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嬌
摘 要:“黃色”作為在中國古代傳統語境中象征皇權與高貴、貞潔與正義、金錢與財富一類褒義意義的詞,于今日卻常常帶有淫穢、下流、色情等意義。這兩者截然相反的意象,在對外漢語高級班的教學中無疑是很難解釋的。細追其原因,跟社會變革、中西交流等等緊密相關,只能從歷史的發展中來考究。
關鍵詞:黃色; 內涵;傳統;轉變;歷史
中圖分類號:H195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2095-9214(2016)05-0060-02
語言作為一種文化符號系統,具有文化的承載功能。[1]由于文化具有鮮明的互動性、時空性、動態性、對象性、外顯性、載體性。因此,即使是同一語言的同一詞語在不同的時代也會呈現出不一樣的文化形態。例如,對外漢語教學高級班的教學中,我們發現“黃色”這個詞已經突破了它原本單純的物理含義,更混合了褒貶不同的語言色彩。近年來,有關“黃色”一詞的討論頻繁,這一在中國的傳統語境中原本象征高貴、尊嚴、貞潔的顏色詞,在社會流通層面竟然快速轉變,由以前的褒義色彩為主,迅速地加入了淫穢和庸俗的含義,和傳統意義上的高貴、尊崇二者矛盾并存、模糊兼容、褒貶對立。基于此種現象,甚至有學者認為從中國民族文化自尊這一角度強調,“黃色”這個詞應當不再適合作為淫穢和色情的代名詞來使用。那么,“黃色”該詞的意義轉變到底是如何發生的,在此,本文就“黃色”一詞的意義轉變情況展開論述。
一、 傳統語境中的“黃色”內涵
1、 皇權和高貴
黃色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居于青赤黃白黑五色之中,被認為是至高無上的中華民族的本色,而且被歷代帝王推崇,被認為是帝王之色。比如,“黃榜”是指皇帝的文告,因用黃色紙書寫而得名,“黃歷”是朝廷頒布的歷法,“黃馬褂”則是清朝皇帝賞賜給有功之臣,最高規格的禮物,古時皇帝住的宮殿,也一定是紅墻黃瓦。趙匡胤“黃袍加身”就意味著自己登基成為了天子。清代皇帝溥儀在他的自傳《我的前半生》中也講到“從小在宮中周圍所有只屬于自己的明黃色暗示了自己唯我獨尊的意識。”[2]
(1) 源于古代的地神崇拜。
與漫長的封建社會相伴的小農經濟條件下,土地是萬物能夠生長的條件,也是廣大人民賴以生存生活的基礎。廣大勞動人民生于斯,長于斯,甚至皮膚也為黃色。人們對黃色的感情愈見深厚。五行觀念產生以后,土居中央,與此同時,黃色也成為正中之色。
(2) 源于古代的太陽崇拜(天子崇日)
“漢初承舊制,崇黑,尚赤,而且漢代的佩綬制度有規定,黃赤綬只有皇上、皇后、皇太后太皇太后之類才可以佩戴,由此可得知黃色在當時的地位之尊貴。到唐高祖武德初,采用隋制,天子長服黃袍。有人提出赤黃色非常接近太陽的顏色,而天無二日,日是帝王尊位的象征,遂禁士庶不得服,而服黃有禁自此始。自唐高祖時期開始,黃被視為皇家專用色,百姓服飾忌黃色。”[3]
2、 正義和貞潔
人們常常用“黃花女”來指一個女子沒有經過污染,貞潔猶在,“黃花晚節”則用來比喻文人晚節堅貞。
3、 金錢和財富
由于黃色與黃金的顏色相似,“黃”也經常用來與黃金等貴重有價值的東西相聯系。例如,“黃道”指經商掙錢,“黃貨”一般指黃金,“黃”和“金”常一起使用指珍貴的、寶貴的事物,例如“黃金周”是近年來法定長假的別稱,意指人們難得的長假,消費的高峰時期,也指商家掙錢的寶貴機會,“黃金地段”指城市中商業繁華、交通便利能掙大錢的地方。[4]
二、 “黃色”內涵轉變情況
然而,令人奇怪的是,“黃色”這一在傳統社會中人們認知中不可動搖的尊貴之色,近年來卻不知不覺在人們認知中出現了淫穢、下流、色情之意。關于這個現象,外文中“yellow”并無完全匹配之意,無法在外文中找到答案。也有筆者將其解釋為“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認為,矛盾無處不在無時不有,世界上任何事情都是對立統一的矛盾復合體,連色彩詞的喻意也不例外。漢語中的黃色與英語中的藍色即代表王權與高貴,又象征著疾病與下流。”[1]這樣的解釋顯然是過于籠統和抽象的,在對外漢語授課中并沒有足夠的說服力。要查到這一含義的概念源頭,我們不妨回到歷史中來尋找線索。
回歸中國的古代,其實黃色在主流文化之下,已經與性有了關聯,只是沒有傳播開來而已。東漢有專講房中術的書名為《黃書》;唐代藥王孫思邈在他的《千金要方》中講到房內補益時也提出了“赤日黃月”之說。張清常在他的《漢語的顏色詞》一書中就指出:“中國古代之黃與性有關系。此說甚是,只不過中斷千余年,人們早己忘記而己”。[5]這無疑為后來的詞義轉換奠定了基礎。
