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平平
[摘 要]環境作為一種“隱性課程”,在開發幼兒智力、促進幼兒個性發展、互相交流合作等方面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作為幼兒園教師,我們可以利用主題環境、區域環境、戶外環境、走廊環境中的有效資源及時捕捉孩子們交流的美麗瞬間,記錄下孩子們成長的足跡,為孩子們的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關鍵詞]主題環境 區域環境 戶外環境 走廊環境 交流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2.193
在幼兒園的教育活動中,環境作為一種“隱性課程”,在開發幼兒智力、促進幼兒個性發展、互相交流合作等方面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綱要》總則中也指出:“幼兒園應為幼兒提供健康、豐富的生活和活動環境,滿足幼兒多方面發展的需要。使幼兒在快樂的童年生活中獲得有益于身心發展的經驗。”的確,環境是幼兒與幼兒、幼兒與教師互動的源泉。每個角落的環境,不僅是課程內容的體現、教學活動的反映,更是幼兒學習、交往過程和結果的記錄。我們應抓住園內外環境中的有效資源,捕捉孩子們交流的美麗瞬間,記錄下孩子們成長的足跡,為孩子們的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一、 幼兒“對話”的夢工場——主題環境
在主題背景下進行的環境創設,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因為主題環境的創設要根據幼兒發展的需要;同時在環境更新的過程中,又需要幼兒的參與和互動,教師只是創造條件,給予幼兒表現的機會。在幼兒與環境的對話過程中,他們對環境的改造能力小,依賴程度比較大,受環境的影響就更加明顯,這需要教師在創設環境的過程中,不斷實踐、反思,讓幼兒收獲成長的快樂。比如我們在創設一年四季變化規律和特點的班級環境時,我們采用加、減、剩、變的方法來表現樹木的變化。讓孩子們折出桃花粘貼在樹上,表示春天來了;隨著氣候轉暖,讓他們取下桃花、添上桃子、加上葉子,表示夏天樹葉茂盛,花兒結果;到了秋天,再讓孩子們把紅、黃、棕色的葉子換成綠葉,感受秋天的收獲;到了冬天,光禿禿的枝頭上蓋滿雪花。在孩子們的參與下,四季的景色不斷變化。在孩子們的欣賞中,對四季的美感收藏于心;在孩子們的交流中,對四季的認識也在不斷的增加。
同時在主題環境的創設中,主題墻的創設更能體現多元互動的特點,促使幼兒與主題墻進行“對話”。比如:在中班主題活動《各種各樣的汽車》中,我們先在主題墻上張貼各種各樣的汽車,先讓幼兒進行初步的了解,自然而然地拉近了幼兒與主題之間的距離,同時也會增加幼兒對環境的親近感和成就感。隨著對主題內容的深入下去,最后讓幼兒設計“未來的汽車”,孩子們通過對生活經驗的回憶、查閱資料、交流討論后,設計出了自己心中的“未來汽車”,再讓孩子們通過作畫,實現自己的夢想。在張貼的過程中,孩子們也會向同伴介紹自己的作品,充分感受到了創作的樂趣,而這動態的主題墻也成了孩子們實現夢想的場所。
二、 幼兒互動的智慧屋——區域環境
區域角的創設主要是能鼓勵幼兒自由選擇、大膽操作、互動探索的環境。教師要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提供趣味性、層次性、可操作性、多功能性的材料,讓幼兒在操作、探索、交流中獲得智慧、習得經驗。比如:在《海底世界》的主題中,我收集了各種廣告紙,讓孩子們練習折魚,折好后他們就會互相比較魚的大小、顏色、花紋等。我就引導他們給魚兒排隊,有的根據大小排,有的按顏色排,有的按圖形排……等到他們玩得差不多了,我就在魚嘴上訂上訂書證,再做上幾根帶有磁鐵的釣魚竿,孩子們又可以進行“釣魚”游戲了,他們互相比賽誰釣得數量多。在“釣魚”的過程中,孩子們又發現:“魚線”長的“釣竿”不容易釣到“魚”。于是他們在我的提醒下,他們對“魚線”進行了調整。接著還發現:有的“魚鉤”一下子能釣到“魚”,有的“魚鉤”則不太釣得到“魚”。于是,我又提供一些磁鐵,讓他們經過實驗后自己裝上“魚鉤”。就這樣在孩子們的實踐探索中,我們區域角的材料得到了不斷的豐富,孩子們探索的內容也在不斷的深入,許多意想不到的“精彩”還在繼續。
