會,共同討論城邦事務??梢哉f,古代民主是最有可能接近直接民主的制度。而現代民主則與民族國家的崛起相聯系,在現代民主制度下代議制是民主制度的主要形式,公民通過投票選舉出代表來代替他們參與國家事務的處理與討論。作為一種間接民主,其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對權力的監督和限制。但是在代議制民主下,由于被選出來代表民意的代表很多時候并不能完全代表每個人的想法,從而使得決策的結果不能符合所有人的想法,最終實施的過程也有所受阻。因此在這種情況下,西方民主政治中協商民主應運而生。然而由于西方政黨制度選舉制度的特性,協商民主的發展很多時候都受到很大的制約,發展比較緩慢。直到協商民主被引入中國的政治舞臺上,又重新煥發出新的生命力。
中國是一個人民當家做主的社會主義國家,中國共產黨的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社會主義協商民主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人民內部各方面就共同關心或利益相關的問題,按照一定的規則和程序,以適當的方式和渠道進行協商,形成參與各方都能接受的解決方案,做出決策或決定,以實現人民當家做主[1]。協商民主實質上就是給每個公民平等的權利參與決策影響決策,通過協商的方式達成一致決定的過程。通過協商的過程是參與的每個公民都能夠暢所欲言,發表自己的看法和感受,對某一舉措發表自己的意見和建議,再通過協商討論的手段,將決策的結果集中化具體化,達到大家共同滿意的程度。
協商民主的過程是一個民主惠及到每一個參與個體的過程,是一個民主得到充分發揮的過程,每一個個體都有權利,有選擇地參與到事務政策的討論中,提出自己的看法,參與決策的討論,表達自己的意愿,在自由民主的氛圍中參與處理跟自己切身利益相關的公共事務。在民主的氛圍中協商,在協商的過程中實現民主。
(二)公民有序政治參與的含義
公民有序政治參與的實質是指公民在認同現有社會制度的前提下,為促進國家與社會的發展,提高政府管理公共事務的能力和績效,維護公民的合法權益等而進行的各種有序的政治活動。公民政治參與的方式具有多樣的形式,從大的方面來說大致分為四個方面: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民主選舉又分為直接選舉、間接選舉、等額選舉和差額選舉;民主決策分為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專家咨詢制度、重大事項社會公示制度、社會聽證制度;民主管理分為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民主監督分為信訪舉報制度、人大代表聯系群眾制度、輿論監督制度、監督聽證會、民主評議會、網上評議政府活動等等。其中公民政治參與最常見、最普及的方式應該是民主管理中的基層民主自治的方式。
公民參與政治的過程也是民主能夠得到充分發揮的過程,是公民自我管理、自我監督、自我實現的重要方式。公民通過各種各樣的形式,如民主懇談會、社會聽證會等形式參與到社會政治生活中來,對與切身利益直接或間接相關的實事進行參與、討論、或者監督。但是只參與還不夠,要做到有序,還要做到以下幾點:第一,遵守法律法規、規章制度來參與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第二,依法行使政治性權利、履行政治性義務;第三,正確處理權利與義務的關系;第四,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通過有序的方式直接或者間接地參與到與政府活動相關的公共政治活動中去。
二、協商民主和公民有序政治參與的契合性表現
民主從本質上說是一種社會管理體制,在該體制中社會成員大體上能夠直接或間接地參與或可以參與影響全體成員的決策[2]。協商民主與公民有序政治參與具有一定的內在契合性。
(一)合法性
協商民主和公民有序政治參與都具有明顯的合法性。
