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蕾 李鎖嚴 楊玉潔
DOI:10.16660/j.cnki.1674-098X.2016.18.151
摘 要:目的 為加強病理學實驗教學效果,把傳統腫瘤組織切片改進為動態變化的切片,便于學生理解、掌握腫瘤組織特點、結構。方法 使用常規染色和免疫組化染色技術,對35例腫瘤組織進行染色,并挑選同一病例的正常組織標本染色后,在鏡下對兩種組織標本展開對比分析。結果 HE染色后的癌組織細胞的形態、排列與正常組織細胞存在明顯差異。與正常組織細胞相比,癌細胞胞核大且不規則,核質比例變小。癌組織P53與PCNA表達明顯增加。免疫組化染色鏡下發現正常組織不表達或較低表達P53、PCNA。結論 這種“動態變化”的腫瘤組織切片與正常組織切片進行對比觀察與分析,能夠提升學生對腫瘤組織的認識和相關知識的掌握情況,對改善病理學實驗教學效果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病理學實驗教學 HE染色 腫瘤組織切片 教學效果
中圖分類號:R3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6)06(c)-0151-02
病理學是一門介于基礎與臨床的形態學科,重視從形態學角度深入研究疾病的發病原因、機制與臨床表現的關系,有極強的直觀性和實踐性。病理學教學質量直接影響學生臨床課程的學習,病理學實驗是病理形態教學的主要手段之一,是學習者認識、掌握病理變化的主要途徑,其中,觀察、分析病理切片、標本是實驗課的主要內容,通過對標本和切片的觀察得到對該病變的感性認識,以此加深其對基本理論和臨床知識的理解[1]。此次研究根據同一患者癌組織與癌旁正常組織進行對比分析,即通過正常組織找到異常之處,促使學習者深入了解腫瘤組織病變的特點。
1 材料與方法
1.1 材料
選取該院病理科2016年1月至5月收集的35例患者腫瘤組織標本,胃癌、乳腺癌、肺癌、子宮內膜癌、宮頸癌各7例。所有患者的癌組織均通過患者非壞死位置獲取,正常組織由同一患者能夠觸及的腫瘤組織外緣5 cm處的組織獲取。采用中性甲醛進行固定處理,將癌組織與正常組織包埋在一起,切片厚度控制為4μm。所有患者的病癥均由病理學檢查證實。
1.2 方法
使用HE法對其進行常規染色,通過Envision法進行免疫組化染色,此次研究所用的免疫組化試劑盒均由北京中山生物試劑有限公司生產。利用已知的陽性切片展開陽性對照,陰性對照中把一抗省略,由PBS代替。
2 結果
2.1 分析HE染色結構
與正常組織比較,腫瘤組織結構存在明顯的異型性,癌細胞排列比較紊亂,不具備正常排列層次和結構。同一位患者其正常細胞的大小、形態保持一致狀態,癌細胞一般比相應的細胞大,這種癌細胞的大小、形態具有顯著性差異,有些患者存在大體積的瘤巨細胞。一般情況下,正常組織中大部分細胞只存在一個細胞核,細胞核和細胞質具有相對應的比例。癌細胞的細胞核體積較大,形態不均勻,常常存在巨核、雙核、奇異形核等,這表明癌細胞細胞核的核質明顯大于正常細胞。
2.2 分析免疫組化染色的結構
P53蛋白陽性染色主要以棕黃色顆粒或團狀呈現在細胞核內,根據腫瘤不相同的分化程度及癌細胞所處的區域不同,P53蛋白表達陽性的細胞其分布和數量均有異質性特征,健康的組織其P53蛋白表達為陰性。
癌組織細胞PCNA(增殖細胞核抗原)蛋白表達陽性,一般以棕褐色顆粒處在增殖細胞核內。增殖活躍的細胞其染色最強,增殖過于緩慢或不存在增殖的細胞染色表達為陰性。同一個病例其正常組織PCNA不存在或散在較少的陽性細胞。
3 討論
病理學是一門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學科,是學生學習基礎和臨床醫學知識的橋梁。日常教學不僅要讓學生掌握充足的理論知識,也要學會將所學病理學知識應用于臨床診斷方面。為達到上述目標,病理教學更加重視實驗教學環節,以便在培養學生的基本技能的同時提升專業技能和實際應用能力。組織學和病理學均為形態學科,學生對組織學相關知識的掌握直接影響學習效果。學生在深入學習病理學知識時,部分學生早已遺忘原來所學習的正常組織的形態學知識,無法準確對病變結構進行分析,嚴重影響實驗教學的質量[2]。加之,因病理學實驗教學課時的限制,實驗授課老師只單純講授病變切片,極少涉及正常的組織。通常腫瘤標本只選取癌組織,很少涉及帶癌旁正常組織研究內容。學生對腫瘤病理切片進行觀察和分析時,由于并未與相同病例正常組織進行比較分析,僅僅是機械掌握癌變患者細胞組織變化情況[3]。學生沒有清晰了解癌變組織與正常組織兩者的異同之處,這對腫瘤實驗教學帶來大量的問題。病理標本和切片觀察是病理學實驗教學的主要內容。標本觀察主要分為分辨器官、找尋病灶、描述病變等步驟,組織切片則由低倍鏡至高倍鏡分辨組織,找到病變部位并對該部位進行描述[4]。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通過復習原來學習的正常組織結構,真正意義上理解、掌握病理變化。此次研究把同一病例的正常與異常癌組織展開對比觀察,讓學生清楚掌握兩者的不同之處,不僅有利于學生復習組織學知識,也能加深學生對病理學知識的了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這種實驗教學改革傳統機械講授和記憶的弊端,學生由單純的死記硬背變為理解性極易,能有效改善病理學實驗教學效果。
