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寓寓

摘 要:“圖”是世界的語言,其感于眼、悟于心,“圖形”簡練明了、內涵豐富,“圖趣橫生”妙趣詼諧、精彩迭出。創意圖形帶給我們的是視覺的沖擊、思維的碰撞、形象的意趣、風格的突破。作為一門專業核心課程,《圖形創意》的意義在于讓我們懂得創造的樂趣,掌握創造的方法,并教會我們用智慧的眼睛去關注,去發現,去理解身邊的每一件物、每一件事。“圖趣橫生”是本課程的中心理念,在此基礎上筆者把課程的內容分為八個主題,本文將對第四主題材質的異化進行詳細闡述。
關鍵詞:異質同構;馬格利特;福田繁雄;材質異化;差異;寓意性
1 材質異化
材質的異化是圖形設計中較為常見的表現方式之一,即運用新事物的材質特征去替換原有事物的材質特征,并保留原有事物的外形特征,從而形成具備矛盾性及趣味性的圖形形象,寓意豐富且深刻。材質選擇在異化過程中多樣廣泛,異化的材質與原有事物的材質可形成軟硬、疏密、粗細等不同的對比或者完全替換成悖道而行的肌理,達到強烈的視覺及寓意效果。例如,“水是生命”海報中的魚圖形就運用材質異化的手法改變了魚肉本身的肌理特征,通過黑白撕碎的紙張表達了失去水源后生命破碎無色的跡象,進一步呼吁了“水是生命”的環保訴求。
材質的異化一般分為全部異化與部分異化。“水是生命”(圖1)海報中的魚圖形即運用了全部異化的方式,新的材質特征替換了魚在人們腦海中固有的材質特征,引起人們對圖形深層寓意的猜測與思考。部分異化即指在保證原有事物外形特征不變的基礎下,同時保留原有事物的材質特征與異化后的材質特征,使兩種材質相容巧妙,形成鮮明的視覺對比。
2 異質同構
異質同構是部分異化的具體體現。世界著名平面設計大師福田繁雄先生擅于運用此種表現手法詮釋其作品,他在保持某種事物原本面貌或不改變其整體形象特征的基礎上,利用其他事物加以替換部分形象特征,以獲取新的事物。然而,這種人為的改變,使事物賦予了新的內涵,具有深刻的內容指向性,這種表現形式則稱為異質同構。他的作品“淚眼”中的眼球部位被地球替換,眼眶中的地球流著淚水,不難體現出其想表達的深刻寓意。他還曾以自己姓名首字母為原型,在F形象不變化的基礎上,運用多種元素材質對其進行設計,成就了形式多樣、寓意豐富的系列招貼。另一位著名的超現實主義繪畫大師勒內·馬格利特也在自己的作品中體現出異質同構的特點。他的作品“眼睛”中的眼白部位被替換為藍天白云的質地,與原本肉質的眼眶瞳孔部位重新結合,而充滿了魔幻化的神采。另有他的作品“皮鞋”(圖2)的前半部分被替換為腳掌的形態,鞋子的皮質與人腳的肉質相互融合,巧妙而意外,從而給人們強烈的視覺印象并引發深層次的思索。
3 材質異化的表現特征
材質異化一般具有多樣性、替代性、差異性的表現特征:
3.1 多樣性
材質選擇的多樣性。材質異化在材料選擇上具有多樣化的特征,可以選擇相似的、相對的、單一的、多樣的材料來替換原本事物的材質特征。多樣性的材質特征打破了原本事物給人們慣性的思維,使得異化后的事物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及嶄新寓意。例如,“魚”的系列作品保留了魚固有的外形特征,通過異化的材質如塑料、紙張、果皮、布料等代替了魚的本身肉質,由于材質的不同肌理、屬性、色彩而使魚的形象豐富特別起來。材質選擇的多樣性同時體現了設計者的思維及眼界,給了其加強想象拓展形式無限可能性的空間。
3.2 替代性
異化的材質替代性。在材質異化的過程中,物體中某些部分被其他材質所替代并體現出新材質事物的特征,這種新的替代特征往往賦予圖形一定的寓意,使作品內涵豐富。例如,“舌尖上的中國”系列海報中用一塊塊東坡肉堆砌成名勝塔的形象,用粽子累積成山丘形態,用青菜葉拼接為山川河流,通過美食的材質替換了祖國的名勝山河該有的原貌,在保留景點外形特征的同時體現出食物的材質特征。此替代性使作品緊扣美食與中國,很好地表現了設計的主題,并因美食材質特征的鮮明,讓人垂涎,達到了主題推廣的目的。
3.3 差異性
替代材質的差異性。由于替代材質與原材質有較大的差異性,形成的新事物更易產生強烈的視覺及寓意效果。例如,飛利浦榨汁機的廣告中運用黃沙重塑替代了原本水果的材質特征,兩種材質的強烈差異性顛覆了水果在人們眼中固有的質感與定義,體現出榨汁機產品可使水果榨干的強大功能性。又如CINTIAGYM的T恤廣告(圖3)中,以肉質代替了衣服的布質,在給人們強烈視覺感的同時引發深層次的思考。很明顯,為了表達衣服材質的舒適度,版型的修身度等各項優點,可帶給消費者完美身型與穿衣無迫感的體驗,可見差異性與視覺及寓意息息相關。
4 結語
以上即是筆者對于圖形設計中材質異化內容的具體闡述。材質異化與異質同構雖相似卻有著一定的差別性,但他們都擁有著相同的表現特征:材質的選擇具有多樣性;物體中某些部分被其他材質所替代并體現出新材質事物的特征;替代材質與原材質有較大的差異性而使得形成的新事物更易產生強烈的視覺及寓意效果。材質異化的形式掌握豐富了學生的想象力及圖形作品的表現力,為學生后續的圖形學習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