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傳蕓
摘 要 《紅樓夢》中寶黛愛情悲劇,是文學史上一個永恒話題。針對寶黛的愛情悲劇,紅樓夢的研究者和愛好者從不同角度詮釋了悲劇產生的原因。歸納起來,大多從社會、生理、心理角度尋找寶黛愛情悲劇的緣由。本文從經濟學的角度探析寶黛的愛情結局,運用經濟學原理分析寶黛的愛情市場及其走勢,得出寶黛愛情最終命運只能是彼此心心相印,結為婚姻卻是鏡中月水中花。
關鍵詞 寶黛愛情 資源 成本 效用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6.06.074
Abstract It is always a hot topic of the tragic love between Jia Baoyu and Lin Daiyu in the circle of literature. The researchers and the fans have discussed the reason of the unfortunate consequence of the hero and heroine in the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from different angles, which can be classified as the sociological, physiological and psychological aspects. This thesis finds another way, which explores the causes of fruitless love in regard to economics. And it comes to the conclusion that the ending of the inter-assured of the mind would only lead to the impractical marriage in terms of the allocation of resource, cost and game.
Key words the love affairs of Jia Baoyu and Lin Daiyu;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cost; utility
《紅樓夢》中的賈寶玉與林黛玉從小在一起長大,彼此相互吸引,相互欣賞,互為對方的唯一知己,可謂大觀園中的“最佳情侶”,但兩人的愛情卻以一死一傷而結束。這一愛情悲劇是必然的,還是偶然的,本文試圖從經濟學的角度加以分析。
經濟學以人類的自私本性為假設,是研究在資源相對稀缺的條件下人們如何做出理性選擇以實現個人利益最大化的學科。從經濟學角度看,愛情作為一種社會現象,也是一種稀缺資源,它的運作如同其它物質資源一樣也遵循著經濟運行的基本規律。
1 寶玉的愛情市場
寶玉的愛情市場,從《紅樓夢》中可看出,不是只有賈寶玉林黛玉兩個人的,除了這兩個主要的主體外,還有薛寶釵、史湘云、妙玉等。可見,寶玉愛情市場主體是多元化的。在愛情市場上,愛情的產品是“愛”與“情”,供應方生產“愛”與“情”,需求方消費“愛”與“情”。愛情市場,男女雙方既是愛情的供應者也是愛情的需求者,當供求雙方達到一種相對均衡狀態時市場就達到了均衡狀態。寶玉的愛情市場上,是眾多的女性主體向唯一的男性主體供應愛情同時渴望能消費到這唯一男子供應的愛情。寶玉供應的 “愛”與“情”對愛情市場上的女子來說是稀缺的。稀缺資源,人人都想擁有的,更何況愛情這種特殊的稀缺資源。因此,寶玉的愛情不是賈寶玉和林黛玉兩個人的愛情,而是眾多女子角逐賈寶玉供應的愛情。
所以寶黛愛情,從頭至尾都是三人行或多人行,只是在黛玉退出愛情市場時,表象上呈現了賈寶玉與薛寶釵兩個人的“愛情”。
自薛寶釵、史湘云等女性先后進入賈府即進入寶玉愛情市場之后,寶黛愛情面臨著暗流涌動的競爭局面。“木石前盟”與“金玉良緣”,誰主誰次,一時難分上下,直到寶玉的“訴肺腑”才奠定了黛玉在寶玉愛情市場上的地位——唯一知己。
