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霞 歐明旭
摘 要 隨著我國高校擴招,大學畢業生就業問題日益嚴峻,高校就業工作也面臨嚴峻挑戰,與此同時,隨著城鄉統籌發展進程的加快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展開,農村急需一批專業的農業人才。盡管目前高校存在創業比例低的現象,但高等農業院校畢業生有著得天獨厚的農村創業條件,高等院校如果有效地做好他們的創業指導工作,必能在一定程度上通過農村創業將知識轉化為生產力,推動畢業生科技創業,又能間接帶動一方鄉親致富。
關鍵詞 高等農業院校 農村創業 新農村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6.07.080
Abstract As China's increased enrollment of college ,employment has become a grave issue that challenges al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at the same time, with the urbanization process gets faster and faster and the all-around outspread of "Construction of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 The countryside is badly in need of a batch of professional agricultural talents. Despite the low proportion of entrepreneurship phenomen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ut the higher agricultural colleges graduates has the advantageous conditions of rural entrepreneurship. If agricultur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do their work effectively, it does assist its graduates in finding employment and transferring knowledge to productivity,meanwhile, it can promote graduates' technological entrepreneurship and drive the folks to get rich indirectly.
Key words higher agricultural colleges; promoting entrepreneurship in rural; new countryside
1 高等農業院校畢業生農村創業的背景
大學生創業已成為當下高等教育改革的熱點,而中國高等農業教育作為“三農”政策的主要執行者,如何在畢業生中開展農村創業教育,對我國高等農業教育事業的發展和“三農”的發展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一方面,我國經過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農村經濟取得了可喜的變化,我國目前已經實現了全面奔小康的目標,國民GDP躍居為全球第二,農村城市化不斷推進導致新農村的建設迫切需要一大批農業科學技術人才補充到基層,特別是現代農村創業型人才。與此同時,當下大學生畢業后就業壓力巨大,龐大的大學畢業生就業已經成為國家和社會的民生問題,盡管近幾年國家和地方政府以及各個高校在人才培養、課程設置、市場對接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有力的措施,尤其是就業市場的法規建設,使大部分畢業生走向了工作崗位。但是,受就業導向、個人本位觀等諸多因素的影響,使得他們遭遇“下不去、用不上、留不住”的尷尬境地,在家鄉沒有崗位,在東部沿海等大城市又難以找到工作,形成新農村建設人才缺乏和大學生就業難的矛盾局面。高等農業院校作為培養“現代農民”的產出器,有責任更有義務通過一系列必要措施推動大學畢業生回農村創業,響應國家號召,從整體上提升新農村建設水平。
2 目前高等農林院校畢業生到農村創業的現狀
創新創業型人才培養是目前高校教育實踐探索的一個嶄新領域,2011年我國就業藍皮書指出,2010屆高職高專畢業生自主創業比例(2.2%)高于本科畢業生(0.9%)。中國大學畢業生自主創業比例連續兩屆略有上升,2010屆大學畢業生自主創業比例達到了1.5%,比2009屆(1.2%)高0.3個百分點,比2008屆(1.0%)高0.5個百分點。2010年,國家出臺了進一步鼓勵畢業生自主創業各項扶持政策,應屆畢業生自主創業的人數出現大幅增長。創業人數由2009年的1.1萬增加到10.9萬。而就全國高校畢業生農村創業比例來看,廣東和浙江兩省的大學生創業比例較高,但涉及到農村創業的比例還比較抵,也有數據表明,我國高等農業院校培養的畢業生,只有10%在農業系統工作,在農村一線的就更少,這一情況表明,高等農業院校的大學生利用自身專業優勢參與農業創業的比例非常低。可見,高等農業院校大學生回農村尚有很大的發展空間與潛力。
3 高等農業院校畢業生農村創業的障礙分析
(1)個人方面:首先,考慮到農村外部環境艱苦,許多農村學子不愿意回農村工作,受傳統就業觀念的影響,都想畢業后留在城市或經濟發達的地區,回農村創業的少之又少;其次,目前很多農業院校的學生專業學習不足,心浮氣躁,只是想把專業學習作為升學和工作的跳板,對本專業的就業前景也不看好,導致所學專業與就業的匹配率低下,這也間接影響了其參與農村創業能力的缺失。
