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圓
摘 要: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是指一切從學生的利益出發,大學生是高校的主體,有責任和義務參與高校教學質量管理維護其自身利益,讓學生參與高校的教育教學管理工作,符合21世紀高等教育發展的科學理念。本文針對當前高校學生參與教學管理存在的問題從借鑒發達國家的經驗入手,探析高校學生參與教學管理的可選路徑。
關鍵詞:教學管理;人本理念;學生參與;路徑
我國高校的三大職能是服務、教育和管理,其服務對象是大學的在籍學生。大學生應享有參與高校教育教學管理中的權利,學生參與高校教育教學管理工作是強化高校民主管理的有效途徑,關注學生的主體地位,本著“以人為本”的理念,有必要對大學生參與教學管理的路徑選擇做深入探究。
一、發達國家學生參與教學管理的可借鑒經驗
發達國家學生參與教學管理歷史悠久,受本國優秀的教學管理熏陶,學生思想進步,對參與方式有自己獨特的見解,所以教學管理體系改革走在前端。以下總結發達國家高校參與教學質量管理的可借鑒之處:
法國開創了學生參與高校管理的先河,確立了學生自主自治的基本思想,極大地提高了積極性。參與的學生內涵層次也比較高,學生能夠真實準確地表述自己的見解。
英國則高校追求平等,團體意識較高。其中最出名的是劍橋大學的校印,已成為公正公平的標志,不論在合同書還是協議書上,都不是代表個人,而是代表教師、校長和學員三方。英國的學生聯合會也是最具權威性的、廣泛性的學生組織,他們引導并代表學生參與高校管理,積極提供各種平臺、開拓渠道,廣泛征集高校管理方面的意見和建議,為學生和管理者搭建溝通的橋梁,合法權益也受這個組織的維護。
德國廣泛注重民主和自由,學術自由是德國的高校始終不渝奉行的原則。教學管理理念的核心,也是保障學術自由,學生參與高校管理平臺比較切合學生,比如學生議會,它也是學生表達政治觀點的主要方式。
美國高校管理者對學生參與高校管理也給予了高度重視,鼓勵學生踴躍參與高校教學管理,優化學生選課方式,不僅有必修選修課,還提供鑒賞課,巧妙地彌補了學生自由選課的不足,將知識體系結構細化和平衡化。
二、高校學生參與教學管理的可選路徑思考
借鑒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針對當前大學生參與教學管理動力不足、內容少、程度低,缺乏有效的機制保障等問題,為實現高校和諧管理,適應學生角色變遷的現實需要,維護學生合法權益,高校學生參與教學管理的可選路徑作以下思考:
(一)優化學生參與教學管理的路徑。廣泛聽取學生心聲,整合采納學生的意見,解決各種不和諧因素,廣泛宣傳,讓學生的熱情高漲起來。通過學校網站主頁、校園電臺、官方微博、微信公眾號、學校公告宣傳欄等有效方式促進學生對參與教學管理的了解,各種路徑的參與流程都要為學生們所熟知,才能有效的提高學生的參與能力。以學生為本,全面提高質量管理意識,倡導學生自發參與改革,讓學生自主參與意識、使命感、責任感充分體現出來。學生則應該增強主人翁意識和責任感,按照實際情況自主選擇。
(二)完善傳播途徑,保障信息傳遞及時準確。1.打造學生參與教學管理的信息數據庫平臺。實時準確的信息決定學生參與教學質量管理路徑的能動性。因此,高校應該打造一個切合實際的學生參與教學質量管理的數據庫平臺,通過投放學生密切關注的信息,實現學生與教學管理者的信息共享。同時及時更新平臺信息,讓學生與教育管理者共同參與教學質量管理,使學生更加方便準確地掌握教學管理運行的方向和進程。
2.建立信息公開制度。建立信息公開制度,在很大程度上肅清學生參與教學質量路徑的障礙。當前,學生能夠掌握的教學質量管理信息往往參差不齊,這導致了學生參與教學質量路徑出現堵塞。學校應該將教學質量管理的相關信息實現公開化,并完善信息交流平臺。通過借鑒西方高校管理制度制定過程完全透明的流程,提高教學信息流通性和學生管理決策的民主性。
(三)均衡參與教學管理環節,適當拓寬參與范圍。高校教學質量管理,通常由“教學計劃制定—實施—評估總結—總結反饋”四部分組成,學生應該均衡參與這四個環節,然而學生參與四個階段的比例并不均衡。對此高校應著重增加學生組織參與決策、計劃環節的比重,增設更多學生代表席位如學生會等各種正式社團組織,也可以仿照外國的“學生評議參與部門”和“信息咨詢服務部門”,拓寬學生信息獲取渠道,鼓勵學生積極獻計、獻策。并且對于教學評價結果的反饋要及時公開,讓學生感受到自身的價值感和存在感。
(四)完善學生參與制度,疏通學生參與路徑。杜絕學生參與教學質量管理路徑只做表面工作的現象,及時有效地建立和健全關于保障學生參與高校管理路徑方面的制度,并完善高校章程相關內容的制定以及學生代表組織運行制度。為明確學生參與教學質量管理整個行為過程中的目標,以學生為主體制定學生參與教學質量管理路徑的考核制度,檢驗現行參與路徑的成效是否能達到預期期望,提高路徑效用,將學生參與真正落到實處。
(五)開辟柔性渠道,營造民主協作文化氛圍。1.學生、老師、教學行政管理者三者并重。學生、老師、教學行政管理者之間的協作,應以平等地位為前提,加強交流與尊重,共同參與。具體來說就是要提供更多類似聽證會、教學座談會以及學生教學聯席會等多樣的學生、老師、管理者三者相互交流的會議方式,促成教學信息的公開化,提高決策的民主性。
2.開展多元文化教育,營造民主氛圍。通過多元文化教育,在不同文化的相互碰撞、交流和融合,讓學生了解大學不僅傳授專業知識,同時也是文化傳承與傳播的搖籃。在校園文化柔性渠道的影響下,學生的民主參與意識會進一步增強,這對學生參與教學質量管理路徑的有效實施具有很大的幫助。
參考文獻:
[1]陳文藝.大學生參與教學管理的實證評價與模式選擇[J].高等農業教育,2013,01.
[2]李保玉.大學生參與教學管理問題研究[D].云南大學,2012.
(作者單位:桂林電子科技大學信息與通信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