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左瓊
“黃金座位”存在與否?從視覺的角度來說,教室中間、靠前的位置最適合眼睛的調節距離,睫狀肌最放松且滿足視覺清晰的要求,而最旁邊或者靠后的座位,因為黑板反光或者有些學生視力較弱,的確可能存在視覺上的“死角”。所以,一定程度上來說,不同的座位,的確存在細微差異。但從現實角度來說,對于“黃金座位”的糾結,實則來自于較勁的家長。因為,在家長眼里,籠罩于“黃金座位”光環下的孩子,能夠處于老師關注的視野,會得到老師的關注和照顧。對于人數多的班級來說,家長對那些屬于“稀缺資源”的所謂“黃金座位”的爭奪給老師和本身“與世無爭”的孩子們造成壓力。然而,我們不能只見爭搶到“黃金座位”的家長笑,不見坐不到“黃金座位”的真正個子不高、視力不好的學生的“惆悵”。
更何況,一些家長“努力”為孩子爭取座位,等于讓孩子從小學會接受不公、學會投機取巧、學會獨享而不是分享。成人世界的世俗與自私自利的行為,不應強加到天真的孩子身上。其實,座位對于孩子們不是那么重要。相反,同學之間的互相幫助、互相信任更有利于他們的成長。簡言之,“黃金座位”的較量,更多的是家長間一廂情愿的競爭。
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鏡子,孩子未來的行為、認知則是對家長的處事哲學的衍生,所以,家長過于關注和糾結“座位”,弊遠遠大于利。而削弱這種關注,除了家長需要更加理性,分座也需要更多的智慧和科學公平的方式,比如一些學校已經實踐的將學生分組,定期小組輪換,同時定期組內輪換等等,從而杜絕某些學生的“特權”,謹守公平和兼顧的原則。
總之,家長對孩子們的校園生活關注點不妨多放在孩子的身心健康和人際關系的融洽上,而不是爭搶“黃金座位”這種自私自利、目光短淺的行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