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日麗

摘 要:學生能夠抱有一定的職業認同感,可以幫助他們更好的適應社會角色的變化,對邁入社會后的工作發展起到重要影響。從一定角度來說,學生對于職業的認同感能夠帶動其求知欲望,能夠幫助學生更好的投入到社會職業之中,適應職業環境。對此,本文將主要分析廣東省高職學生職業認同與從業意愿的現狀,結合實際情況探究其影響因素,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關鍵詞:高職學生;職業認同;從業意愿;影響因素
一、引言
近年來,隨著高職院校教學發展不斷改革,越來越開始關注到對高職學生的職業崗位能力的培養。從一定角度上來說,高職院校不同于本科院校,其主要是培養社會應用型人才,為社會輸送各種技術專業型的人才,更需要提高學生的職業素質,以幫助學生能夠迅速適應社會環境,取得較好的職業發展。而高職學生在校學習期間,其表現出來的職業認同和從業意愿均有所不同,大多數學生對其抱有較為淡漠的態度。下文將針對這一問題,分析當前廣東省高職院校學生的職業認同和從業意愿現狀,并探究其具體的影響因素。
二、學生的職業認同和從業意愿現狀
本研究主要以廣東省高職院校的學生為研究對象,采用問卷調查的形式,了解廣東省高職學生職業認同和從業意愿的基本情況。其具體調查情況如下表所示:
1.職業認同態度淡漠
根據調查結果表明,廣東省高職學生大部分都是來自于城鎮,相對來說家庭的經濟情況都比較好。從小就受到家人的細心呵護成長,沒有經歷挫折教育。對于專業的選擇,主觀思考較少,過于被動。與社會的接觸較少,大部分學生以自我為中心,其普遍職業認同淡漠。
大部分高職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并沒有產生職業意識,并且受到高職院校的教學安排、教學模式的限制,使其對職業認同模糊,沒有較為清晰的職業期望。
2.職業情感較強
職業認同首先是需要基于一定的職業學習和活動,才能在接觸之后出現對其的主觀思考。而職業情感與之不同,主要是針對的高職生對實現自我價值的追求。相比于已經踏入社會的在職人員來說,高職院校的學生普遍較為單純,還沒有受到社會環境的污染,大都保持著一種積極進取的心態面對學習和生活,從一定角度上來說職業情感和意志比較強烈,在認定了未來要走的路后會格外專注和努力。
三、高職學生職業認同與從業意愿現狀及影響因素
1.社會認可度不高,就業質差量少
隨著大眾化教育地不斷深入,如今我國的人才市場已經處于一種十分飽和的狀態。許多高職學生走出校門后不知何去何從,求職路途艱辛。大多數企業和公司主要都是招聘一些層次較低的崗位。學生剛走出校園后眼高手低,往往在崗位上會感到疲乏,沒有任何的挑戰性,從而慢慢影響了學生的心氣,使其呈現出職業認同和從業意愿淡漠的現象。近年來學生的就業率不斷下降,社會給予學生真正有所幫助的實踐機會少之又少,加之世態炎涼,久而久之使學生失去職業認同感,出現排斥心理。
2.受生活環境影響,職業價值觀兩極化
隨著社會發展越來越好,高職學生的生活環境普遍比較優渥,有一部分學生從小沒有經受過挫折教育,在其職業規劃中大多都沒有較強烈自我意識,只安于享樂,認為畢業后能夠找到一份比較安逸、穩定的工作就十分好滿足,使其對于職業認同感并不積極。而還有一部分學生心高氣傲,只想通過短暫的努力或是通過其他手段來尋求捷徑,只愿意去從事一些高報酬的職業,這種表現過于功利化,使得學生往往不能夠認識到自身的不足。這些情況的出現與學生的生活環境息息相關,身邊人的所作所為都會影響到學生的職業認同和從業意愿。
3.教學方法失當,職業認知丟失
除了高職學生自身認知以及社會環境等因素外,影響學生的職業認同和從業意愿包括院校的教學方法存在缺陷,大多數高職院校仍沒有意識到培養學生職業素質的重要性,只是一味的傳授課本知識,沒能夠對學生的職業規劃進行合理的引導,照本宣科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失去學習興趣,更是對自己專業技術學習一知半解,其理論教育過多,限制了學生的職業發展,沒有做到將高職教學與職業發展的有效接軌。由此,院校在教學上的有失偏頗致使學生無法產生職業認知。
四、結論
綜上所述,當前廣東省高職院校的學生其職業認同與從業意愿普遍呈現于較為淡漠的狀態,學生沒有明確的職業認知。根據實際情況的調查分析表明社會職場環境狀態、學生自身的生活環境、高職院校的教學環境都在不同程度上制約了學生的職業發展。
參考文獻:
[1]李芳菲.高職院校旅游管理專業學生就業期望研究[D].河北科技師范學院,2013:23-25.
[2]丁剛.企業人力資源管理者職業認同的影響因素及作用機制研究[D].南開大學,2014:121-123.
(作者單位:珠海城市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