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璐
摘 要:大學英語是本科階段必修的一門基礎課程,是培養大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傳統教學模式對英語教學的弊端不可忽視。Seminar教學法在國外不同的教育體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而在我國本科教育中只是積極地探索和嘗試。本文簡要的介紹了Seminar教學模式和在大學英語課程中的應用情況,有效的將知識傳遞和輸出,以此提高學生的英語綜合能力,從而真正提高英語課堂教學質量。
關鍵詞:Seminar 教學法;大學英語;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H319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2095-9214(2016)05-0097-01
一、 Seminar教學法
Seminar一詞在現代英語國家有三種意思:一是教學方式、方法;二是學術會議研討;三是大學開始的一門教師培訓課程。本文所要研究的是Seminar作為一種教學方式。Seminar教學法也可譯為“雙講制”教學法,其目的是使這一教學法與傳統的教師支配的單一講授法(單講制)相對比。[1]Seminar 教學方法起源于中世紀歐洲大學,首先被德國大學教學運用,后來傳播到美、英的大學,至今仍被發達國家和地區高等學校和科研機構所應用。Seminar 教學方法要求學生為研究某一問題與同行、教師或者專家共同討論的交互式教學路徑,由通常的“講授——接受”單向教學模式轉變為“知識——能力——思維——實踐”的多元模式。其教學程序為:(1)教師提前給學生下達一個論文或者相關問題,學生利用各種資源(如:網絡、圖書館等. )來搜集各種信息,同時,教師可向學生答疑;(2)學生課堂發表自己的看法,其他學生提出質疑或者批評意見;(3)教師點評,總結;(4)學生根據自己搜集學習到的信息和獲取其他學生的反饋撰寫完整報告。
二、 Seminar 教學方法在《大學公共英語》課程中的應用
大學公共英語培養學生的英語技能有異于培養英語專業的學生,其培養不在于使學生掌握高深的理論知識,而在于培養學生能夠進行聽、說、讀、寫、譯的基本語言交流能力。Seminar 教學方法是通過讓學生課前準備進而課堂討論來達到對聽、說、讀、寫、譯英語基本能力的訓練。通常英語的教學任務,非常注重閱讀的訓練,學生在學校里參加的各種考試,閱讀所占的比重最大,通過課前搜集整理資料、信息可以擴大學生的知識面,提高他們的閱讀水平,也為應試做了積極地準備。
Seminar的討論模式與傳統課堂上的“討論”聯系是截然不同的概念。討論練習是在課堂上就課本某一問題讓學生討論和回答,學生的參與性和學生獲取信息的方式途徑單一;然而Seminar討論課是學生提前進行知識探索、搜集、學習,從而形成有一定規模的知識體系后,然后在課堂上形成自己的觀點并進行縝密的分享和交流。除了文字材料,還應該鼓勵學生查找圖片、音樂、視頻來進行展示,這樣學生對討論主題為知識載體,運用語言進行傳遞和表述,從而提高學生的英語表達能力和語言運用能力,對聽、說、理解都有很好的促進作用。一堂成功的討論課不僅僅可以提高學生的英語表達能力,更重要的是鍛煉了學生邏輯思維和獨立思考能力,讓英語不同與其他科目的枯燥的學習,更好的把語言作為傳播知識的媒介去應用。
例如:“十二五”普通高等教學本科國家級規劃教材《新視野大學英語》第四冊第三單元中的課文”Longing for a New Welfare System”是一篇關于美國福利的文章。從英語語言角度來說,本單元的文章對大學二年級第二學期的學生來說是比較容易的,從實際教學課堂的反應來看,學生在提前學習本單元單詞及短語后來閱讀課文難度不大。所以本單元屬于知識性文章,為了能讓學生獲得更大的信息量,同時提高英語交流水平,我們可以采用Seminar方法來指導教學課堂。首先教師再完成本單元要單生詞短語講解后,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課下搜集與本單元相關的英文素材,例如:美國福利制度;中國福利制度與美國福利制度有哪些相似或不同;我國是否可以借鑒或者學習發達國家的福利制度;以及世界各國福利等不同的內容。通常學生在選擇素材或者題目時會帶有盲目性和隨機性,為了能夠更好的掌握課堂教師可以提示或引導學生有目的的選擇材料。另外在課堂的表現形式上,可以選擇傳統的presentation,然后到學生提出問題環節。也可以又不同學生們首先提出問題,讓大家先進行思考,進而有同學來解決或者分享回答的內容。值得注意的是,英語畢竟不是我們的母語,由于地域的限制,目前西北地區日常工作生活中所需要用到的英語場合少之又少,為了能真正達到英語課堂交流的目的,作為教師應指導學生盡量使用簡單的標準的句型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所以,如何讓學生們把自己找到的素材變成自己的語言是一個巨大的“工程”。我們通常鼓勵學生去改寫原文素材的句子,這樣不僅可以訓練學生們的閱讀能力,同時也是對寫作的潛在提高。從文字到語言,需要學生們的反復練習,學生們首先要對自己準備的內容十分熟練以及認可,然后需要學生背誦,這樣才能在seminar課堂上達到脫口而出的效果。
三、 大學公共英語教學中引入Seminar的實踐意義
(一) 轉變學生學習習慣。培養學生由被動“填鴨式”學習,變成主動“探索式”學習。積極調動學生發現問題、探索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input輸入階段”,學生通過閱讀英文資料,搜集英文信息,不僅提高了學生搜集、查找信息的能力,更重要提高了學生英語閱讀和翻譯的能力;第二部:“output輸出階段”課堂中小組發言討論,這給學生提供了很好的聽說練習。
(二) 轉變師生關系。在傳統的英語課堂中,教師處于絕對的權威地位,整個教學過程就是知識的講授和單向的灌輸。Seminar 教學方法摒棄了傳統教學法教師的一言堂,使教師、學生處于平等的互動空間,實現平行對等的師生關系。[2]這樣可以拉近教師和學生之間距離,使教師也有更多機會了解學生,在師生之間構建一個平等朋友關系。
(三) 提高教師水平。教師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知識的“搬運工”,而是能夠起到引導學生,調動學生,激發學生的角色,教師要充分發揮其引導作用,保證學生的主體地位,這要求教師不僅要有超高的語言功底,更要求教師知識更加全面。
四、 結語
大學英語教學的目的是通過提高學生的讀、寫、聽、說、譯的英語實際應用能力。Senimar教學模式強調把互動式教學理念滲透到大學英語學學中去,要求教師引導學生而不是一味的灌輸知識,是學生通過自己的親身體驗發現語言使用規律。
參考文獻:
[1]陳曉端.當代教學理論與實踐問題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6).
[2]胡奇軍.簡論Seminar和Talk Show 相結合的英語教學模式.科技視界,201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