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增杰
【摘要】會計學具有較強的專業性和應用性,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必須要注重實踐性教學,且會計工作與外界的聯系較大,通過實踐性教學,能夠強化學生的專業應用能力,保證學生在實際的工作崗位過程中,能夠充分運用所學到的理論知識,幫助學生適應工作崗位的需求。因此,本文通過明確教學思想與目標,聯系實際,提出了構建會計學專業實踐性教學模式的途徑,旨在為探索會計學專業實踐性教學提出自己的思考。
【關鍵詞】會計學 實踐性教學 教學思想 途徑
前言:
培養人才是高校辦學的最終目的,但是隨著社會人才競爭壓力的不斷加大,社會對于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不僅要具備專業的知識技能,同時還要擁有較強的綜合運用能力,對于高校教學來說,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不能滿足于當下社會形勢的需求,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必須要采用實踐性教學模式,要注重將理論知識與實踐內容緊密的聯系在一起,從而提高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
一、明確教學思想與目標
在實際的工作過程中,會計崗位要求了學生必須具備一定的綜合運用能力,必須要根據外部形勢的變化合理調整工作方案,對于用人單位來說,當下的經濟環境過于復雜使得企業的經營活動和發展決策必須要以財務管理為基礎,這就需要學生具備一定的實踐操作能力,能夠根據用人單位的實際情況,利用會計核算方法為企業提供決策信息[1]。但是實踐能力卻并非一朝一夕養成的,需要大量反復的練習。高校必須要根據需求的變化,改變教學思維,樹立正確的教學思想,要注重將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滲透實踐教學思想,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意識,這不僅是教學改革的重點內容,同時也是提高會計學專業應用能力的必然選擇。
二、構建會計學專業實踐性教學模式的途徑
(一)重構課程體系,增加實踐教學
為了能夠進一步加強會計學專業的實踐性教學,必須要重構課程體系,增加實踐教學內容,傳統的教學模式中課堂理論教學占了較大的比例,單純的理論教學不僅內容枯燥,學生學習的興趣也不大,單一的教學模式也使得學生的聽課效果不佳,影響了學習效果[2]。因此,要增大實踐教學在教學內容中所占的比例,一般實踐環節應達到40%以上,要根據科學的配置比例,更新會計學專業的教學內容,建立以職業應用為核心的教學體系,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可以引進會計學應用實踐課程,落實教、做、學的教學原則,從而加強會計學專業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
(二)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態度和綜合運用能力
會計學專業的課程專業性較強,涉及的內容較多,且在實際的崗位中,會計崗位往往是企業的核心崗位,負責企業的核心業務,一旦在會計核算過程中出現差錯,則會給企業帶來無法估計的損失。但是多數會計學專業的學生對于崗位的重要性不夠明確,在學習上不夠認真,且態度存在消極情緒。對此,專業教師必須要以實踐教學為手段,采用情景式教學、開放式教學的模式,讓學生認識到專業的重要性,在實踐中鼓勵學生動手操作,運用會計核算方法謀劃企業的發展方向,也可以通過開展學術研討大會和創業項目等,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并注重培養學生認真積極的態度,并為學生講解行業就業前景,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達到培養學生綜合運用能力的目的[3]。
(三)強化實踐教學,建立模塊式結構教學
實踐性教學對于教師的要求較高,既要充分發揮學生自主學習和實踐的能力,同時還要對學生的實踐結果進行分析和總結,要幫助學生構建完整的學習結構,才能達到理論知識與實踐能力相結合的效果。因此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采用模塊式結構教學,配合理論知識的教學進度,采用實驗模擬和社會實踐的方式,對學生的綜合能力進行考量。在形式上,要注重擴展實驗教學系統,建立多元化的實驗課程,幫助學生整合專業知識內容,從而提升學生的綜合運用能力。
(四)加強校內外實訓教學基地的建設
會計學專業的實踐性教學是提高會計學專業應用能力的有效措施。對此,高校必須要予以重視,并在強化會計學實踐性教學方面增加投入成本,可以通過加強校內外實訓教學基地為手段,來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目前較為成熟的方式是通過校企合作的方式,學校選擇發展較為良好的企業進行教學合作,在實際的崗位工作中,讓學生的能力得到充分的發揮,同時也能夠幫助教師積累實戰經驗,從而強化教學效果。
結語:
綜上所述,會計學專業具有較強的應用性,通過提高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能夠幫助學生盡快適應崗位需求,幫助學生將理論知識運用到實際的工作過程中。因此,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滲透實踐教學理念,要注重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采用模塊式教學,積極培樣學生的實踐意識,同時強調學生的綜合運用能力,以此來強化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原和平.高職會計實踐教學問題研究[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3.
[2]唐麗春.互聯網時代借力慕課資源培養“通用型”專業人才——高校《會計學》課程采用慕課教學模式的探討[J].全國商情,2016,02(15):107-108.
[3]劉啟云.關于培養“應用型財經人才”會計學專業教學模式研究[J].呼倫貝爾學院學報,2014,05(05):10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