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玉
摘 要 社會在不斷發展,生活條件越來越好,獨生子女都是家庭中的主角,這些溫室里長大的孩子,自私自利,以自我為中心,不體諒家長和老師的心血,感恩之心正在缺失。我想我們小學思品課應該把孩子的感恩教育作為教學的重點,通過我們不懈地努力,使我們的祖國花朵懂得感恩,做一個常懷感恩之心的人。
關鍵詞 課堂 感恩 深思 培育
中圖分類號:G6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6-0111-02
一次思品課,課題是《家人關愛我》,主要教學目標:讓學生體會到父母對自己的關愛,不僅表現在日常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就連孩子的姓名中也包含了父母濃濃的深情;讓學生體會出家長對自己的厚愛以及寄予的希望。正確對待父母對自己的責備,以恰當的方式來表達自己對父母的感激;尊敬與關心,孝敬父母。
新課開始了,進入第一項活動:愛的名字。教材上分別介紹了三個學生姓名的來歷,都包含了長輩們對孩子的關懷和期望。課文示例解讀后,輪到學生猜想自己名字的含義了,同學們是啟而不發,不知道自己的名字有何含義。我只得叫他們查字典,好不容易才有幾個同學發了言。進入第二項活動:講述家人對自己的愛,并告訴他們,家人的愛不僅體現在名字上,更重要的是在生活中,他們時時刻刻都在關心我們:請你們回憶一下,在你們成長的過程中,你的家人是怎么關心你、疼愛你的?我想這應該都會說吧,因為幾年前我曾經教過三年級的這一課,上課的情景依然記得,同學們展開想象,他們都深切地感受到了父輩給他們的希望和厚愛。上課的氣氛異常活躍,一個接著一個踴躍發言,他們飽含深情,一個個的故事,說得聲情并茂,讓我的心靈也受到了滋潤,不禁為之震撼、動容。我很欣慰這些孩子有一顆善良和感恩的心!只是今天,我明顯感覺到了學生感恩之心的缺失,要求學生說出長輩對自己關心的事例,大部分學生絞盡腦汁也想不出來,我耐心地啟發引導,讓他們懂得父母所做的哪些事是對自己的關心和愛護時,他們才泛泛、平淡地說了一點,說得沒有一點激情。我心里隱隱作痛,真的是長輩對孩子的關愛越來越少了么?隨著社會的發展,他們的待遇會比以往的孩子差么?每個孩子從呱呱墜地到長大成人,從取名到日常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哪一點不飽含長輩深情的愛?怎么今天就無話可說了呢?這不是一堂課的失敗,這是長期以來教育的失敗。
現在的孩子在家都是小皇帝、小公主,他們來到這個世界,從記事的那天起,就習慣了父母無微不至地照顧,家長對孩子越來越多的愛,甚至是溺愛,讓他們稍不如意便使性子,發脾氣。他們非但不會覺得家長對自己飽含深情的愛是一種心血,應當知恩圖報,反而覺得家長對自己的關心和愛護已成為理所當然,是應該享受的,哪里需要感恩?孩子感恩之心的缺失就不足為奇了。
那么,怎么培養孩子的感恩之心呢?
首先,父母應該是懂得感恩的人。因為家長的言傳身教,使之耳濡目染,并內化于人格之中。所以,無論工作再忙再累,都要在假期帶上孩子去看望雙方的老人;過年過節、老人生日時和孩子一起為老人選購禮物;朋友送來的稀有食物先給老人留出一份等等。家長對長輩的關愛言行,在不知不覺地中慢慢影響著、感染著孩子,也深深地印刻在孩子的心靈中。平時要把準契機對孩子進行教育,如:告訴他這件衣服是媽媽買的,要感謝媽媽;這本書是同學送你的,要謝謝同學等。長輩對孩子的嚴厲、苛刻、責備、批評等,都是一種愛,都要懂得感恩。
其次,要充分利用各種節日作為教育的載體。如:春節時要教孩子熱情接受爺爺、奶奶及其他親屬送給他的禮物,并表示感謝,不管價錢多少,回到家里都要求孩子妥善保管,學會珍惜別人的情意;教師節,讓孩子親手制作賀卡送給老師,表達對老師的美好祝愿;父親節和母親節以及長輩的生日,給他們說幾句感謝的話語,倒杯茶、寫封信、洗洗腳等;清明節、國慶節,教育學生由關愛個人擴展到集體乃至社會,豐富教育的內涵。
再次,學校組織相關活動,并帶學生到孤兒院參觀,向他們表示問候,給他們表演節目,陪老人聊天,給他們梳頭等;鼓勵、組織學生與貧困地區的孩子結對交友;召開感恩主題班會,知道感恩節是哪一天,栽種一顆感恩生命樹,親自動手做一些感恩卡片;平時學唱一些感恩的歌曲,告訴學生多看看有關感恩方面的書,如《祖國在我心中》《我的母親》《感恩自然》《感恩的心》等;多給學生講講過去的事情,或是看一些描述艱苦生活的書或影片,如《賣花姑娘》《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白毛女》等。憶苦思甜,讓孩子在對比中感知幸福,改變孩子的冷漠,從而引發其慈悲心、惜福心、感恩心。
最后,作為“為人師表”的我們,要做好表率。在學校里、在課堂上、在與學生的日常交往中,我們要因地制宜培養學生的感恩意識。得到了學生的幫助,做好了老師的小助手,幫助老師做了一些事情,我們要對他們的付出表示感謝。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對學生的感恩教育,不能只在口頭上,必須做到真誠實在,不能只是一陣風,要持之以恒的滲透,時時言感謝,事事言感恩,讓他們在洋溢著濃濃感激的氛圍中茁壯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