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翠平 沈贇 樊艷茹



摘 要:開放教育混合教學模式為學生提供了多樣化的學習平臺,同時也對教育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四川電大校本部遠程開放教育課程導學實證研究課題小組通過對四川電大校本部新生進行抽樣調查,了解學生的學習心理、學習方式以及學習資源等需求,從而構建滿足學生多樣化需求的導學方式,提升學習支持服務能力。
關鍵詞:開放教育;學習需求;導學方式
中圖分類號:G287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2095-9214(2016)05-0053-02
一、引言
遠程開放教育是以現代教育理念為導向,以網絡平臺為基礎,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中心,采用多媒體手段進行全方位的教學支持服務的新型教育模式,工學矛盾突出,隨著網絡的發達影響了人們的學習習慣,虛擬世界的溝通能力遠大于現實世界的交際能力。
鑒于此,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以課堂教學為主要形式的“教學”模式就必須進行改革,要變“教”為“導”,將傳統的“教師”轉變為“導師”,將傳統的“教學”轉變為“導學”。
二、研究設計
考慮新生剛進校門,不了解學習方法,更需要老師指引學習方向,指導學習方法,四川電大校本部遠程開放教育導學實證研究課題組設計了《四川廣播電視大學校本部新生問卷調查》,選擇校本部2012秋季開放教育本科13個專業、專科14個專業的新生為樣本,其中本科學生97人,專科學生有222人,比率為43:57,利用開學初對新生入學教育的機會開展問卷調查。
本次問卷的題項主要涉及學習心理需求、學習方法需求、學習資源需求三大部分的內容。現場共發放問卷330份,收回319份,有效問卷315份,問卷有效率為98%,采用SPSS軟件進行匯總統計和結果分析。
三、電大開放教育學生學習需求分析
(一)學習心理需求分析。表1數據顯示:有37.8%的學生到電大學習是為了獲取文憑,為了提高技能和增長見識則分別占了27.9%和22.2%,僅9.5%的同學是為了晉級加薪。
有觀點認為,電大學生致力于追求文憑的動機不純。筆者認為,其實這種心理需求呈現出一定的時代特征,具有一定的社會性。面對激烈的職場競爭,加之不少單位依然把求職者的文憑作為招聘或晉升的重要依據,而電大學生大多是在職成人,將文憑視為職場的敲門磚,希望不斷提高專業技能及增長見識,增強自己的職業競爭能力,這種學習心理需求雖然具有一定的功利性,但也具有復雜的社會因素。[3]
表2數據顯示:有67.3%的學生希望將面授課安排在平時晚上,周末白天和晚上相對要少些。在職學生雖然工學矛盾突出,學習充電之余卻也希望能陪伴家人或者參加社會活動,讓自己可以休息和調劑一下。為此,學校要盡量考慮學生對上課時段的心理需求,并以此為參考進行教學安排。
表3數據顯示:有47.1%的學生認為自己學習上的主要困難是“沒有時間”,另外有27%的學生選擇了“基礎差,信心不足”,有22%的學生選擇了“不了解學習方法”。由此看來,老師更需要幫助學生明確學習目標,制定學習計劃和總體規劃,平衡工作和學習之間的關系,掌握較好的學習方法。
(二)學習方式需求分析。表4數據顯示:電大學生最喜歡老師使用課堂面授教學,占比47.3%,喜歡遠程網絡導學的居其次,占22.5%,喜歡在老師實驗實習教學以及在其引導下進行自學所占比例相對較小。說明受傳統教學的影響,電大學生對面授課堂有一定依賴性,畢竟通過師生之間面對面的交流,對一些艱澀難懂的知識理解得更透徹,遇疑難問題也能及時得到老師的指點和幫助。增強面授課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將網絡導學作為重要的補充形式,建構完善的學習體系,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表5數據顯示:學生對導學內容的需求方面,考試重難點講解,各章節知識點總結,了解專業就業前景三個方面依次是26.4%、24.9%和20.6%,而希望知識串講和試題詳解的明顯居后,依次是14.9%和13%。說明學生的需求是多方面的,既希望學到專業知識和技能,也希望順利通過考試。教師可將傳授專業知識和開展職業技能培訓有機結合起來,增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三)學習資源需求分析。表6數據顯示,電大學生最需要面授導學資源是教材和參考文獻,比例為23.4%,反映對教材有很大依賴性。面授導學資源不僅應教材等,還要有課外教輔材料、電子教案與IP課件等,幫助學生構建系統化的知識體系。
表7數據顯示,占32.9%的學生希望網上學習資源的重點是提高學習資料的質量和實用性,進一步說明了學生對資源的實用價值有很大期望。所以,教師在整合學習資源的時候不僅要考慮學生能夠順利通過考試,還可以結合專業特點,引進職業資格考證所需的一些學習資源,開展以職業活動為導向,幫助學生順利完成資格考試。
