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忠芳
【關鍵詞】 語文教師;語言文明;尊重;容納
【中圖分類號】 G63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 18—0085—01
所有的教師在教育和教學中都有一個語言文明問題。如果一個教師在教學中用語粗暴、生硬、低級趣味,甚至語帶侮辱之意,那么他的教學水平無論多高,其效果都是令人擔憂的。相反,一個教師在教學中不僅專業知識豐富,善于引導學生學習,同時能注意語言文明,用語既不失幽默又有文化品位,既禮貌大方又不失師生之誼,那么這樣的教師的教學效果將遠遠超過那些用語不注意文明效應的教師。語文教師較之其他各科教師,語言的文明程度應更高一籌。因為,語文教學除了引導學生掌握一定的知識和技能以外,還有一個重要任務,就是使學生能夠很好理解和應用祖國語言。一個人(甚至一個民族)的語言應用程度在某種意義上代表著一個人(民族)的文明程度。語文教師除了以典范的語言運用材料(課文等)訓練和影響學生,還必須言傳身教,以身作則,在語言運用(這里主要指語文課堂上的語言運用)中盡量做到規范、優美、文明。
語文教師在教學中應從以下幾個方面注意語言文明問題。
一、尊重學生
從教育學原理角度講,學生應尊敬老師,老師應熱愛學生。但是如何“愛”學生,這則是個學生觀問題。正確的學生觀應當是把學生當作人來看待,而在教學中,應當把學生當作討論問題的朋友來對待,而不是把他們當做一群什么也不懂的愚童對待,更不能像對待奴隸、對待下人那樣任意指使。總之,要使教學正常進行下去,就必須尊重學生。這就要求語文教師在語言運用中務必謹慎啟齒。在教學語言中,有一種語言,我們稱之為指令性語言。這主要指那些讓學生準備學習用具、進出教室、起立坐下,指名回答問題等用語。這些用語要多用“請”字,慎用或不用尖刻語詞。課堂上難免出現一些意想不到的事,如不妥善處理,則必然影響秩序。
二、相信學生
語文教學中有一種語言我們稱之為評價性語言。主要是指教師在教學中對學生的朗讀、回答、書寫等的評語。這種語言要求公正、合理,既不溢美,也不貶低,并為了激發學生的積極性還要提倡鼓勵性原則。學生在回答教師的問題、完成各種練習時,出錯是在所難免的,作為一個教師應當客觀地對待這一切。然而有的教師卻總以為只要他在課堂上給學生講了,學生就應百分之百地接受,稍有錯誤,就怨天尤人,甚至雷霆大發,這是不足取的。學生的接受能力、思維品質各不相同,是客觀存在的,不可能是一刀切的。教師應分別對待,因材施教,要善于發現每一個學生的閃光點,相信每個學生都會在各自的基礎上有所進步。
三、理解學生
要使學生理解教師的意圖,首先必須理解學生的心思。學生中有這樣兩類需要教師特別理解。一類是學習成績一直優秀而偶有下滑者;一類是學習成績一直平平而一度上升者。優秀學生一般是備受教師鐘愛的,而一旦出現下滑則令人難以理解。教師不能在這種情況下運用過激言辭,比如說什么“你真令人失望”“你對得起誰”“這樣下去怎么得了”等等。而應當調查研究,了解病根所在,或是家庭問題,或是社會問題,或是學生心理問題,區別對待,因勢利導,不可草率從事。對于后一種學生,教師不能輕易對他們持懷疑態度,認為他們的成績可能不真實。說什么“這是你寫的嗎”“你抄誰的”“你竟然也做出來了”“很難相信這是你做的”等等。這些用語都是對學生有傷害性的,是對學生實際缺乏了解所致。任何人都會進步。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或受家庭熏陶,或受同學啟發,或受某本書、某影視的感染和教育,突發靈感、突然進步的情況是常有的。總之,語文教師面對上述兩種情況,都應先行調查之后再下斷語,不能只憑那種固定的思維方式而妄作結論。
四、容納學生
教師要有容納學生的氣度。語文學科因其特殊性,所涉及的面是很廣的,一些復雜的細節問題、相關問題、相似問題較多,教師的出錯是難免的。當學生指出教師的問題時,教師應從善如流,不應當排斥,更不能諷刺打擊。對學生的善意的批評應說“謝謝你指出了我的錯誤”“希望你繼續堅持這種愛思考的習慣”“同學們應向這樣的同學學習”。而不應當說“你不要在這些枝節問題上糾纏好不好”“你先把你自己的事管好”“你自己不怎么樣還說別人”等等。《學記》中說:“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如果教師在教學中能夠充分與學生交流,充分地容納學生,從而不斷提高自己,就一定能達到“教學相長”的美好境界。
編輯:劉於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