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沈軍
摘 要:天空為什么會是藍色?星星為什么會眨眼?這些兒時我們經常問到的問題,科學都會給予我們準確而又清晰的答案,科學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因此作為一名教師,教會學生探索自然現象、探究自然規律、掌握科學探究方法就顯得至關重要。那么在新課改指導下,該怎樣以人為本,即以學生為中心,創新實驗課堂教學組織形式呢?本文以浙教版初中科學為例將就此展開論述。
關鍵詞:初中科學;實驗教學;課堂組織形式
中圖分類號:G62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2095-9214(2016)05-0020-01
一、緒論
1.研究背景與意義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以往以教材為主,并通過老師的教學演示開展課堂教育的課堂教學組織形式已經不能適應新時代的教學要求,因此作為一名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以學生為中心開展課堂教學,在教學過程中激發每一位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樹立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激發學生的科學探索精神,并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2.研究問題概述
以人為本的實驗教學就是要以課堂實驗為載體,以內化科學規律和掌握科學實驗方法為目標,改變以往教師演示、學生觀看的教學方法,讓學生自己真正的參與到科學實驗設計的過程中,學習科學規律,提升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在參與實驗過程中驗證科學規律、解釋自然現象,消化吸收教材知識,掌握科學實驗方法,應用科學知識。
二、以人為本的實驗教學課堂組織形式
1.探究性實驗——提升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探究性實驗的目的是為了教會學生掌握科學探究的方法、技能,形成科學的思維方式,在實驗過程中提升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探究性實驗的一般步驟分為六個部分,依次是提出問題-建立猜測和假設-制定計劃-獲取事實與證據(收集證據)-檢驗與評價-合作與交流。探究性實驗注重的是探究的過程,而不是結論,在探究過程中應當注重引導學生觀察生活中的現象,再提出與實驗有關的問題,設計實驗時應當遵循可行性原則、對照原則、單一變量原則,最后應當注重學生的自我總結,在表達交流中實現自我成長。
例如在講述 《人類的家園——地球》這一章的《泥石流》這一課時的教學中,老師可以先設定一個問題情景,再由學生提出問題,比如我們該怎樣避免泥石流的危害?要想解決這一問題就必須先弄清楚泥石流的成因,所以首先引導學生提出問題:泥石流是如何形成的?第二,建立猜測和假設:也許是暴雨沖刷導致的泥石流;第三,制定計劃,設計實驗方案:制作山谷模型,在山谷模型坡面灑水,觀察不同程度的灑水量會產生什么樣的現象;第四,獲取事實與證據(收集證據):實驗現象表明當灑水量過大時會導致泥土滑落;第五,檢驗假設:暴雨沖刷可能會引發泥石流;最后,合作與交流:暴雨沖刷可能會引發泥石流,但是導致泥石流的因素是不是就只有暴雨沖刷呢?再次提出問題并做進一步驗證。
2.趣味性實驗——增強課堂實驗的趣味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科學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在教學過程中,應當將我們日常生活中所接觸到的自然現象引入到課堂中,引起學生的共鳴,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身邊的自然現象出發講授其中所蘊含的科學規律,拉近學生與教材的心理距離,并培養學生關心生活現象、關注社會發展的科學情感。
比如在《汽化與液化》這一章節中,物質由液態轉變為氣態的過程叫汽化,由氣態轉變為液態的過程叫做液化,但是這一轉變過程和科學概念又是比較抽象的、難以觀察到的,因此我們可以從學生熟悉的日常生活現象入手,變抽象為具體,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引導學生思考怎樣曬衣服才能夠干得快,首先讓學生提出自己的假設,然后利用濕抹布做實驗,并分別記錄下在太陽暴曬下、電風扇吹拂下、將抹布攤開與折疊的情況下抹布變干的時間,然后由學生討論影響抹布變干的因素有哪些,并驗證自己的假設,最終得出影響汽化的科學規律。
3.解釋性實驗——解釋自然現象,提升科學文化素質
解釋型實驗用于解釋生活中常見但又容易讓人產生困惑的自然現象,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引導學生樹立唯物主義世界觀,提升學生的科學文化素養。比如地震究竟是怎樣產生的?在講述《地殼變動與火山地震》這一節時,可以引導學生模擬板塊碰撞引發地震的實驗,首先讓學生取來5—6條毛巾和竹片,把每條毛巾縱向疊兩折或三折,將折好的毛巾一條疊一條,平鋪在桌面上當作水平的巖石層;第二,雙手按住毛巾的兩端,把它們慢慢向中間擠壓,觀察有什么現象發生;第三,雙手握住竹片的兩端,同時用力將竹片逐漸壓彎,直到斷裂,體會感覺;最后學生總結觀察到的實驗現象(毛巾擠壓產生褶皺,竹片斷裂,手感覺到麻木),再由老師解釋地震是由地殼巖石在地球內力的作用下,發生斷裂或錯位而引起的震動現象。
4.體驗性實驗——引導掌握學生躲避自然災害、科學逃生的方法
實驗科學具有很強的實用性,因此實驗科學不僅要傳授科學知識,更要能夠讓學生學以致用。我國是一個地震、泥石流多發的國家,而學生群體因為缺乏科學的逃生方法往往遇難,因此教會學生安全逃生至關重要,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通過模擬地震來襲,教導學生冷靜不要慌亂,在教室人多的地方如果時間許可迅速有序撤離,避免引發踩踏事故,若來不及逃離應當選擇墻角或者堅固的桌子、排椅旁蹲下后閉眼,將書包或提包放在頭頂等待救援。讓學生親自參與到模擬逃生情景中,再由學生總結逃生方法、注意事項、可供選擇的逃生工具、最佳的逃生線路,最后再由老師總結點評并講引導學生設計實驗了解地震的成因。
參考文獻:
[1]戚文波.以學生為中心的實驗教學課堂組織形式研究[J].全國教育科學技術交流會論文集,2016.
[2]徐琛. 以學生為中心的實驗教學課堂組織形式研究[J].考試周刊,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