擺穎
中圖分類號:G622.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6-0106-02
我確定每一節課的學習目標是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學習興趣,緊密結合課程標準中的學習目標、學期目標、單元目標與學習內容。我還利用教研活動,認真學習課程標準,系統鉆研教材,研究學情,分層次設計學習目標。在“學”中學、“做”中學和“研”中學,“學做研”合一,在實踐的過程中逐步完善每節課的學習目標。我從以下三點淺談學習目標是如何為我的教學插上騰飛的翅膀。
一、根據教材體系,確定知識和技能目標
知識和技能目標是三維目標中的基礎性目標,對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是課堂學習的一項重要的常規性任務。新教材信息量大、涉及面廣,重、難點較多,學習任務繁重。這些因素客觀上造成我不知道如何把握課堂學習中的學習目標。我利用課余時間梳理教材編寫體系,分清結構性知識與非結構性知識,了解知識重、難點的分布情況,把握學習的重心和節奏。以貫穿學科學習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為主線,對學科階段知識體系進行知識網絡的架構。我還根據可行的學習情況精細規劃學習資源,整體設計學習內容和學習流程,發揮結構的功能。我在內化知識結構、豐富認知體系的過程中,使學生的學業能力在原有的基礎上提高。課堂學習活動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的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多邊交流活動。以單元學習為例,每個單元相對獨立,按照教材編寫者的意圖,每個單元學習都要求學生記憶、理解和運用一定數量的目標語。因此,我在進行學習設計時,根據學習達成的最終目標,將之逆推、分解成若干個彼此相對獨立、又有機聯系的學習環節,分解為每一天的學習任務。
二、分層次設計目標,提高學習目標的準確性
我在實際的授課當中感悟到學習目標的制定不能拘泥于課程標準,我根據具體學情,調整學習策略,適當增加、刪減或調整學習內容,建立適合學生具體情況的學習資源庫,為不同層次、不同學習風格的學生制定個性化的學習目標。英語學習一般都需要一段時間的沉默期和適應期。要給予學生足夠的思考時間和空間。給不同層次的學生制定明晰的記憶、理解和運用的學習任務,細化每一天的學習目標,提前一段時間告知學生,讓學生知道具體的、系列的學習任務,促進中等以上的學生調整各自的學習節奏,提高學習效率。避免由于目標知識積累不足導致無法可持續地深入學習。要求學生在規定時間內記憶、理解并熟練運用一定數量的詞匯和句型。例如:針對基礎薄弱的學困生,量化學習任務,如背誦若干篇短文、50個重要句子、100個常用短語以及300個單詞等。定期檢測、反饋,確保學習的可持續性,有計劃地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思維能力和自學能力,從而保證學生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不斷提高。
三、制定雙向細目表,提高學習活動的有效性
我根據學習內容,詳細列舉知識要點,制定學習目標雙向細目表。通過雙向細目表的制定,我很快熟悉命題原則以及階段學習目標的分布。我學會如何增補、取舍、整合新舊知識,提高練習設計的質量,將考試的要求與平時的訓練有機結合在一起,避免在課堂中盲目拓展。另外,我經常運用顯性的、可測量的行為動詞來表述課堂學習目標來強化學習目標意識。學習目標的行為主體是全體學生。目標指向是學生的預期學習效果,以學生身心變化為標準,以學生學習后的直接、可觀察的行為指標為依據。學習目標的表述建議采用ABCD法:即明確教學對象(A-audience);說明通過學習后,學習者應能做些什么(B-behaviour);說明上述行為在什么條件下產生,即條件(C-condition);規定上述行為的程度(D-degree)。以《新目標英語》八年級上冊Unit 7 Do you think you will have your own robot? (Reading)的學習目標為例;(1)通過閱讀,絕大多數學生能當堂認讀和理解文中的四會詞匯,70%以上學生能運用文中的目標語自編對話;(2)大部分學生能當堂較為熟練地朗讀課文,并能用3-5句話簡單描述“機器人”基本的特點;(3)在理解文章內容和反復朗讀的前提下,學會根據文章標題和相關圖片獲取新信息的策略;80%左右的學生能回答根據文章內容所提的問題,正確率應不低于75%;50%左右的學生能比較流利地復述文章大意;(4)產生對科學的興趣和學習科學的愿望。由于運用了適當的行為動詞,對學習內容、結果行為以及結果行為的條件和程度都作了具體的切合實際的界定,具有很強的操作性和可觀測性,因而在課堂學習中能夠很好地實施,并提高學習活動的有效性。
綜上所述,在課堂學習中,我認為恰當的學習目標是提高學生綜合運用英語的能力和水平的關鍵。為此需要積極發揮學習目標的導向功能、激勵功能和檢測功能。要以學習目標為導向優化學習流程,細化學習環節。學習新課程標準,認真研究教材,系統梳理目標,學會制定雙向細目表,強化學習目標意識。重視知識板塊(模塊)之間的銜接,不斷整合新舊知識。及時了解學生每節課學到了什么?怎么學以及達到何種程度等等。將積累知識、培養能力與學生積極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有機統一起來,促進學生學業能力的可持續提高,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