協商民主的進程其實就是一個追求公共決策合法化的過程。在當今社會,隨著經濟和互聯網的快速發展,不同民族,民族、社區集體的發展也呈現出多元化趨勢。人們的偏好不同,利益趨向也在分化,因此在進行公共決策的過程中會產生各種矛盾和沖突。這時候,為了解決社會團體的分歧,保護弱勢群體的利益,協商民主的政治運作機制應運而生。正如瓦拉德茲所說:協商過程的政治合法性不僅僅出于多數的意愿,而且還基于集體的理性反思結果,這種反思是通過在政治上平等參與尊重所有公民道德和實踐關懷的政策確定活動而完成的[3]。
公民有序政治參與的主要目的是追求公共決策的合法化。公民通過合法渠道對公共事務和政府決策進行意愿表達和建言獻策,使政府決策更“接地氣”,維護公共利益,從而促進公共決策的合法化。
(二)合理性
協商民主和公民有序政治參與都具有理性。
協商民主是理性的,因為參與各方在提出、反對或支持其觀點時都需要陳述他們的理由。他們在給出理由的同時,希望那些理由(而不是權力)將決定其觀點的命運[4],協商民主之所以說是理性的,是因為在協商的過程中,參與者不僅要表達出自己的觀點,還要給出相應的理由建議,而不是憑一己喜好強加給他人。在這個過程中,參與者還有機會聆聽和接受他人的觀點,通過妥協和協商達成一致。在這一點上協商民主與公民有序政治參與是一致的。
公民有序政治參與也是理性的,集中表現為政治理性。公民政治理性主要涵蓋了三層意思:其一,公民在行使權利時有一定的政治知識,能夠獨立地進行價值判斷而不受他人影響或依附于他人。其二,公民對公共決策結果的理解。即使最終決策結果未能反映自己的愿望,也能以寬容的心態接受結果也是民主理性的要求。其三,參與采用的方式是非暴力的,這需要公民通過陳述自己的正當理由,并學會與他人溝通、談判來促進問題的解決[5]。
(三)程序性
協商民主和公民有序政治參與都具有一定的程序性。
協商民主需要社會的多元參與者來共同參與,但是它并不是無序的個人參與,它更強調參與的有序性和公開性。合理的多元主義會導致程序民主概念。按照這種定義,源于合法性的民主譜系只能通過集體決策的程序以及與公平過程相關的價值來體現,如公開性,提出替代性選擇的平等機會,以及對這些替代進行全面公正的審視[6]。
同樣的,公民有序政治參與也有嚴格的程序性。政治參與本身即是程序民主的基本內涵,從權力運行的角度看,程序民主包括自上而下的公共權力運行和自下而上的公民權利行使,而后者更具有基礎意義。因為,從民主的本意上講,公共權力是公民部分權利讓渡的結果。因此,公民政治參與是衡量程序民主的主要標準[7]。要使得公民決策的結果最終合法化、制度化,公民有序政治參與的過程必須要遵循一定的程序,或者規章制度,正是契合了一句話:“不以規矩,不成方圓。”
三、協商民主有利于實現公民有序的政治參與
從政治參與主體的角度看,協商民主有利于實現公民有序的政治參與。在精英化的代議制民主中,由于利益博弈的原因,決策的結果往往更傾向于體現強勢群體,即所謂精英群體的利益,弱勢群體的利益很容易被忽視犧牲掉。而協商民主的主體有中國共產黨,各民主黨派以及各個界別成員,作為公民,他們都可以平等地發表意見和建議。
(一)有利于兼顧少數人的利益
代議制的基本原則是少數服從多數,按照這種多數原則,表面上似乎是公正的,實際上只是簡單地聚合多數人的利益傾向,無法真正從結果上滿足公共利益。并且,所謂的“多數”本身就不是一個確定的概念,而且隨著社會生活的日益多元化和復雜化,更加深了這種不確定性。多數標準如果錯誤地變成了絕對的多數統治,這一變化在現實世界中的意義,就是人民的一部分變成了非人民,變成了被排除的一部分人[8]。這樣的結果就會一方面造成我們想要擴大民主的范圍,使更多人能參與到公共決策中來;另一方面卻造成了大多數人的民主權利被剝奪。
托克維爾說:“我曾尋思,在我們這個時代,用什么辦法能使人們養成權利觀念,并使這種辦法能被人們所牢記。結果發現,這只有讓所有的人都和平地行使一定的權利?!盵9]其實這也很容易理解,在民主制度下,廣泛的政治參與是化解社會沖突的有效途徑之一。訴求政治要求,參與利益博弈和分配的人越是多,“游戲規則”就越公正,矛盾和沖突就越容易化解。協商民主的主體是公民,意即所有公民都能通過直接民主的方式參與協商,這就杜絕了代議制民主的“被代表”的弊端。協商民主的過程是溝通國家、公民和社會的過程,從中獲取各方意見和建議,發揮社會各階層主體的作用,使參與者能充分表達自己的利益訴求,對國家政策社會問題建言獻策,從而使決策的結果更加符合公共利益,獲得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結果。