四、構建滿足學生學習需求的導學方式
一般來說,基于遠程開放教育環境的教學過程實質就是課程導學。遠程開放教育的課程導學是教師在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的基礎上發揮主導作用,采用多種方式,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和創造性,推動學生自主學習,以完成教學任務,實施教學目標的教學行為。遠程開放教育教學改革的重心是構建滿足學生需求的導學方式,探索出一條更適合電大開放教育學生學習的模式,不斷提高教學質量,走內涵式發展道路。
(一)注重人文關懷,引導學生確立學習目標。由于不同的文化、職業背景使得學生的學習需求有一定差異。在遠程教育中,教師要加強對學生的人文關懷,全面分析學習者的認知結構和學習能力等個性特性,有意識地培養學習者自主學習的能力,幫助和指導學習者制定學習計劃,選擇學習方法和手段,對自身學習進行自我監控。明確人才培養目標,確定基本的質量標準,從源頭上進一步明晰職業人教育輪廓,增強教學計劃對應用型人才的描述,增強課程教學內容的針對性,引導教學向職業教育和應用型人才培養方向發展。學校可推進“學歷證書+職業資格證書”雙證就業制度,將電大課程與職業資格考證課程相結合,引導職業資格證書成為學生“職業生涯自覺的追求”,提高人力資源開發的效率,提升學生的市場競爭能力。
(二)創設快樂學習法,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雖然目前電大學生到課率普遍不高,但傳統的面授課堂畢竟縮短了師生之間的距離,更有利于直接的交流,所以開放教育仍需堅持面授導學。但是,考慮成人學生的特殊情況,必須將網絡導學作為輔助手段,讓學生在業余時間也可通過參加上網自主學習來進一步鞏固課堂知識。正確的學習方法的指導是遠程教學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作。中國有句古訓:“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師應對學生加強“學法”的指導,變“教學”為“導學”,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
(三)引入創新導學方式,提供全新學習體驗。隨著信息技術與通訊技術的快速發展,人們之間的交流與學習變得越來越快速、高效。在這樣一個“微時代”,將“微課”教學引入開放教育,可以在技術上既能發揚電大教學的傳統優勢,在理念上又能緊跟開放大學建設的步伐。微課教學是將所有知識點進行系統分類和濃縮后,運用新媒體技術對教學內容進行再開發和組織,并以視頻為載體將知識進行情景化、可視化,使之為各種便捷顯示終端提供內容服務,全方位、立體化地呈現內容的創新教學導學方式。微課程雖然短小,但絕不是“零碎”的,更加符合學習規律,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成為新時代人們獲取知識提供全新的學習體驗。
(四)建設學習資源庫,滿足多樣化的學習需求。資源建設要充分考慮學習者學習需求的多樣性。目前,面授學習資源主要包括教材、作業以及復習指導等,而網絡學習資源主要包括教學文件、教學輔導、IP課件、網上教學活動、期末復習指導、作業等。從分類上來看,面授學習資源是基礎,網絡學習資源是補充。加強面授教學資源的建設,根據學生的實際需求和課程性質精心編寫實用性的教材,增強教學內容的針對性,在形成性考核作業和期末復習指導里突出重難點,讓學生能夠系統掌握知識點,順利通過考試[7]。網上教學資源作為面授輔導的補充形式,加強基礎知識、重難點知識、拓展性知識的綜合架構,整合智能化題庫及案例庫,形成系統化、專業化和多樣化的特點。適當壓縮形成性考核的次數和題量,收集相關復習資料,針對難度較大的課程可聘請專業教師對學生開展重點輔導。
強調學習資源的實用性和有趣性,不僅讓學生學到知識和技能,順利通過考試,讓學生能夠學得輕松,培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將面授與網上學習資源的有效配合,為學生的多樣化學習方式提供保障,實現預期的教學效果[8]。只有不斷強化教育的服務意識,完善學習支持服務體系,才能逐步實現學生的最高滿意度,在激烈的教育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參考文獻:
[1]張德利.遠程開放教育“導學”環節初探[J].中國遠程教育,2000.
[2]周素萍.遠程教育多維資源組合模式:基于遠程學習者的動機和能力[J].遠程教育研究,2012.
[3]馮麗華,段建,楊玉宇.成人學習動機調查及分析[J].中國成人教育,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