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園
摘 要 托爾金的《指環王》與蒂姆·奧布萊恩的《士兵的重負》均是文學名作。這兩部作品已被改編為影視作品,成為了眾人關注的焦點。這些作品中飽含意象,順著這些意象能尋到一種獻祭儀式與神話原型的蹤跡,即“手指祭”。本文將對“手指祭”進行介紹,并嘗試通過神話——原型批評的方式來分析上述作品中的原型意象,揭示“手指祭”的原型是如何在上述作品中得以體現,從而更進一步展現作品的藝術魅力。
關鍵詞 神話——原型批評 獻祭儀式 原型
中圖分類號:I561.07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6.06.066
Abstract "The Lord of the Rings" by Tolkien and The Things They Carried by Tim O'Brien are well-known literary works, both of which have been adapted to films or TV series and become the focus of the public. In the works mentioned above, a ritual of sacrifice and mythological archetype can be tracked down from many images appeared in the works, which is "finger sacrifice". In this thesis, "finger sacrifice" will be introduced in details. Myth and Archetypal Criticism will be applied to analyze different archetypal images in the works mentioned above in order to show how the archetype of "finger sacrifice" is embodied in the works and the artistic charm of the works.
Key words Myth and Archetypal Criticism; rituals of sacrifice; archetype
1 神話——原型批評
神話——原型批評在國外文論界并沒有一個眾所公認的統一名稱。最初,流行的稱謂是“神話批評”,1957年,弗萊在《批評的解剖》中系統闡發了該派的批評理論,正式確立了以原型概念為核心的“原型批評”觀。此后,神話批評和原型批評成了兩個并行不悖的同義詞。葉舒憲擬綜合這兩種異名同實的概念,將其統稱為“神話——原型批評”,簡稱為“原型批評”,以避免同神話學研究的概念相混淆。神話——原型批評作為一種文學研究的途徑或文學批評的方法,起源于本世紀初的英國,在戰后興盛于北美,成為取代統治文壇多年的新批評派的一個新的派別。
原型批評的產生和發展曾至少分別受益于以下三個不同的學科:以弗雷澤為代表的文化人類學;以榮格為代表的分析心理學以及以卡西爾為代表的象征哲學。
弗萊是原型批評的創始人和杰出代表。他深受此三種學科的影響,弗雷澤與榮格對他的影響尤為重要。弗雷澤在他的傳世巨著《金枝》(1890-1915)中精辟地論述了儀式、巫術、神話等人類原始文明的源流關系?!督鹬Α房梢砸暈樯裨挕团u的奠基之作了。弗萊受到弗雷澤的啟示,著手在神話中探尋構成神話的普遍模式,從原型象征中發現人類文學作品中普遍存在的最深層的意義。
弗萊公開宣稱,他的原型理論是受榮格的集體無意識理論的啟發創建的。榮格認為集體無意識的內容就是原型,因此,可以說集體無意識就是原型的積累。他所闡發的“原型”概念成為了現代文藝學中的重要術語,他的《論分析心理學與詩的關系》等論著也被奉為神話——原型批評的早期經典文獻。
弗萊的《批評的解剖》在當今西方學術界享有聲譽,被公認為是神話——原型批評的集大成之作。他將原型的概念轉移到了文學中。弗萊認為,文學批評的系統化有賴于對文學本身的規律性因素的把握,一部文學作品,它所體現的規律性因素不是作家個人天才創造發明的,而是在文學的歷史發展中,在文化傳統中所形成的,這種規律性因素就是“原型”?!杜u的解剖》的理論建樹的功績是難以抹殺的,它所遵循的歷史與邏輯相統一的原則在文藝學界具有重要意義。但在《神話——原型批評》一書中指出了該書的局限性,弗萊所構擬出的共時性模式是否能準確、完整地概括全部文學現象,他所描述的歷時性模式究竟在何種程度上符合文學發展的實際,這些都還是值得認真考慮的問題。此外,《批評的解剖》主要是對西方文學現象的研究和概括,在他看來,東方各民族的文學大都還處在傳奇階段,因而根本沒有得到他的重視。把包括中國文學和印度文學在內的悠久而豐富的東方文學遺產排斥在外,要想建立真正的“文學人類學”理論,可以說是不可能的。
2 手指祭
