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健妮
摘 要:依據“理性人”假設,企業的社會責任積極性要充分調動。這就要求企業界必須證明所有的企業社會責任行為有利于企業發展。就此,以企業社會責任的范圍界定為主線,對從20世紀50年代以來國內外學者觀點予以梳理和論述。
關鍵詞: 企業;企業社會責任;文獻分析
中圖分類號: F272-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6)14-0026-01
一、對企業社會責任的爭執
《商業人士的社會責任》一書是最早對企業社會責任概念進行真正意義上探討的。從對企業社會責任定義開始,作者Bowen認為,“商業人士負有對社會的義務在于執行的政策、制定的決策、采取的行動要和整個社會的目標和價值相一致。”弗里德曼接受企業社會責任的提法時認為,企業應承擔并只應承擔經濟責任,并給出定義:“企業的唯一責任是在一定的規則范圍內追求股東利益最大化。”戴維斯發展出了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權力-責任模型”及“責任的鐵律”,增加了道德因素在企業社會責任中。學者安德魯斯、凱思·戴維斯、格里芬和羅伯·L.布盧姆斯徹姆把著眼點放在如何增進社會福利上,探討了社會責任和社會福利的關系;同時期,羅賓遜、布朗姆也都認為,企業社會責任在企業內部超越了經濟和法律的其他責任。“世界企業可持續發展”委員會認為,“CSR是指企業對社會合乎道德的行為,特別是指企業在經營上須對所有的利益相關者負責,而不是對股東負責。”
二、圍繞企業社會責任的爭論
企業是否應當承擔社會責任,圍繞此論點的爭論自其概念提出之后,就一直存在,主要有兩種觀點。
(一)反對派:企業只應承擔經濟責任
1.企業社會責任可以破壞資本主義民主表現。哈耶克是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他認為,“企業社會責任與自由相背,隨著企業參與社會活動的廣泛,政府干預必然會被強化,而較強的政府干預則會造成資本民主自由的損害。”哈佛教授賴維特也指出了企業的社會責任將破壞社會民主氛圍及其多元價值觀,導致企業擁有難以控制的社會權利,企業可能被迫形成單元社會體系。也有觀點認為,承擔的社會責任是變相的政治化表現,會分散企業的資源和競爭力。
2.企業社會責任不利于公司股東地位鞏固。有觀點認為,企業承擔社會責任可能挫傷他們的投資積極性。哈耶克說過,“企業唯一的目的是作為出資人的受托者賺取長期利潤,如果將資金作為追求長期最大利潤之外的用途,就會賦予企業危險的權力。”因此可知,企業承擔社會責任之后股東自己履行社會責任的能力會降低。
(二)支持派:企業應承擔社會責任
彼得·德魯克曾指出,“對企業管理人員提出承擔社會責任的要求的原因,在于管理當局繼承了社會中的領導職位。”哈羅德·孔茨也直接指出,“企業承擔的社會責任要認真考慮企業一舉一動對社會可能造成的影響。”安德魯斯提出公司的第一位目標是保證自身的生存,而利潤最大化僅是公司的第二位目標,并非第一位目標。經濟學大師薩繆爾森、赫伯特·西蒙等也從不同角度研究了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意義,拓展了企業社會責任的新視野。
在我國,較多學者支持企業應該承擔社會責任。在學者盧代富撰寫的《企業社會責任的經濟學與法學分析》、譚深撰寫的《跨國公司的社會責任與中國社會》等文中均有相關描述。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正如林毅夫所說:“為了社會的繁榮和和諧,要提倡企業加強社會責任感并使企業的外部影響內部化,企業作為社會公民的一種,一樣都對社會負有倫理道德義務,不僅為社會創造財富,而且更有責任幫助社會上的弱勢群體。”
參考文獻:
[1] 呂英,王正斌.基于員工視角的企業社會責任與員工滿意度關系的實證研究[D].西安:西北大學,2008.
[2] 李艷華.企業社會責任表現對員工組織行為的影響研究[J].當代經濟管理,2008,(8):6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