(二)有利于培育公民精神
協商民主的發展使得公民有機會直接參與到民主決策的過程中,使人們從消極的態度轉變為積極參與管理公共事務中來。協商民主有利于培養公民精神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協商民主有利于培養公民互相尊重、互相理解的公民性格。在決策過程中,通過直接參與的方式,傾聽他人的意見和建議,尊重他人的需求和利益,做出讓步和妥協。在參與過程中,不免會遭遇困難和矛盾,這個時候協商民主就發揮了其巨大的優越性,每個人提出自己的觀點,不同意見的人提出自己意見的理由,大家互相尊重,參與討論,取長補短,最終達成一致。
其次,協商民主有利于培養公民的集體責任感。當一位公民出席聽證會并發言,知道整個會議都在聽取自己的意見,感覺到自己被當作與議員地位平等的人士,你如何來衡量他或她的感受呢[10]?這種直接參與協商民主的方式,培養了公民積極參與的主動性,并且使人們認識到政治共同體中每個人都是平等的,每個人的話都對決策的結果產生影響,從而將個人福祉與集體的利益緊密聯系在一起。
最后,協商民主有利于增加社會信任。在決策的過程中,公民之間相互對話和討論,也是一種合作的過程,過程中的每一個個體通過合作加深溝通和互相理解和信任。決策的過程每個個體都有參與,決策的結果也是大家達成一致的結果,因此這種合作的過程可以增加大家對互相的信任和對決策結果的認同度,推動的決策的實施以及進一步進展[11]。
協商民主的本質是給予每個公民平等的權利,通過公正公開的程序,使各種意見相互溝通和碰撞,從而使決策的結果是大家商議的結果,來自于人們“真誠的同意”。這種模式能夠增加公民政治參與的主動性、有序性和有效性。對于持反對意見的人,也可以自由發表自己的意見和看法,可以通過協商與他人進行溝通和交流,從而對最終決策方案的抵觸心理大大降低。正如邊沁所說:“當民眾滿意時,他們自覺自愿地協助法律的實施,而當他們不滿時他們自然不予協助;倘若他們不積極阻礙法律的實施,那就算好的了?!盵12]協商民主能夠做到支持者響應執行,異見者不阻礙執行,這就是從最大程度上獲得了公共認同,這就是為公共決策的實施助力。
參考文獻:
[1] 肖立輝.社會主義協商民主的內涵、制度體系及價值[J].中國黨政干部論壇,2013,(7).
[2] 科恩.論民主[M].聶崇信,朱秀賢,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22.
[3] 瓦拉德茲.協商民主[J].何莉,譯.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04,(3).
[4] 詹姆斯·博曼.協商民主:論理性與政治[M].陳家剛,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6:33.
[5] 魏星河.我國公民有序政治參與的涵義、特點及價值[J].政治學研究,2007,(2).
[6] 陳家剛.協商民主:概念、要素與價值[J].中共天津市委黨校學報,2005,(3).
[7] 韓強.程序民主論[M].北京:群眾出版社,2002:46.
[8] 喬治·薩托利.民主新論[M].馮克利,閻克文,譯.北京:東方出版社,1998:36.
[9] 托克維爾.論美國的民主:上卷[M].董國良,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272.
[10] 亞歷山大·隆德留司.德國的立法聽證的效果[J].人大研究,2004,(7).
[11] 趙心樹.選舉的困境:民選制度及憲政改革批判[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26.
[12] 邊沁.道德與立法原理導論[M].時殷弘,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233.
[責任編輯 李曉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