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德厚
【摘 要】 小先生教學法是指在高中數學學科日常的課堂教學中,學生上講臺講課與教師點評指導相結合的教學方法.小先生教學法是主體參與型課堂教學模式.
【關鍵詞】 教學法;自主學習
一、名稱的來歷
“先生”一詞有寬泛的含義,對學校而言,先生者,從事教學的老師也.學生上講臺授課,可謂“小先生”了.于是就有了“小先生教學法”的名稱.
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使用過“小先生”一詞.
二、理論依據
(一)陶行知“教學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論
陶行知“教學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論由三部分組成:一是怎樣做便怎樣學,怎樣學便怎樣教;二是教法、學法和做法應當合一,教師既教又學,學生則是學;三是教學不只教人學,而更為重要的是教人做事.這三個方面,“做”是學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
(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對人的主體意識與能力的需求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對人才素質的需求集中到一點,就是人才的主體意識與能力.沒有主體意識與能力的公民,將會在激烈的社會經濟變革中被淘汰.
三、實驗過程
小先生教學法的操作程序有七步:
1. 思想動員.即向學生闡述充當小先生上講臺講課的意義.
2. 典型引路.教師可找幾位學習水平較高的同學,指導他們上講臺講課,使同學們親身感受這種教學方法、教學模式的實際作用.
3. 安排授課計劃.即將教材的基礎知識或社會熱點逐一落實到要講課的學生,并將小先生授課計劃公示全班.
4. 指導備課.即對要講課的學生準備好的講稿進行課前指導,糾正講稿中的失誤,理順講課思路,提高講稿水平.
5. “小先生”講課.
6. 教師點評.即對“小先生” 的講課進行評價,肯定成績,糾正可能出現的失誤.
7. 深化指導.即教師在“小先生”講課的基礎上拓寬引申同學們對教材知識或社會熱點新聞的理解和把握.
四、實驗成果
五、結論與建議
(一)從心理學方面分析本教學法的成功基礎
1. 高中學生的智力能力
能力是直接影響活動效果,使活動得以順利完成的個性心理特征.能力總是在具體活動中存在并通過活動表現出來.高中生已經具備了觀察力、思考力、創造力等完成學習任務的基本能力,為自己參與課堂教學活動提供了條件.教學實踐證明,“小先生教學法”與高中學生的智力能力相適應,學生能夠參與,并在課堂教學的活動中,使其智力能力得到充分發揮.
2. 高中學生的成就動機
高中學生學習的主要動機集中反映在成就動機上.其中知識內驅力和自我提高內驅力是占主要地位的.知識內驅力是掌握知識技能和解決學習中問題的需要,它直接指向學習任務本身,因而稱之為內部學習動機.自我提高內驅力是通過勝任某項工作而贏得相應地位的需要,是把成就看作是贏得自尊心的根源,因而稱之為外部動機.“引導參與式”教學法為學生完成學習任務并在勝任學習中贏得自尊提供了機會.教學實踐證明,學生愿意參與,就是在成功動機驅使下去做自己認為很重要的、很有價值的事情,并力求達到完善的一種內部推動力.
(二)傳統教學模式與小先生教學法特點對比分析
毋庸置疑,小先生教學法正是在教育部制定的研究性學習的目標這一方針的指導下產生的,并生動地體現了這一指導方針.小先生教學法的初步實踐證明它是提高我們高中數學教師的理論修養和教學基本功的重要途徑.按照傳統的注入式的教學模式,教師課堂教學的難度是可以自我鎖定的.如今實施小先生教學法,要指導小先生備課,就出現了如何整合知識的問題;小先生在講課中總會出現一些失誤或不完整的情況,教師需要過程監控,在小先生講完課后及時點評;小先生教學法要求教師進行深入細致的學法指導,及時總結交流同學們的學習經驗.所有這些,都增加了教師在施教過程中的困難.小先生教學法要求高中數學教師從行動上真正轉變教育理念.
但是,從總體上看,大多數高中數學教師仍然存在著心理障礙.
第一個心理障礙是不放心.一些教師想改革課堂教學模式,但總是擔心學生在新模式下學不會知識.尤其高三教師對新方法、新模式的可信度存在一定的懷疑,是可以理解的.近年來的課堂教學改革一直視高中畢業班為禁區.打破這一禁區是提高老師們對課堂教學改革的可信度的重要前提.如今,已經有了高三班對小先生教學法的成功嘗試.
第二個心理障礙是怕麻煩.實施小先生教學法需要指導小先生提前預習、準備講稿,安排較長周期講課計劃,的確要耗費較多的時間和精力,是件麻煩的事情.但是,不麻煩就不能革除傳統教學方法、教學模式的弊端,建立新的教學運行機制.
只要堅持不懈地反復實驗、總結,一定能夠更好地把握住小先生教學法的內在規律,使這種方法成為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學會學習的科學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