(2)學校層面:高校畢業生普遍感覺自身創業能力有限,而大學生的創業能力不足與學校層面不無關系。首先,創業教育理念的滯后,我國的創業教育緣起于清華大學,雖然目前在工科院校中開展的如火如荼,但農業院校還多數處于熱身階段,僅僅滿足于解決學生的就業壓力,缺乏對大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與正確的就業價值觀的塑造。其次,資源匱乏是目前高等農業院校創業教育存在著一個問題,許多學校雖然開設了與自身專業相關的公共選修課及專業選修課,但缺乏系統性、針對性和操作性的實踐層面的鍛煉,不能為大學生創業、就業真正建立一套完備的資助服務系統,再者,農業院校的創業教育氛圍較工科院校淡薄,但是報考公務員、選調生以及事業單位的熱度不減,可以看出農業院校的畢業生在就業時普遍存在求穩心態。學校相關的創業計劃大賽活動持續不長,存在為比賽而比賽的表面現象,學生的創業計劃書缺少含金量,導致活動效果不明顯。學生活動涉及到創業教育的比較少,導致農業院校的創業文化氛圍不濃。最后,農業院校的部分教師對創業教育的積極性不夠,學校缺乏相應的鼓勵措施,教師沒有認識到開展創業教育的重要性與緊迫性,自身缺乏從事創業教育的素質和能力。
(3)農村大環境方面:我國作為農業大國,農村的消費水平普遍偏低,工作生活條件艱苦,很多年輕人尤其是大學生不愿意回到農村服務。加上農村人才觀念滯后,缺乏正規的專業技能培訓,一定程度上影響高校畢業生到農村創業的積極性,且現有的農村創業人才培養制度、考核制度、獎勵制度等總體上缺乏規范性性和激勵性,難以最大限度激發人才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不利于人力資本作用的充分發揮。
(4)政府層面:雖然近年來國家出臺了一系列創業優惠政策來扶持大學生農村創業,包括出臺法律法規與獎勵政策、設立專門管理機構、投入足夠經費等,在一定程度上開辟了高校畢業生到農村創業的“綠色通道”,但是,由于信息交流不通暢,鄉鎮經濟發展不協調,鄉鎮政府的服務理念和管理水平尚不夠高,這些優惠政策具體實施缺乏保障,難以避免人為性的操縱,多數回鄉創業的農村高校畢業生普遍感覺鄉鎮政府的這些政策其實是一紙空文,自身很難享受到。
(5)資金方面:雖然政府在實施優惠政策并在財政上充分支持,但高校畢業生仍然存在啟動資金不足的問題。大部分回農村創業的畢業生啟動資金來自親友資助和個人儲蓄,雖然他們也會選擇貸款,但由于高校畢業生誠信等級和還款能力的評估難以確定,各級銀行對高校畢業生貸款普遍持高度謹慎的態度,準入門檻比較高,如果沒有具有公信力的第三方作為擔保人,高校畢業生很難獲得創業貸款。
4 高等農林院校畢業生農村創業的優勢分析
第一,高等農業院校涉農專業的畢業生到農村創業有著明顯的涉農專業素養,接受了系統的專業培訓和技能培訓,擁有相對于其他類別的高校不同專業學生的“專業特長”和明顯的專業知識優勢。
第二,近年來,農業院校非常注重實踐教學,不少農業高職院校更是構建了“課堂教學、模擬訓練、創業實訓”的教學方法,直接把課堂搬到農場或農業技術公司等,面向農業現代化第一線培養農業專業技能型人才,通過全真型實踐等舉措實現科學化的培養,提高他們創業的各種技能。使農業院校的大學生到農村創業有明顯的知識和技能的雙重比較優勢,為新農村建設提供合格的創業人才。
第三,農業院校擁有各類齊全完備的專業且能與三農結合,且培養出了許多在各類農業生產、制造、銷售等環節的優秀校友,這一先天優勢能夠給在校學生提供實習及實踐機會,近年來隨著中央一號文件的支持,涉農創業項目的增加激發了廣大學生創業的積極性,并參與到涉農企業的活動中去,這些都為農業院校的大學生將來參與農村創業提供了優勢,使他們能夠快速適應農村環境。
第四,農業院校文化建設既具有普通高校文化建設的共性,又有其自身的“農”文化特色,其農字屬性體現出的共同心理程序,是堅定“農業情結”和理想信念的校園精神文明,加上國家加大對農林類研究的投入,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加入到科研項目的實施過程中,學生在掌握專業知識的同時,受校園文化的熏陶,“涉獵農業”、“走進農村”、“了解農民”,在潛移默化中培養了自身的農素質。這種特殊的文化熏陶,將會有助于培養出立足三農、鉆研三農的優秀農業人才,又能使高等校園文化反哺社會。
第五,高等農業院校的生源大部分來自農村,雖然一部分學生回農村創業的主動性較差,但隨著農科類畢業生到農村基層自辦實業實例的見諸報端,激發了一批有志于在農村領域干一番事業的年輕人,而他們中的大多數來自農村,比其他人更能了解農村的資源和社會環境狀況。
最后,農村自然資源豐富、創業成本低,人力物力充足等優勢使大學生農村創業更有優勢。
以上這些特點,決定了高等農業院校大學生是一個非常適合農村創業的群體。
參考文獻
[1] 方蕾.農業院校大學生農村就業的SWOT研究[J].江蘇農業科學,2015.43(2):447-451.
[2] 張武.新農村建設視閾下高職大學生農村創業探討[J].高教論壇,2014(10):105-107.
[3] 宋月麗,申秀清.大學畢業生回鄉創業的問題及對策[J].北京教育學院學報,2014(28):34-37.
[4] 張志平.涉農專業大學生農村創業能力培育的路徑[J].高等農業教育,2014(5):58-61.
[5] 汪冬凡.農村高校畢業生回鄉創業的現實困難及其對策[J].創業創新,2013(8):27-32.
[6] 郭景璐.大學生到農村創業的新機遇[J].中國人才,2013(8):8-9.
[7] 陽東青,劉碧堂,余德潤.積極引導高職農業畢業生到農村創業[J].中國成人教育,2010(10):105.
[8] 王統軍.拓寬大學畢業生就業創業之路——走向農村[J].農業經濟,2006(12):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