《紅樓夢》這部小說,從頭至尾無論明線暗線都在描述寶黛惺惺相惜的愛情,他們是彼此愛情的供應者和需求者,是愛情的產權人,卻不能主宰屬于自己的愛情命運。因為寶玉的愛情市場上,除了愛情的供應者和需求者,還有其他參與主體——家長,這一主體的行為與態度直接或間接影響著賈府愛情資源的配置。
誠然,寶玉是一心一意愛著黛玉的,在他的愛情世界里他認為他的愛情只有黛玉才能與他匹配,但他卻不能如愿得到黛玉,與之結為連理。
總而言之,寶玉的愛情市場是復雜的,不是單純的供方與需方的關系,還牽涉到第三方家長,甚至第四方比如北靜王。
2 寶黛的愛情走勢
2.1 從效用最大化角度分析
寶黛愛情走勢受其市場主體影響,主體的多樣性,決定了他們愛情走勢呈現雙向性。
在愛情市場上,賈寶玉占有絕對優勢,掌握著對市場上其他女性愛情的選擇權。寶玉所要的愛情是與他志同道合的愛情,這個愛情在眾多的女子中只有黛玉可以提供給他。他所認識的大家閨秀都以讀四書五經科舉為正經,唯有黛玉不曾說過類似的話,不但沒有說過這樣的“混賬話”,還和寶玉一起身躲在大觀園看當時的禁書《西廂記》。如此叛逆的黛玉,正是賈寶心中所渴求的愛情伴侶,這樣的伴侶在寶玉看來才會給他帶來最大幸福。寶玉對愛情的選擇是對個人愛情效用最大化的選擇,從他的角度來講是理性的、經濟的行為。同樣黛玉也渴望擁有一個與她思想境界相同的愛情,而這個愛情在她認識的男子中唯有寶玉可供應。寶黛二人從小一起長大,兩小無猜,彼此性情相投,知已知彼,可以說雙方的信息是完全的、對稱的。寶玉如果放棄了黛玉,放眼愛情市場,再也難找到黛玉這樣的知已,機會成本趨于無限大,但放棄了其他女子,他可以再尋找類似的女子替代,可黛玉在當時的愛情市場上是絕對稀有的,一旦失去,再尋找與之類似的愛情,成本太大,另外能否達到知已知彼、心心相印就更難說。這樣的情況也同樣適合黛玉。所以不論寶玉還是黛玉,為實現自身的愛情效用最大化,選定彼此作為自己的愛情伴侶是最理性也是最明智的選擇。因此,小說中二人的感情隨著彼此認知的加深,由兩小無猜發展成為男女的戀愛之情并且最終趨于成熟與穩定,從經濟學效用最大化角度看這是必然的。
2.2 從成本與收益角度分析
寶黛的愛情雖最終走向成熟與穩定,但他們的愛情能否開花結果,還取決于愛情市場參與主體家長的態度。作為賈府家長會有什么的態度,取決于寶玉婚姻的成本與收益。在家長看來,寶玉的婚姻成本包括尋找成本、聘禮、結婚的各項支出,這些對于賈府而言是可以承受的,更何況在他們眼里寶玉的婚姻預期收益要遠遠大于付出的成本。寶玉的婚姻可以挽救岌岌可危的賈氏家族,可以興旺賈氏人丁,還可以娶回一個會打理家務的女子。但前提條件是與寶玉結婚的對象一要門當戶對,二要身體健康,三要會打理家務,能把已經勢微的賈府管理的井井有條。只有符合這樣條件的女子與寶玉結為婚姻,寶玉的婚姻預期收益才會遠遠大于成本。很明顯,黛玉不是這樣的女子。所以,對于賈府而言,如果寶玉結婚的對象是黛玉,成本與別的對象基本相同,但收益卻大打折扣。黛玉嫁入賈府,受益最大的只是賈寶玉,賈府的收益微乎其微,甚至沒什么收益,不但沒有,反而可能因為黛玉一向怯弱的身子而日日貼進些許銀兩。既然寶玉娶黛玉預期收益如此小,而寶玉又有更好的選擇,比如選擇與寶釵結為婚姻,就會實現賈府家長理想中的預期收益。如此,無論從經濟學角度看,還是從家族利益最大化角度看,賈府家長為寶玉另謀愛情與婚姻是合乎經濟學原理的,也是順理成章的事。
2.3 從資源配置角度分析
美國經濟學家 Becker在其著作《家庭論》(A Treatise on The Family)說:“一個有效的婚姻市場總是有完全相稱的婚配,高質量的男子與高質量的女子結婚”。“高質量的男子”與“高質量的女子”都屬于婚姻市場的優質資源,他們的結合,可以實現資源優化配置,更容易實現帕累托最優,更能實現婚姻效用的最大化。帕累托最優是指資源分配的一種狀態,在該狀態上,任意改變都不可能使至少有一個人的狀況變好而又不使任何一個人的狀況變壞。由此可見,在愛情與婚姻市場中,男女個體資源匹配相當的愛情與婚姻更能使得愛情雙方的成本與收益達到均衡狀態,從而實現帕累托最優,即婚姻效用最大化。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關于愛情的描寫,無論結局是喜是悲,歸根結底都與男女雙方資源是否匹配有關。比如《西廂記》中,落難公子張生與相國之女崔鶯鶯一開始因愛情婚姻資源不相匹配而被棒打鴛鴦。后來張生金榜題名,他的地位、身份、收入都改變了,與崔鶯鶯的愛情由門不當戶不對變成了門當戶對,他們愛情婚姻的成本與收益也由開始的失衡狀態轉變為均衡狀態,老夫人也由當初的不接受轉為接受。這一切的變化,均源于張生與崔鶯鶯的愛情婚姻資源相匹配了。
