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紅麗
摘 要:當代藝術在遵循著自身發展規律的同時,通過各個媒介方法嘗試并發揮著其獨有的用途與價值,突破時間與空間對創造性思維的阻力,打破傳統創作理念與思維方式的束縛并介入設計領域之中,從載體、情感等方面影響著設計過程的思維方式與創意的生成。
關鍵詞:當代藝術;情感;思維;創意
當代藝術是相對于現代藝術而提出的,其主要是指具有現代精神和具備現代語言,反映時代精神的藝術。“當代性是帶有一種時間意識的,一種對現在時事的敏感性,但與現代藝術的現代性不同,它不再有歷史的方向感,或者說,不再有敘述方向的可能性。”[1]如丹托所言:“從某種視角看,當代是信息混亂的時期,完美的熵的狀況,但它同樣是十分自由的時期,今天不再有歷史的界限,一切都是允許的。”當代藝術在遵循著自身發展規律的同時,也作為消費文化的一種形式,通過各個題材的方法嘗試并發揮著其獨有的用途與價值,并介入設計領域之中,影響著設計過程的思維方式與創意的生成。
首先,藝術產品作為勞動的成果,要附著于一定的載體,即體現為某種物質形式。當藝術作為哲學意義上的認知手段時,是一種觀念和理論上的、空泛的、形而上學的東西。例如,巴西人Nele Azevedo雕刻了1000個人形冰雕,并將其放置在柏林的憲兵廣場音樂廳的臺階上。在23。C的天氣下,半個小時內冰人將融化殆盡。作品取名為“融化的人”旨在使人們意識到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的警告——冰川融化將導致的海平面上升水平將有可能超過2010年的3.3<米>。此次的裝置藝術形式是借助于立體的冰人這一物質載體,參觀者在觀看快速融化的殘缺不全的冰人時,會不自覺地把冰川融化的后果與人類自身將來的命運結合在一起,無須語言的贅述,作品意圖一目了然并且印象深刻。
其次,藝術商品是用來滿足人們的精神需要的,藝術是一種用以建立幻想、觸發激情的行為。藝術家不僅關注外在世界,發揮其使用價值,還關注諸如情感、虛構、夢幻等內在精神領域。它的治療作用主要表現在回憶美好往事用來愉悅身心,自我了解對未來充滿希望,發泄悲傷情緒找回平衡、陶冶情操、調整情緒等。“藝術的目的就是向那些受過良好教育的觀眾保證,盡管存在著民主的腐敗、宣傳媒體的操控,以及無休無止、令人不快的商業宣傳造成的精神環境的污染,藝術依然沒有改變,是毫發無損,自由自在的。”[2]生活于當代社會的人們,都有著物質和精神兩方面的基本需求,在追求維持基本生存的物質滿足的同時,也在尋求著精神上的滿足。例如,安德雷·古爾斯基(Andreas Gursky)的作品《萊茵河二號》。看似平淡無奇的作品為何能拍賣出天價,在作品冷靜紀實的外表之下,融入了作者對世界的看法和思考。萊茵河被“時間”定格在了這一瞬間,可以把觀看者帶入另一個境地,仿佛可以想象到“我”就站在河邊,平靜地看著平靜的河岸和流水,眼前的一切似乎又能把人帶到另一個地方,正是因為畫面里東西太少,你完全可以把所有的思緒寄托其中。或許它像極了兒時玩耍的河岸,或許它像極了從未到達的海邊。德國是一個以嚴謹聞名、盛產哲學家的國度,是否德國的攝影家也在他們這樣形而上學的作品中注入了深刻的哲學思考。又如當代藝術家陳志光的裝置作品“螞蟻的故事”。螞蟻是達利喜歡描繪的對象,這源于兒時的達利對從堂兄手中接管的受傷蝙蝠傾注了所有的愛。但有一天,他最愛的蝙蝠被一大群瘋狂的螞蟻包圍著,奄奄一息。這段童年時的經歷,讓螞蟻在達利的筆下通常是緊張、焦慮和衰老的象征,暗示著達利潛意識里的恐懼、無力、不安。在他的眼里,螞蟻以俯首接受渺小的姿態構筑了龐大,它們默認屬于自己的身份,覓食,巡邏,遷徙,生養,其過程不斷復制,使得它們的生命力堅韌而生生不息。而這又與人類的生存方式何其相似。達利的螞蟻與陳志光的螞蟻相互碰撞,帶出一條達利超現實主義跨界中國當代藝術的軌跡,這就是記憶深處的力量帶來的藝術魅力。
