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紅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6-0028-02
擔任初中物理教學十幾年來,我充分利用學科特點引導他們對物理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和熱情,帶著對新學科的好奇,保持著對物理的好奇心,進行物理的學習,由此產生了令人可喜的效果,與此同時也產生了困惑。
一、抓住學科自身的特點,幫助學生關注生活現象,激發學生學習物理興趣
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特別是初中可操作探究實驗很多,所以我結合學校實際條件及能否自己收集器材,讓學生參與動手實驗,課后親自動手進行小制作,以此調動他們的探究欲望,在制作過程中,體會成功的喜悅,讓學生感受到探究物理科學帶給他們的無限樂趣。
八年級第一學期學生剛開設物理,在進行序言《科學之旅》教學中,我不急于告訴學生物理是一門什么科學,而是先精心的準備了幾個演示實驗:
1.取一燒瓶裝上水,用酒精燈加熱讓其沸騰后停止加熱,水不沸騰了,提問學生水還會沸騰嗎?學生異口同聲地說:不會。這時我倒置燒瓶并在底部潑上冷水,讓同學們觀察,剛才不沸騰的水又沸騰,學生一下子來了興趣;
2.拿著一個三棱鏡接受一束光,棱鏡可以把白光分解在白墻上,墻上出現了一道彩虹,學生激動起來了,在拿一個棱鏡接收彩虹,彩虹又不見了,此時學生更加興奮了。
通過這樣的實驗教學后再引導學生進入主題學習,學生自然歸納出學習的要點:物理有趣有用。在講到大氣壓強與流速的關系時,我問學生拿著一個漏斗吹乒乓球,乒乓球會怎樣?學生異口同聲的回答會掉下來。我讓學生來演示,結果出乎學生意料,不但不會掉下來還會緊緊吸住,學生的好奇心大增。怎么回事?為什么會這樣?讓學生覺得物理真有趣。這時教學效果一定很好,課本上的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物理是一門有用的學科,學到大氣壓強時,學生明白了醫生拔“火罐”的原理;學習了摩擦,同學們知道了“花紋”;學習了流體壓強與流速之間的關系,他們明白了噴霧器的原理;知道了為什么刮風時樹葉會漫天飛等的原因。在進行完電學的教學后,我讓學生自己設計制作轉動的線圈。時間不長,有一個班的學生把自己粗糙的作品交給了我,讓我提出意見和建議,我仔細的看了,還真不錯?。∥疫€讓學生課下自行設計車燈,很快,學生們就有了回音。有一個學生騎著自行車來找我,讓我看他的杰作,我驚訝于他們的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二、抓住學生的感情,旁征博引,利用物理學史和物理學家的故事,延伸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1.充分與學生接觸。每班學生我首先營造一種溫馨和諧的氣氛,上課時,用自己的熱情和友好的態度來影響學生,總是以一種鼓勵的目光去看他們,用和藹的語氣指出其不足,達到讓他們敢于發言,敢于提出自己的見解,哪怕是錯誤的。老師和學生的感情交流的好壞,在一定的成分上決定了教學的成敗。
2.利用多媒體介紹物理學史、物理學家。在教學電學時,講述電氣魔術師——愛迪生的故事,使學生了解科學家的成才之路,并體會到“成功=勤奮+惜時+科學方法”這一道理。在教學電與磁時,介紹我國宋代學者沈括是世界上最早發現“磁偏角”的科學家,介紹“指南針”是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會使學生產生很強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這樣很快就調動了學生的思維興趣。
在實驗教學中收獲小小喜悅的同時,也有許多困惑:
(一)安排課時不夠
八年級上、下學期都是六個單元,章節較多,考查的內容也不少,并且課時量為每周兩課時,基礎知識章章重要,又章章雜、亂、繁、多,學生沒有充足時間去記憶、去鞏固,一周的兩節課猶如走馬觀花,而且需要拓展的地方不少,根本就沒有時間去拓展。
(二)實驗條件影響物理教學
“活動與探究”較多,教材中許多實驗現象、結論應讓學生在實驗中得出。我們絕大多數實驗無法完成。有的實驗缺儀器,上好一節實驗課很困難,有的實驗操作困難,能不做則不做。學生實驗能力比較低,活動時間不易控制,“活動與探究”課常常不能按時完成,實驗數據測不出來(或測出數據都是錯的),那么實驗結論也得不出,時間白白浪費掉了,又沒有足夠時間重新補救,實驗教學效果為零。
(三)課堂教學中開展“合作交流學習”有形式無實質
在新課程理念下,合作交流學習已成為各科學習的重要方式,它強調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從而達到教與學的共鳴。在實施新課程后課堂上常有這樣的現象發生,一呈現問題,教師馬上要求學生開始合作學習,課堂頓時活躍起來,學生嘰嘰喳喳,熱鬧非凡,忙得不亦樂乎,教師卻站在一旁,置身事外。這種合作,由于缺乏教師必要的指導,缺少了師生間的互動,只能流于形式。
在實施新課程后,課堂的作秀,教學內容過于情境化,開展合作交流學習有形無實等現象的存在,說明我們教師有必要繼續加強學習、更新觀念,及時反思自己的課堂教學水平,找優點,找差距,從而進一步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學水平,更深入地理解新課程的新理念,只有這樣,才能真正走進新課程,從而實現“雙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