現階段,多數病理學實驗教學切片使用HE染色,在顯微鏡下能看到正常組織結構與異常組織、核大小等存在明顯差異,研究結果發現,學生能夠清晰了解腫瘤組織病變特征,促使學生更好地學習和應用。P53基因是臨床發現與人類腫瘤相關性最高、功能最強大的抑癌基因,在短短的十幾年中,人們對P53基因的研究由癌蛋白抗原、癌基因至抑癌基因的轉變。多數研究者指出,P53蛋白是導致腫瘤形成和細胞轉化的因子,P53蛋白也是P53基因的突變產物,其具有消除正常P53基因的功能[5]。P53基因能夠依據細胞形態,做出相應的反應。如果細胞遭受輕度生理應激反應的刺激,其會利用P53蛋白下游靶基因達到調控的效果,例如:抗氧化作用、修復DNA、維持代謝處于穩定狀態等。如果細胞受到重度應激反應,例如:原癌基因被激活,P53蛋白會開啟細胞凋亡程序,促使細胞程序性死亡[6]。因此,臨床可根據P53基因突變情況判斷患者預后效果,并選擇恰當的治療藥物和治療方案。此次實驗教學中借助免疫組染色技術,準確檢出大量P53蛋白具有突變型的特點,P53蛋白陽性率越高表明患者組織惡性程度越高,與陰性正常組織比較存在顯著性差異。
PCNA是分子量為36KD的蛋白質,其在細胞核內進行合成并存在于細胞核內,是DNA聚合酶δ的輔助蛋白。細胞核內共包含可溶性、不可溶血兩種PCNA,可溶性PCNA在細胞各周期均有所表達,容易被甲醛破壞。不可溶性PCNA穩定性較強,不容易被去污劑洗脫或甲醛破壞,這種PCNA在G0~G1期細胞中沒有明顯表達,待G1晚期,其表達會明顯增加,G2~M期間有所下降,其量的改變情況與DNA合成保持一致[7]。檢測PCNA在細胞內的表達情況,能夠準確評價細胞增殖狀態。有學者研究表明,PCNA表達越低,患者生存時間越長,其預后治療效果更好[8]。必須注意,因腫瘤預后效果受到病理類型、分期、治療情況、患者身體狀態等多種因素綜合影響,單一借助PCNA指標無法準確預測癌癥患者預后情況。此次研究表明,PCNA表達陽性表明這個細胞處在正常增殖水平,癌組織中陽性表達顯著超過正常組織,表示癌細胞增殖活性更高,反之,比較正常的組織細胞增殖活性低。由此可知,病理實驗課深入分析腫瘤組織細胞,有利于學生更好地掌握腫瘤組織的相關知識,為開展病理實驗教學創設最佳的路徑,對改善腫瘤組織病理學教學質量作出重要貢獻。
綜上所述,病理實驗教學是腫瘤病理學基礎教學與臨床研究過程中必不可少的內容之一,這種“動態變化”的腫瘤組織切片的應用能夠讓學生從基礎的腫瘤組織HE染色的形態學學習深入到腫瘤與正常組織不同的免疫組織化學特點的學習,從而充分對比同一病例正常組織細胞與癌組織細胞之間的差異,讓學生更加系統全面地掌握腫瘤組織的特點和結構,從而提升學生科研思維和教學效果,這無疑為病理學實驗教學尋找到了一條最佳的教學途徑。
參考文獻
[1] 吳超,張金玲,楊盛力,等.肝癌干細胞標志物最新進展[J].肝膽外科雜志,2013,21(4):309-311.
[2] 楊海平,吳駿,劉俊峰,等.食管癌患者手術前后血清P53抗體動態變化的臨床研究[J].中華實驗外科雜志,2015,32(4):890-892.
[3] 朱明文,孫欣,林方才,等.Girdin蛋白與乳腺癌復發轉移危險度的關系[J].醫學研究生學報,2014,27(1):70-72.
[4] 稅明才,熊林.短程EOF方案區域動脈灌注化療與常規化療用于進展期胃癌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評估[J].海南醫學院學報,2016,22(1):82-85.
[5] 王名法,劉友斌.XPF、P53蛋白在胃癌組織中的表達及與幽門螺桿菌L型感染的關系[J].臨床與實驗病理學雜志,2015(10):1089-1094.
[6] 林紹峰,陳燕坪,朱偉峰,等.食管鱗癌組織LSD1表達與預后相關性分析[J].中華腫瘤防治雜志,2014,21(4):280-283,288.
[7] 曾茜,向虹雨,饒瑩,等.神經電刺激對大鼠脊髓鈍挫傷后神經營養因子4和增殖細胞核抗原表達影響的研究[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15,30(11):1100-1104.
[8] 崔曉萍,陳建梅,穆軍山,等.PI3K-AKT通路對腦缺血損傷神經干細胞的增殖作用[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16,31(2):154-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