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娟
中圖分類號:G633.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5-0100-01
一則朋友圈轉發率極高的微信“高考語文148分,她說,語文從來就是一個有關素養無關應試的學科”,這條微信立即引起了我極大的興趣,打開來,內文原來是2013年北京市語文高考狀元,現就讀于清華大學人文學院的大二學生孫婧妍寫的《語文于我》。這個高考驕子認為,語文從來是一個有關素養、無關應試的學科。她認為,一個有素養的學生,應該是會讀書、會寫作的學生。
學霸孫婧妍果然一語道破許多包括老師都難以解答的問題。那就是我們的學生中為什么寫得好和愛好寫作文的只有那么一兩個或兩三個。作為語文教師,給學生反復啟迪講解寫作的結構,重難點,變著花樣的讓學生互改作文、自改作文,讓學生以每天記日記的方式沉淀寫作能力,而最后結果仍不如人意。反思我們的作文教學,為什么教師付出之后,收獲是低效的?
一、閱讀習慣的養成及對初中生作文的影響
閱讀習慣的培養不是一蹴而就的。閱讀習慣的養成離不開社會的大環境,更離不開家庭的小環境,一個沉迷于電視機、電腦或手機的父母,不可能培養出熱愛讀書的孩子。社會的大環境需要圖書館開放,并存儲大量不斷更新的圖書,圖書館定期開設不同的讀書活動吸引孩子們參與閱讀。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作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熱愛生活的情感,引導他們觀察生活、感受生活、思考生活,并隨時記錄自己的所見所聞,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提高學生認識生活的能力。”“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如果沒有閱讀作為文學欣賞的積累,再多對生活細節的觀察和描寫都成為空談。觀察生活,書本中有別人對生活的觀察,感受生活也有別人高于自己的感受,思考生活可站在“偉人的肩上”,一篇文章寫出來要出彩出亮點,歸根結底閱讀視野寬闊是必不可少的,閱讀可以打開學生封閉的內心,也可能引領他們馳騁飛翔在田野之外,草原之上。初中生一旦好的閱讀習慣養成了,他們將終生受益,而教師在語文教學中也可以事半功倍。
二、閱讀對初中生個人素養形成的影響及如何在作文教學中循序漸進
個人素養,首先是道德修養,其次是文化修養,第三是禮儀修養。以上三個方面綜合體現個人素質,即個人修養。
眾所周知,語文作為學科教育對學生影響深遠,我們培養的學生不應是一個會讀書,讀死書,應試教育的讀題器,我們培養的首先應該是人,是面向社會的21世紀新型人才,21世紀的人才必須具備良好的個人素養,也要有較強的抗壓解壓的能力,有對新知識不斷汲取的學習能力,有辨別是非的能力,有創新的能力,有良好的思辨能力,以及良好的與人溝通的能力等等。這些能力都可以通過閱讀的消化,以及在閱讀成長的過程中成長。
學霸孫婧妍在《語文于我》中寫道:閱讀實在是一個太有益的習慣,即使是抱著功利的目的,如果能因此潛下心去讀書,也是大大的好事情。讀書多了,就會培養出語感。沒有什么比語感更能保證分數,這就是閱讀最為顯性的益處。
顯然孫婧妍一定是受到閱讀本身太大益處的一個學生,她已通過閱讀這件事收獲了遠遠大于閱讀本身的能力。正如她說,“我從未因為我在任何一次考試中的分數而懷疑自己在語文這門學科、在中文這門語言上的能力,我最自豪的絕不是我是2013年北京市的語文狀元,而是我能夠如我所愿地運用文字——”“這才是學習語文真正帶給我的、令我感激的禮物。”“這才是我為什么熱愛語文。”
從孫婧妍的個人經驗中,我們體驗到閱讀是語文教學成功的關鍵。“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初中語文課本中,每一篇文章都是專家精挑細選的,適合學生閱讀的教材,這些經典上乘之作,既是學生閱讀的主戰場,也是學生閱讀理解能力形成并延伸課外閱讀興趣的關鍵所在。語文教師在班級內營造良好的閱讀氛圍,有助于良好師生關系的培養,有助于學生與學生之間友誼的形成。
寫作訓練中怎么做到循序漸進呢?
1.在閱讀中,讓學生養成記讀書筆記的習慣。
2.在閱讀完一本作品后,讓學生養成寫讀后感的習慣。
3.在閱讀完一本作品后,讓學生在筆記中記下這本書的名字。時日長久,書名越積越多,學生會有一種“我讀了這么多名著,讀了這么多有用的書”的成就感,從而激發個體創作的欲望。
4.生活中養成寫“一句話日記”的習慣。即將當天自己看到的,聽到的,感受到的,自己覺得最有意義的一件事記錄在日記中,形成自己寫作的題材庫。
閱讀能力養成了,記錄習慣養成了,何愁學生作文“老大難”?何愁語文學科成績提不上去呢?付出與收獲永遠是正比例,學霸孫婧妍能做到的,相信我們的每個學生也一定能做到!
(責任編輯 曾 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