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芹菲
【摘要】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全面深入,參與國際社會交流合作的機會越來越多,從這些交流合作的過程中可以清晰的感受到國內外教育方法方式的區別,這種區別的產生源于各自國家的教育文化和基本國情,我國一直深受如家思想的教育影響,在教育方法上也遺存了古代的教學模式,其中老師在教學過程中的絕對地位一直是我國教育模式與國外教育模式的關鍵區別點,雖然,國外優秀教育方法的引入逐漸改變了我國過去傳統的教育方式,但依然存在很大的改革空間。本論文正是基于此,進一步探討國內外教育教學的差異性,就教學與學生的思維互動、學生思維邏輯能力培養、課外知識的閱讀興趣等方面展開研究,就我國教育方式變革的可能性進行分析。
【關鍵詞】教學方式的差異性 教學與學生的思維互動性 學生課本以外知識的補充閱讀主動性
從對教育方式方法變革改進的角度來看,需要從教育變革的利益主體、決策主體和行為主體三個方面來展開分析,并且這三大類中的每一類都可以從政府、社會和教育內部來展開,對于我國整體中小學教育方式方法的變革可能性需要從以上多個方面來展開,這不僅僅關于國外優秀教育方式方法的參考,也需要重點考慮我國的教育傳統和社會國情,從國外的教育教學特點來看,他們在孩子想象力的保護、學生的自我體驗與探索、學習過程中對社會環境的參與程度、以及在創新意識和能力培養上具有一定的優勢,這些也是我國教育方式方法需要完善的地方,讓學生更多的成為教育的主體,以調動他們的積極性與參與度,而教師則在課本之外因材施教,多方位的教授學生更多的涉獵課外知識,逐步培養學生的思維邏輯能力,這些應當是我國中小學教育方式方法改革的方向。
1 國內外教育教學特點比較分析
國內外教育體系在學制、教學方法、及教學側重點上有較大差異,它們之間各有優缺點,為了探討我國教育方式方法改革的可能性,需要從國外教學方法的優點中吸取可學之處,以完善我國中小學教育方式方法體系。
1.1 國內中小學教育特點分析
國內中小學教育所設置的課程較多,上課時間也較為飽滿,初、高中部分一般需要設置6-10門課程,而小學部分也有5-6門課程左右,在每天的學習日程里,6-8節課是中小教育的常態,甚至很多學校在晚上也設置了一定的課程教學,班級人數較多,這也與我國學齡人口較多的基本國情有關,而在教學過程中,老師處于絕對主導地位,而考試所獲得的分數則為學習效果評估的最主要手段,因此,分數也成為我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追求的唯一目標;而在一般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會布置大量的課外作業,甚至會有補習課程的存在,這也是因為學生在分數上的成績體現不夠理想,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去彌補,而這種彌補往往難以受到理想的效果,卻占用了學生大量的課余時間;在整體教學特點上來看,我國中小學注重事實和知識的教育、多學科總體教育,但語文、數學和英語占有絕對的主導地位,這就使得其它學科的教育效果非常不理想,造成學生的知識體系不夠完善,而考試更多的是考究事實和結果,缺乏對過程的思考,比如,在對某項發明的學習中,國內教育往往注重是誰發明的?什么時候發明的?總體結果是什么樣?缺乏對發明過程的細致思考,從而影響了學生的思維能力,更多的強調了記憶教學,這些形式也成為我國教育方式方法改革的可能性所在。
1.2 國外中小學教育特點分析
國外教育方式方法的總體路線是為保護孩子的天性,并在這些天性的基礎上加以輔導和完善,讓學生成為教育的中心:首先是重視保護孩子的想象力,比如在對學生的美術教學過程中,教師從不給兒童提供模仿的范例,只提供各種活動所需的材料,讓他們自己去操作,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情感去選擇材料,使用材料,鼓勵孩子自由創作,對畫的內容、形式、手法均不限定;其次是鼓勵自我體驗與自我探索,關注孩子在玩的過程中是否經歷了過程的收獲;是否引發出了一系列的思維活動和心理探索活動;是否在玩的過程中體驗到了玩的快樂,而且還能培養學生發展觀察力、空間想象力、獨立思考力等多方面的能力;而讓學生更多的參與到社會活動中去則是國外教育方式方法的一大特色,除課堂教學以外,他們具有高比例的課外實踐、參觀工廠、大學實驗室、博物館甚至出國交流、旁聽大學課程等各種活動,課外有一定數量的家庭作業,但更多的是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去探究某一件事,比如歷史事件的來龍去脈等;在一般的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在于讓學生學習書本知識和模仿、重復他人的經驗,而是側重于培養學生的創造力,獨立思考、分析和動手解決問題的能力,對于學生興趣的保護尤為重視,會根據學生天性的不同而因材施教;同時在使學生自己動腦、在動手中動腦、教學生活化以及課堂氣氛輕松活潑等方面也具有一定的特色。
2 國內教育方式方法變革改進的可能性分析
由于我國學齡人口較多,教師根據每一個學生的天性和興趣進行因材施教的可能性不大,而分數教育也難以在當前國情下得到改變,但在教學方法的改進、教學重點的甄別、以及對學生多元知識體系的培養上還有很大的改進空間,對于學生來說,一個成熟的思維模式對于他的學習效率和學習成績提升是大有幫助的,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鼓勵和幫助學生進行更多的課外知識閱讀,并適當的進行課外知識的分享與探討,形成教師與學生的思維互動討論,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相對來說,課外知識比教材上的知識要更具吸引力,但教師也要控制這個課外知識閱讀的度;在平常的課堂教學中, 讓學生更多的參與到社會活動中去,讓學生感受社會的變革發展、感受勞動的艱辛、父母的關愛、工作的來之不易等等,使學生在思想上認識到學習是改變生活現狀、促進社會發展的唯一模式,讓學生的學習變得更加主動,而不是老師的無謂鞭策;更重要的是需要保護學生的天性,不能壓抑學生的興奮度,在基本知識教學的基礎上,通過可能的活動讓學生的興趣得到展示;而在小學或者初中的學習評價過程中,在要求學生掌握一定的基本知識以外,課外知識含量以及動手能力也應當成為一個重要的考核內容,以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
總結
國外的教育教學方法有一個非常值得我們借鑒的教育理念,即學習是個人化的過程,并且是主動的過程,這也應當是我國教育變革改進的主要方向,更好的激發學生自身的興趣和天賦,使他們的學習能力得到最佳的拓展,強調教師與學生的思維互動討論,以培養學生的思維邏輯能力,鼓勵學生對課外知識的閱讀,以完善學生的知識體系,讓學生在未來的學習過程中逐步培養成綜合性的人才。
【參考文獻】
[1]東洪平,侯維民.加拿大中小學教育的特點及其啟示[J].現代中小學教育,2013 (12):81-83.
[2]劉艷程.探究加拿大小學教育值得我們借鑒的一些特點[J].才智,2013(4):119-120
[3]崔永奇.美國中小學教育特色與啟示[J].南方論刊,2015(2):05-06
[4]羅忠輝.英國小學教育的特點及其啟示[J].亞太教育,2015(30):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