1914年,當時的《東方雜志》就從批評的角度談到了“黃色紙”。文中談到“美報固有一大缺點… …即置重興味輕視事實是也。此種惡風,行之已久,今可謂達于其極。閱報者即對于實事,常疑美報為虛中構造,是非受黃色紙之反動”。[6]這里的“黃色紙”即指一類刊載并且捏造不實報道,用來迎合讀者趣味的不良報刊。自這里開始,“黃色紙”“黃色新聞”就一步一步逐漸具備了負面意義,既包括暴露、刺激、捏造和污蔑,也包含軟性、輕薄、低級趣味等等很多方面。
20世紀30年代到40年代,人們已然開始有意無意地講黃色新聞與色情相關的詞匯、事件,體現出一種向后者轉化的過度傾向。此前“黃色新聞”包含的色情內涵被漸漸地前置。例如,評論家柯靈于1939年在《樂禍篇》中談到上海色情文化流行時,就以刊登淫文穢詞、猥褻文字的小報居首,認為這些低俗的東西就是給“黃色新聞”做材料。[7]
40年代中后期,“黃色新聞”的語義變異開始加速,色情的主導含義迅速地確立并且擴散到“黃色電影”“黃色音樂”中。典型的例子如1947年,時任國民政府的內政部部長張厲生在記者招待會上發言強烈要求減少刊載黃色新聞,直接將“黃色新聞”和低級趣味相等同,指責其“不是荒唐,便是無恥,自然更沒有教育的意義”。[8]這個時期,已經有學者對所謂的“黃色新聞”“軟性新聞” “花邊新聞”自覺地進行區分,學者們認為前者摻和了低級趣味的因素,有違社會價值觀的大流,而后兩者則通過幽默輕松的筆調,希望引起讀者的興趣,是一種可取的形式。[9]
1946年,有人公開地斥責香港的“黃色小報”專談風月,充滿了色情文字。[10]1948年,電影人夏衍猛烈地抨擊美國的影片為“黃色的、猥褻的,贊頌者人性里面最下流最卑鄙的墮落行為的影片”,[11]1949年的上海出現了一篇報道,文字名為《人民的呼聲:打倒黃色電影》,相當直接地使用了“黃色電影”這個詞。在此時期,黃色文學、黃色音樂的提法也相繼出現。
1947年到1949年,一些新聞界學者發現國人對“黃色新聞”原意的扭曲,特意撰文為“黃色新聞”正名,比如邵燕平的《“黃色新聞”的罪惡》等文。這從另一個角度也證明了“黃色”色情含義的泛化。這一時期,“黃色”已開始獨立表達色情含義,如“黃色氣氛”“黃色高潮”等。
至此可以判定,1940年代中后期,“黃色”的色情含義已經基本定型。
新中國成立之后,“黃色”的這一含義一直沿用,比如說《新知識辭典續編》(1950)就對“黃色報刊”這樣定義:“指專門刊載色情文章,和無聊的低級趣味的小報和期刊。結果是傳播毒素,腐爛青年的思想。”
綜上可得,“黃色”這個詞隱含義的變異,其中綜合了中西交流、我國的社會政治變革等很多種的因素。在對外漢語教學中,對于中級班的學生,我們簡單闡明黃色的不同語體色彩即可,而在高級班的教學中,則可以輸入一些關于“黃色”該詞的歷史轉變情況,這樣一方面可以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該詞,另一方面也可在教學中使學生對中國的歷史文化有更深入的理解,同時也會讓學生在探索的過程中感受到課堂的趣味性。另外,不僅僅是“黃色”,其實細細考慮,每個詞語的含義都伴隨著社會環境因素的變化處于不斷的變化之中,把每個詞語都放在大的文化背景歷史背景下,縱向橫向的比較,追溯社會歷史有利于對每個詞語的意義、每個詞語背后的故事有更深的了解。
參考文獻:
[1]張美君. 漢語“黃色”與英語“Blue”隱喻映射的文化透視對比[J]. 紅河學院學報, 2012, 10(1):84-87.
[2]溥儀.我的前半生[M].北京:群眾出版社.2013,1:98.
[3]高芳. 顏色與文化[J]. 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2, 42(4):104-106.
[4]曹鴻娟. 英漢顏色詞“yellow”和“黃色”的文化內涵對比研究[J]. 攀枝花學院學報, 2008, 25(1):89-92.
[5]孫建軍. 古代尚色文化與漢語色彩詞[J]. 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 2006, 25(3):128-133.
[6]《世界新聞紙內容之比較》[N].東方雜志,1914,10:11.
[7]柯靈.《柯靈雜文集》[M].北京:三聯書店.1984.228-229.
[8]唐汕.《新聞副刊的社會意義》[N].申報,1947.6.27.
[9]黃興濤, 陳鵬. 近代中國“黃色”詞義變異考析[J]. 歷史研究, 2010(6):83-98.
[10]林友蘭.《香港文化壁壘》[N].申報,1946.5.12.
[11]夏衍.《推薦〈丹娘〉》[N].《華商報》(香港) 1948.4.24.后載入《夏衍全集》 (電影評論·上):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