通過幼兒的互動、探索,他們會經歷一個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而教師則需要提供適當的材料,注意細心的觀察、認真的發現、智慧的解讀與用心的呵護。我深深地體會到:讓幼兒直接實踐操作來獲取材料,是說明事物和現象最有力的證據,從而培養幼兒的探索精神和尊重事實的態度,讓他們獲得成功的體驗,啟動智慧的光芒。
三、 幼兒交往的游樂園——戶外環境
身體運動是幼兒生長發育所必需的,喜歡運動也是幼兒的年齡特征,而陽光和空氣又是保障幼兒健康的自然條件,所以戶外運動在幼兒園一日活動中必不可少。在戶外運動的時候,孩子們不但會表現出很高的積極性,同時也是自我鍛煉的一個過程。比如:我們去攀爬區活動,孩子們都是帶著興奮的心情去玩耍的。我在其中設置了一個情景:今天我們要去前線打仗,我們要爬過一座“高山”,到“山”的那邊去設下埋伏,現在開始我們就一組一組地行動,在行動過程中我們也可以互相幫助哦!于是孩子們一組一組地進行練習,其中一個女孩子爬不上去,就攀在那兒不動了,我想上前去幫她一把。只見旁邊一個男孩子說:“不好,后面有壞人追上來了!”經過這么一激,女孩子竟然頑強地向上爬,勇敢地翻過了那座“高山”。想不到孩子間的交流會起到如此意想不到的效果。我也慶幸:我設置的情景,給了孩子們想象的空間,使孩子們沉浸在其中。我們也確實不可小看孩子們的交往能力,就是在這樣的互相交流、合作、幫助中,戶外活動成了孩子們真正釋放心靈的游樂園。
四、 幼兒面對面的歡樂街——走廊環境
瑞吉歐將環境視為“一個可以支持社會互動、探索與學習的‘容器”。在幼兒園活動中,環境創設就像“骨架”一樣把幼兒園涉及的各個方面通過一系列活動呈現出來,使環境與幼兒園活動互動起來。
走廊環境也是如此。前段時間,我們幼兒園在創自己的特色,把布藝文化展現在幼兒和家長的眼前。這源于我們在中國輕紡城之都,周圍的坯布市場、服裝市場、家紡市場、圍巾市場等都屹立在我們的眼前,這就自然而然地成為我們想創設特色的方向標。我們在園長的帶領和引導下,四面八方收集各種布料。布有棉的、麻的、絨的、綢的,大的、小的,花的、格子的,厚的、薄的,一應俱全。我們在走廊上用大塊的印有圖案的紗布,布置成窗簾的樣子。孩子們一踏上走廊就會說:“哇!我們這兒就像在辦婚禮一樣,真是太漂亮了!”中間隔著的幾個梁柱上,我們掛上了一幅幅布制的繪本展板,讓孩子一抬頭就能與故事中的角色面對面,讓人欣喜萬分。
教室外的墻上,我們掛著孩子們的作品。只要是孩子們完成的,都可以上墻展示。當家長來接孩子時,孩子們都會熱情地拉著家長的手,大聲說:“這是我畫的!”……看到如此面對面的親切交談,我想孩子們是開心的,家長是驚喜的,作為我們老師是欣慰的。
另外,我們在走廊的一面主墻上,陳設了布的制作過程,配合照片、圖示、語言等。讓過往者都來了解和認識布。我們還設了一面“親子墻”,讓孩子和家長共同制作布藝玩具,如:毛毛蟲、蝸牛、魚、相框、足球,各種蔬菜、水果等。在作品旁邊貼上制作者的姓名、照片,同時讓孩子介紹自己的作品,使孩子與孩子面對面地進行交流,讓走廊環境成為孩子們播種歡樂的街道。
實踐告訴我們:為幼兒提供寬松、愉快、積極、自主的學習生活環境,是良好師生、同伴關系的源泉,是幼兒身心健康發展的根本保證,也是提高幼兒生活質量的具體表現。作為教師的我們要用心設計、創設和管理幼兒園的物質和心理環境,讓幼兒與環境互動交融,產生主動探索的愿望,更要給幼兒的成長環境提供正能量。
[參考文獻]
1.邵偉華 主題背景下活動環境的創設策略 《新課程研究》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