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思靜
摘 要:伴隨著現代化建設的快速步伐,追趕效應應運而生,隨之帶來形式主義的產生和蔓延。中國的現代化發展情況與大多數發展中國家很相似,都處于相對落后的現代化建設中。中國與相類似的國家有一個相同點,就是有超越發達國家快速步伐的體制慣性。對于發達國家只是表層照搬照抄,對于理論只是照本宣科,根本沒有結合中國的具體實際情況,導致一些急功近利的行為與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具體實現條件出現了偏差。中國轉型期政策不斷進行調整,以適應具體實際情況,但可能上一政策效果還未顯現,就變成了下一政策,不僅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與財力,也造成政策的不穩定性。體制慣性與政策調整之間的密切聯系,將影響中國轉型期的變革。
關鍵詞:轉型;體制慣性;政策調整;交互關系
中圖分類號: D0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6)14-0004-02
一、基本內涵
(一)社會轉型
在中國現代化漸進的過程中,在社會轉型的浪潮下的社會結構調整變化、社會階層不斷分化、社會流動加快,社會沖突加劇,這些變革都造成體制慣性與政策反彈的產生。民眾是民族的發展之根本,如何正確引導社會民眾認認清目前的社會發展狀況,并且分析社會發展出現的問題,提高適應社會的能力就顯得尤為重要。因此,在社會轉型這個獨特視角下,研究當代體制慣性與政策調整有著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體制慣性
慣性所具有的屬性是自然界事物都具備的基本特征,體制也是一種相對抽象的事物。根據三段論的推法,體制也具有慣性,只是體制慣性相對于其他事物而言,表現的形式不一樣。根據學者的總結,體制慣性是一種規范人們行為活動的標準與準則,包括成文的與不成文的兩種。依據路徑依賴理論,任何事物的產生都有相應軌道。體制慣性由于受舊有制度行為與思想的感染,導致對未來行為思想塑造具有影響力,可能直接會沿襲舊有體制。目前在亞洲國家中,日本是打破體制慣性比較好的典范。由于日本地形相對復雜、自然環境相對惡劣外加自然災害頻發,種種因素導致日本必須打破體制慣性的怪圈,時刻保持著危機與憂患意識,保持著創新精神,嘗試新的突破發展。而中國從古至今多處于相對封閉的環境下,思想閉塞,導致體制慣性在政策調整的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中國歷經儒家思想的熏陶以及高度中央集權體制的阻擋,導致接受外來思想的程度與別國有一定差距。
(三)政策調整
政策的重新啟用。由于宏觀經濟形勢預測和分析從來一半是科學、一半是藝術,準確地和具有前瞻性地預判未來從歷史情況來看是非常困難的,主要原因在于周圍環境具有不確定性。雖然目前我們掌握了相對完整的歷史數據與國外先進的技術理論,但是要應用到中國的具體實際,還相對有一些困難。因為在任何歷史時期,政策分析的角度都不同,而且所在層面不同考慮也會不同,可能有些做法在今天只需稍加改動,有的則是完全不可用。這就需要政策的制定者站在宏觀的角度進行判斷。
二、中國轉型期體制慣性與政策反彈的正面效應
(一)集中資源,統一指揮
受體制慣性的影響,在當代中國體制中,無論政黨機構、公共事務機構,還是相關的企事業單位,都有一個突出的特點:都在上級的統一指導下開展相應的組織安排。這樣的體制非常有利于集中資源、統一指揮,更好開展工作協調,提高組織的工作效率。政府對其掌握的各種資源都將進行統一管理、全面監控。在這里,進行全程監控目的就是為了保障各種資源運行的可行性,防止目標的偏離;而目標一旦偏離,就需要政府組織進行相應的政策調整,盡可能地避免整套系統中可能出現的風險、隱患。一旦發現,應當盡快想出更好的解決辦法。要改善政府的服務質量,人員、技術、流程以及管理制度四位一體,保證政府管理運行的標準化的統一。這種做法極大地提高了組織運行的工作效率,并且維護了固有的資源,為政府的正常運行創造了良好的發展空間。
(二)責任明確,穩定發展
體制慣性相對來說有個優點:對責任有更加清晰的認識和深刻的理解。自古以來,中國都把廉政建設重點放在責任意識方面,讓政府工作人員首先找好自己的角色,相應定好位,明確責任機制。這對于以后工作的開展無形當中形成一種自覺行為,比如,在研究部署黨風廉政建設工作、開展工作約談、加強督促檢查等方面,將這些工作層面培養成一種常態意識;將遵紀守法深深地烙印在各級領導干部的心中,依法辦事、依紀辦事以及依規辦事的能力隨之加強,自律意識、廉潔意識得以鞏固,最終的目的就是強化現有機制。
三、中國轉型期體制慣性與政策反彈的負面效應
(一)體制慣性對中國轉型的阻礙
體制慣性對于中國轉型雖然有一定的益處,但同時從多個方面也阻礙了中國現代化進程,如農業稅改等。伴隨著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稅費改革全方面推動,農民在其中也獲得了不少實惠。從政策調整層面而言,農民負擔有相當大的緩解,并且在生活質量上有了質的飛躍。但是,由于受到體制慣性的影響,政策在貫徹落實的過程中,在個別地區起到了適得其反的效果,不但沒有減輕稅收負擔,反以更加隱蔽的方式征收。一些地方政府由于人浮于事、經費不足等原因,外加農民自我保護能力差與意識淡薄,農民利益受到損失。在政府的號召下,各個地區都想積極響應,但是由于個別政府官員能力有限,外加指導思想不是特別明確,本是好心為民增加經濟收入,但卻反而增加了農民的經濟負擔;還有個別政府官員未結合本地實際的情況,盲目響應號召,照搬別人經驗,鼓動農民盲目生產。農民通過這樣政策調整,反倒降低了生活質量,不利于農民利益機制的長效運行。這種錯誤就在于部分政府官員盲目自大的心理,自己決議、自己行動與監督,未真正了解民意。應當建立多元的民主決策制度,問計于民。只有通過不同階層不同利益集團的意見反饋建立起來的決策機制,才能讓多種正當、規范的渠道進入政府的決策中,從而制定出更加符合民心的決策體系,在社會各種利益集團的調節者和仲裁者兩者之間,達到一種非零和博弈境界。
(二)政策反彈:舊體制慣性固化與中國轉型的困難
受到思想觀念、傳統文化、現行體制等多方面的作用,在政府工作層面上出現了多種形式主義方式方法慣性,并且伴隨著新形勢的發展不斷改變,引發更多的新問題。由于新的政策受到多層面的阻礙,難以執行下去,不得已退一步,用傳統方法去管理政府。這些行為會變相強化體制的慣性,扼殺創新性,使得政府官員維持舊思想觀念,形成一種惡性循環的怪圈 。在執政為民方面,一些地方通過電視來達到執政的效果。雖然本身的出發點特別好,但據媒體反饋的結果來看,有的地方官員在節目中只是說出了各種各樣的承諾,但沒有兌現承諾、解決問題,并且找到各種各樣理由搪塞,使群眾認為“百姓問政”不起多大的作用。在解決實際問題方面,一些地方對人大代表提案、政協委員建議都是態度積極認真,但在辦理上就輕描淡寫,不注重解決實際問題,甚至有的地方將代表委員從本部門重大關切角度提出的建議、提案,轉一圈后交由本部門辦理,成為“自己提自己答”,難以辦出實際成效。
參考文獻:
[1] 張曉峰.人的需要與轉型時期的公共政策行為研究[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12.
[2] 楊桂華.轉型社會控制論[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