當今時代情感化設計日益盛行,人們消費的不單單是產品,更注重購買時的情緒與體驗。如斯托曼在《情緒心理學》中所說的那樣,情緒是一般能量的心理方面,因而,它必定始終存在。情緒是溝通我們與世界的橋梁,它把我們帶進與世界不可分割的相互作用之中。“生活中能讓人一直保留不愿丟棄的物品不一定是非常昂貴的東西,它可能是別人送你的簡單大方的生日禮物,可能是一支筆或者是一本紀念冊,也可能是使用多年的破舊的照相機,抑或是伴你成長的兒時玩具或者娛樂設施,但是這些物品卻能觸動擁有者對過去人、事、物的回憶,擁有者持有的不僅僅是物品,而是往日歲月的見證者,睹物追昔,它是情感的象征。例如,王澍為中國美術學院象山校區做的建筑設計,它是利用拆遷廢墟中回收的破碎瓦片組成新建筑的墻面。他利用生態環保理念來詮釋當代建筑,新建筑有老房子的影子,當地拆遷戶每每回想起生活在老房子里的那段歲月時,不免會來到國美象山校區凝望這棟新中有舊的建筑聊慰思念之情吧。這就是故事與記憶在新設計中的感性價值重構。它可以站在用戶立場考量使用體驗達成“情理之中”的設計,同時又能利用設計師的思維與創意發展“意料之外”的創新概念。未來屬于高感性族群,以感性價值為出發點的設計不僅可以以最前端的姿態思考和研究問題,而且設計的產品更能符合市場潮流以及使用者的心理需求。”①
回憶對于個人或者某一特定群體有著特殊的意義。了解一個人的經歷、了解那些能引起人們回憶的事件和物品能夠開發一些新概念產品和復古產品,或者在消費者對原有產品認知的基礎上,增加其對品牌的認知度和忠誠度。
最后,引用杰夫·昆斯的話:在這個資本泛濫的社會里,藝術品不可避免地要成為商品……我們不要再兜圈子了,還是一上來就當藝術品是商品一樣生產吧。最成功的藝術家都是最厲害的談判高手。安迪·沃霍爾也曾說,善做生意就是一種最引人入勝的藝術。當代藝術關心的問題多種多樣,涉及女權主義、身份政治學、大眾文化、購物和心理創傷等各個方面。傳統繪畫、雕塑和版畫印制等媒介已經與裝置藝術和“新媒體藝術”相交疊。當代是一個信息混亂的時期,一種全然無序的審美狀態,但同時又是一個絕對自由的階段。設計雖然是一個有目的的解決問題的過程,但其創意方式可以追隨當代藝術的腳步,創意沒有固定的格式,設計的未來在于“無界”,“跨界”便是“無界”狀態的前奏。或許,本就不存在“界”,人性的永恒、價值的追求和包容、開放的態度,才是一切藝術的最高境界。透過跨界的表象,以多維度、前瞻性的眼光,突破時間與空間對創造性思維的阻力,打破傳統創作理念與思維方式的束縛,這才是設計之路。
注釋:①本段落選自本人論文片段設計心理學實驗方法研究。
參考文獻:
[1] 周計武.什么是我們的當代藝術[J].文藝研究,2013(3):25.
[2] 李強.關于當代藝術現象的思考——如何看待藝術在現代經濟生活中的商品現象[J].職業時空,2008,4(6):41.
[3] 陳坤.當代藝術與現代藝術對現代設計的影響[J].大眾文藝.
[4] 申林.中國當代設計的文化取向探討[J].設計,2007.
[5] 陳蓉之.“破”后現代主義[M].文匯出版社,2002.
[6] 格羅塞.藝術的起源[M].商務印書館,1984:1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