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永龍
【關鍵詞】 農牧村學校;教師隊伍;途徑;辦學條件
【中圖分類號】 G625.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18—0026—01
實現教育現代化,重點在農牧村,關鍵在教師。現在來看,農牧村教師隊伍的整體狀況依然令人堪憂,農牧村教師年齡老化、知識退化、方法舊化等現象非常普遍,優秀人才不愿去、一般人才進不去、不合格教師退不出等問題非常突出。要建設一支真正“進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農牧村教師隊伍,迫切需要給予農牧村教師特殊的支持。
一、給予農牧村教師以特殊支持的依據
第一,教師是第一教育資源,教學質量差距從根本上說是教師的差距。第二,教師是影響學生健康成長的關鍵,是一切重大教育變革的核心力量。第三,在硬件資源相對匱乏的情況下,教師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彌補硬件配置的不足,教師的作用是任何其他資源都不能替代的。第四,從年齡結構上看,農牧村小學教師要么是剛分配來的年輕教師, 要么就是為就近照顧家庭的本鄉村教師,從而造成教師年齡兩極分化嚴重,問題十分突出;大部分中年教師有一定的經濟基礎,為了子女或自身生活條件有所改善都通過各種途徑調入城鎮,這就讓農牧村學校處于十分嚴重的“中年塌陷狀態”。第五,如果沒有一支結構合理、素質優良、受過專業培訓、認真負責且得到充分支持的農牧村教師隊伍,那么提升農牧村教育質量、縮小城鄉與農牧村學校教育質量差距將無從談起。
二、農牧村學校的發展應該從教師隊伍穩定入手
教學經驗豐富,有責任心,業務素質過硬的教師是農牧村學生的應有權利和起跑的領航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薄弱環節和短板在農牧村,在中西部老少邊窮等邊遠貧困地區特別是經濟與自然條件相對更差的農牧村。這些地區貧困人口相對集中,貧困代際傳遞現象比較嚴重。在城鎮化進程快速推進的背景下,農牧村學校吸引優秀人才的能力日益減弱。然而,隨著農牧村學校的大量撤并,但凡有條件的家庭都把孩子送往縣城或鄉鎮一級讀書了,目前還留守在農牧村學校的大多是處于社會底層的貧困家庭。如果村小和教學點撤并了,他們很可能會面臨失學的危險。如果僅保留了學校卻無法配備優秀的教師,那么處于社會底層家庭的子女仍然無法接受有質量的教育。在“知識改變命運”和“教育蘊藏財富”的時代背景下,這種分層化的教育無疑是對社會公正的嚴峻挑戰。一般來看,教育被認為是阻止貧困代際傳遞的最有效途徑之一。如果農牧村教育發展得不好,底層群體就會失去向外界流動的機會,這也將影響一大群孩子的未來和前途,造成惡性循環,給家庭及社會發展帶來負面影響。確保每個農牧村孩子都能接受到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讓他們都能有機會通過教育改變自身的命運,是發展農牧村教育的重要目標。要想實現這一目標就必須為他們配備優秀的教師。
三、為農牧村學校配備優秀教師資源的途徑
第一,協議路徑,即由本地政府部門制定教師在一所城鎮學校任教一定年限后必須到附近鄉村學校任教相應的年限,才有資格獲得職稱和職務晉升的機會,并在評優等方面優先考慮,達到調動教師到農牧村執教的積極性的目的。第二,是教師責任路徑,倡導個體從教師責任出發,到最需要的地方從教、到農牧村學校從教。動員本區域內的本土教師回農牧村任教,并給予一定的優惠條件,鼓勵他們回農牧村主持教學工作。第三,是自由選擇路徑,到什么樣的學校任教是教師的個人選擇行為,這其中沒有強迫,也沒有違背任何人的主觀意愿,教師全憑職業提供和道義責任進行抉擇。政府的道德要求是教師個體道德目標的前提。如果政府對農牧村教師崗位給予特殊的支持,讓農牧村教師職業具有一定的吸引力,那么教師就會在公民精神和自由選擇之間取得平衡,最終造福農牧村兒童。
四、體現農牧村教師待遇特點和改善辦學條件
給予農牧村教師特殊支持是教師公平的體現,是學生公平的前提。城鎮及農牧村教育公平既是學生的公平,更是教師的公平。在城鎮和農牧村教師自然條件、生活條件、可利用資源條件、交通條件差異的背景下,農牧村教師崗位要想吸引到足夠多的優秀教師,就必須為農牧村教師提供額外的激勵,用以補償他們在不利條件和環境下所付出的額外勞動。當然,僅僅靠提高工資水平還不足以吸引更多的優秀教師赴鄉村任教。因為教師不只在意工資水平,還在意專業發展、尊重和認同、職稱晉升、子女教育等方面。所以,要實現大量優秀教師自愿選擇去農牧村任教,讓鄉村學生也能享受到有質量的教育,就必須要為農牧村教師崗位提供足夠好的工作條件、福利待遇和發展機會,并給予全方位的特殊支持。編輯:蔡揚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