弗雷澤等人類學家以及其他哲學家或心理學家在他們的專著中記錄下了種種儀式?!督鹬Α肥瞧渲凶钣写硇缘淖髌分?,而在瓦爾特·伯克特所著Creation of the Sacred一書中也記載著多種儀式的清晰脈絡,我將以該書中遵守“以部分換回整體”的獻祭原則的儀式為例,講述手指祭這種儀式原型:
在古羅馬時代著名斯多亞學派哲學家塞尼加的《天問》中就寫到,在克利歐奈,人們會通過祭祀各自祭品的方式來轉移冰雹的災禍。有人供奉一只羔羊,有人則獻出一只雞?!叭绻粋€人既沒有羔羊也沒有雞可供奉,那么他就用任何他可祭祀的東西來進行獻祭:他可能會將自己作為祭品——但是你不要認為云朵會如此貪婪殘酷,它們要求的并不多。他只需用一支有著鋒利筆尖的筆刺破手指即可,這樣他就用自己的鮮血完成了會帶給他幸運的獻祭,之后,冰雹不僅會遠離其他供奉更豐富的祭品的人們的土地,也會離開他的土地?!被贾丶驳难菡f家阿里斯提德斯在給康復之神忒勒斯福洛斯獻出一枚正戴在手指上的戒指后,身體便得以康復。上帝同意用戒指替換的身體部位其實應該正是手指本身。阿里斯提德斯讓自己的供品成為了他身體一部分的替代品,將自己的性命從死亡的威脅中救贖了回來;古希臘的統帥阿伽門農之子俄瑞斯忒斯因為父報仇而殺害了自己的母親,雖然報了仇但他又使自己陷入了弒母的重罪中,被復仇女神反復糾纏的俄瑞斯忒斯不得安寧以至于發了瘋,直到有一天咬斷了自己的一根手指他才又恢復了意識。從身體上割下手指的行為可以安撫緊追不舍的惡魔;損失了部分正是為了拯救一條性命。俄瑞斯忒斯的發瘋與癲狂被這種特別的祭祀儀式所治愈了。我們看到俄瑞斯忒斯的經歷與阿里斯提德斯的經歷極為相似,在此處手指祭的主題則清晰可見。
在民間故事和童話故事中也有手指祭主題。在不同的故事中,這個主題則有著不同的變化形式:獨眼巨人波呂斐摩斯會將一枚指環扔掉,也就是我們文本中的金戒指,而英雄則渴望得到它,但是一旦他將那枚戒指戴上手指,那戒指便無法再輕易脫下。這樣一來,英雄就只能咬斷或用刀割下自己的手指,將其扔向巨人,最終才能成功逃脫,“損失了一小部分但卻挽救了整條性命”;據弗雷澤所觀察:“在湯加群島之上的湯加王國中,為了使病重的年長親戚恢復健康,晚輩切斷一根手指或割下手指的一部分作為獻祭神靈的祭品是非常常見的行為;霍屯督族女人與布西曼族女人會將第二個孩子手指的一個關節切斷,這樣的指關節獻祭是為了保住第二個孩子的性命”;在一些著名的舊石器時代的洞穴中,仍保留著一些殘缺不全的手印,這證明手指祭是一種舊石器時代的儀式,直至20世紀,它依舊存在,跨時20000多年;在位于伊拉克的新石器時代后期遺址,即阿爾帕契亞遺址的一處圣所發現了五只石制手指以及一根人類手指骨。這個發現似乎證實了在公元前四千年就已存在的自殘的風俗。若遇到不幸、病痛甚或預見到災難,人們都會割去自己的一根手指或是手指的一部分來使自己獲得幸免,這種做法看起來在全世界都通用。
3 手指祭在文學作品中的體現
手指祭的獻祭儀式,遵守了“Pars pro toto principle”,即“以部分換回整體”的獻祭原則。而這種原型在文學作品中也有所體現。
托爾金的《指環王》就體現著手指祭的原型,“指環”即魔戒本身,則是工業文明的隱喻。用魔戒這個人工鍛造的意象,象征人的物欲癡迷。只有最終遠離魔戒的巨大功利性誘惑,人類的和諧社會才有可能得到恢復。只有徹底拒絕魔戒的巨大誘惑,人類的和諧生存才得以恢復。此處的魔戒正如同獨眼巨人波呂斐摩斯誘惑英雄的金戒指。英雄渴望得到它,但是一旦他將那枚戒指戴上手指便不能輕易摘下,只能咬斷手指以保性命。而在《指環王》中,只有毀掉魔戒才能重獲寧靜的生活。指環替代了手指,此處的魔戒故事正是手指祭原型的變形版本。文學發展演變的規律線索在于原型的“置換變形”;在蒂姆·奧布賴恩的短篇小說《士兵的重負》中,一位士兵攜帶著拇指的情節令人印象深刻,戰友桑德斯從小越共戰士的手上割下拇指,并讓性格溫順的波克隨身攜帶象征道德的手指,以保他不受到越共的殺害。手指祭原型在此處顯現:用男孩的手指保全波克的性命。
4 結語
“手指祭”是一種作為獻祭儀式的神話原型,以上文學作品當中都飽含與這種神話原型相關的種種意象,沿著這些意象的脈絡能清晰地尋到這種獻祭儀式在文本中的生動印記。正是一個個神話原型賦予了這些作品無限魅力,令人著迷。本文通過神話——原型批評的方式分析了這兩部作品中的部分原型意象,揭示了這種原型是如何在上述文學及影、視、劇作品中得以充分體現,從而更進一步展現神話原型與文學作品的藝術魅力。
參考文獻
[1] 葉舒憲.神話——原型批評.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總社有限公司,2011.
[2] 趙一凡等.西方文論關鍵詞.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1.
[3] Burkert, Walter. Creation of the Sacred, 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4] Frazer, J. G. PausaniasDescription of Greece I-VI, London, 1898.
[5] Levy, R. The Gate of Horn. London, 1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