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麗
摘 要:世界發展變幻莫測,世界文化交融勢不可擋,面對這樣的世界,中國高校培養出來的人才必須具備文化思辨能力來正確面對來自世界各地不同文化差異。高校外語工作者必須不斷提高自身文化思辨素養,同時將思辨意識和方法貫穿于日常課堂教學中,達到內化于學生習慣的最終目的。
關鍵詞:文化;思辨;英語課堂
最近教學過程中的一個現象引起了我的注意和思索:在課文里講到“智能型汽車”的一個功能是能“聞”到酒精氣味,辨別濃度,進而自動實行安全保護措施,拒絕啟動發動機,學生不能很快地反應出這個功能帶來的問題:如果司機沒喝酒,送一個醉酒的人回家,或者車上帶的酒灑了,酒氣濃烈,司機要怎么處理。這個現象反映出很大一部分大學生缺乏思辨能力,不能及時發現問題。
思辨思維(Critical Thinking Skills)曾被稱之為“批判性思維能力”、“高層次思維能力”,但是最終經外語研究中心研究院討論,認為思辨能力更能準確地表達和涵蓋出這個術語的含義:它是一種綜合性格思考能力,有抽象思維能力、邏輯思維能力、有效推理能力及論據評價能力,包括分析、綜合、判斷、推理、評估、辨析等六大板塊。美國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三方面:1.界定思辨能力的分項能力;2.構建思辨能力的量具;3.高等教育中思辨能力培養的途徑及有效性。美國哲學聯合會于1987年委托著名哲學家Peter Facione,同時聘請45為來自美國和加拿大的德高望重的哲學家、科學家和教育專家歷時兩年完成了“特菲爾”項目,形成了業界著名的“雙維結構模型”。
國際上對于思辨能力的重視可見一斑,根本原因是我們所生活在的二十一世紀是一個社會各方面巨變,科技生活日新月異的時代。在這場深層次、多維度的變革中,創新能力是能夠領先對手領跑世界的根本法寶,《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總則規定:高等教育的任務是培養思想活躍,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級專門人才。而思辨能力作為創新能力的基點和源泉,必然會成為各國人才培養的重中之重。
隨著世界各國地區交往程度日益加深,當地文化與來自世界各地的異國文化的碰撞和交融也是大勢所趨。以河北唐山為例,這座以煤炭起家的資源型城市現在要促進經濟轉型升級,強力推動新興產業和服務業加速崛起,大力發展國際旅游、國際服務業。由此,唐山市在2016年將迎來眾多國際大型活動,如第九屆唐山國際珠寶展會,世界園藝博覽會,中國金雞百花電影藝術節,中國-中東歐國家地方領導人會議,和中國-拉美企業家高峰會等。這些活動外事服務大部分由當地高校教師和外語專業的學生承擔,他們處在文化交流的前沿,這就要求教師和學生都要具備正確看待異國文化的思辨意識和能力。
要培養學生的文化思辨能力,前提是教師具備相關方面的素養,這個廣大英語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英語教師要具備終身學習的觀念,通過參閱相關書籍,充分利用豐富的網絡資源,參加相關的專業學術會議,短期進修和做訪問學者等方法來吸收相關方面信息和咨詢,了解學術前沿動態,不斷提升自身素養,然后再講自己的所學所感,親身經歷融入到日常課堂教學當中,將文化思辨的觀念和思維方式內化到學生的意識中,幫助學生形成習慣和慣性思維,最終達到學生面對文化差異的條件反射是思考,辨析,尊重,有選擇吸收。這個過程不僅需要學習外來文化,還需要對本組文化有全面了解。思辨前提是有所比較,學生在了解本族文化的前提下,思考辨別外來文化,面對差異做到尊重包容不盲從。
日常教學還應以教材為主體和依托,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所有的課本文章都是編者精選出來,承載著滿滿的文化元素。例如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的《全新版大學英語綜合教程》第四冊第三單元A篇課文Get The Job You Wang中第24段中講到一個服務周到的紐約出租車司機,在車里準備好了水果和報紙,對乘客說“Be my guest.”關于這個短語,教師就可以深入進去到中西方文化的待客之道的差別,我們中國傳統文化會對客人禮讓有佳;而美國文化中待客之道的宗旨是自由,給客人足夠空間,如關于喝什么,主人會給客人幾個選擇,客人如果不需要主人不會反復禮讓。我曾經在美國一個homestay family住過一年,當時一路奔波到達住家之后主人出來迎接,指給我房間,冰箱里的食物,日常用品以及他們的主臥室,方便我有事能找到他們。之后就沒有再過多地聊天和陪同,而是回到自己的臥室,也給我留出了充足的空間。有的中國人到美國遇到類似的待遇會認為他們太沒禮貌,不周到,這個時候可以給學生討論的時間,怎么正確看待這種差異。文化差異沒有好壞之分,只是思考方式不同而已,由此可以拓展學生思路,增強文化包容和文化思辨的意識。
在各國文化互相交織、碰撞、交融的時代,所有人都不可避免地收到影響,高等教育機構和從高校走出去的人才,將作為文化融合的先鋒軍。高校教育工作者要不斷提升自身文化思辨素養,并將其傳授給學生,使將來服務于社會和國家的人才具有全面客觀且敏銳的文化思辨能力。教師還應從日常教學的細微之處意識到跨文化差異,摘選出來加以深化,使文化思辨意識和能力內化于學生的深層意識中,形成慣性思維,何時何地面臨文化差異都能以縝密的頭腦客觀正確地應對,正真做到不盲目要思辨。這樣才有利于中國真正的融入世界。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1]高永晨.中國大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測評體系的理論框架構建[J].外語界,2014(4).
[2]文秋芳,趙彩然,劉艷萍,王海妹,王建卿.我國外語類大學生思辨能力客觀性量具構建的先導研究[J].外語教學,2010(1).
[3]趙麗.英語教學中跨文化意識的培養和滲透[J].黑龍叫高教研究,2007,(6).
[4]張龍興.我國沿海城市文化軟實力建設的世界圖景[J].鹽城師范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4).
(作者單位:唐山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