寶黛愛情婚姻成功與否,也取決于他們的愛情婚姻資源是否相匹配。
寶黛無論家庭出身還是文學才華都屬于當今所說的“高富帥”、“白富美”之流,他們在這兩方面是完全匹配相稱的。但婚姻市場上,男女對伴侶的選擇不僅看出身背景與文學才華,還要考量身體素質、生活習慣、性格等,甚至還會因為自己在某方面不足而要求對方這方面呈優勢狀態。黛玉在這些方面與寶玉相比是處于劣勢的,她沒有良好的身體素質,成日疾病纏身,導致性格抑郁乖張:最主要的是寶玉缺乏管理賈府的能力,而她偏偏也不具有持家管財的能力。黛玉的劣勢到了寶釵那兒,全成了優勢。寶釵身體棒、性格好,管理能力強。綜合比較,從資源上看,寶玉、寶釵是優于黛玉的。賈府家長舍黛取釵完全符合帕累托最優的選擇。
3 寶黛的愛情結局
寶黛愛情最終是以二人被迫分離的悲劇結束,這無關乎寶玉的情愿不情愿。賈府的人都知道黛玉在寶玉心中的份量,但還敢于為寶玉另謀婚姻,原因有三:一是中國傳統的婚姻市場新郎與新娘本身不參加婚姻的尋覓,尋覓的成本即選擇的權利都由簽約的父母承擔;二是家長替寶玉選擇婚姻是從家庭利益角度出發的。當家族利益大于個人利益時,犧牲個人利益實現家族利益,這恰恰是理性選擇的結果,寶黛的愛情恰恰犧牲在這個理性之下;三是從家長的角度看放棄黛玉的機會成本很小,甚至是零。所以,寶黛的愛情只能止于愛情,想開花結果,在中國傳統的婚姻市場基本實現不了。
有人可能會說如果寶黛二人聯合起來抗爭,他們就有可能會走到一起,結為婚姻。抗爭這一行為,很難說叛逆的寶玉沒有想過,但為什么他沒有行動。作為一個理性的主體,他勢必也仔細考慮過,抗爭的手法沒有通過其他手法讓家長同意效果更好。如果抗爭,面臨兩種結果,一種是家長同意他與黛玉結為婚姻,但很可能有附加條件。綜合小說內容,附加的條件可能是只給黛玉妾的地位,這個條件縱然寶玉同意,黛玉誓死估計也不會同意的,否則她也不會對“金鎖”、“金麒麟”那么敏感在意了;又或許是讓寶玉認真讀書,參加科舉考試,中了狀元再回家迎娶黛玉。這是寶玉無法接受的,即便寶玉接受了,林黛玉也不會再愛寶玉了,那樣的寶玉也不一定會再愛著不變的林黛玉。因為他們愛情交易的內容發生了變化,寶黛二人能夠彼此吸引,就在于他們雙方都有叛逆精神,這是他們愛情的基石,一旦雙方有一個喪失了這種精神,他們的愛情也就結束了。無論哪種附加條件,對于寶黛愛情都是成本巨大,收益微小甚至為負。抗爭的另一種結果就是家長不同意。寶玉知道,如果他與黛玉的愛情公之于眾,一旦遭到拒絕,他與黛玉的愛情也就死了,黛玉將很快由賈家做主嫁與他人。這樣的結局,賈寶玉是不想要的。無論這兩種結果的哪一種結果,都說明了抗爭的成本是大于收益的。權衡之下,寶玉不會選(下轉第159頁)(上接第156頁)擇抗爭,黛玉也不會抗爭,雖然他們心里著急,但也只能寄希望于賈母,希望能憑借著賈母對他們的寵愛,能夠讓他們順理成章地結合在一起。但賈母讓他們失望了。他們忽略了賈母再寵愛他們,但當他們的行為或做法與賈氏家族利益相沖突時,賈母會堅定不移地選擇支持后者。
寶黛愛情無論抗爭與否,注定只能以悲劇結束。這不是社會的因素,也不是寶黛個人因素造成,是愛情與婚姻市場規則決定的。愛情與婚姻市場的理性化選擇,讓一對彼此擁有美好愛情的兩個個體最終抱憾而去。
基金項目:合肥職業技術學院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項目《微觀經濟學》精品資源共享課程 (jbkc201205)
參考文獻
[1] 段培相.婚姻的經濟學解析[J].德宏教育學院學報,2002(6):13-18.
[2] 吳王格非.經濟學視角下的中國古代愛情傳說[J].邊疆經濟與文化,2013(9):120-121.
[3] 貝克爾,王獻生,王宇.家庭論[M].北京:商務出版社,2009:100.
[4] 高鴻業.西方經濟學(微觀部分)[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252.
[5] 郭磊.婚姻的經濟學分析[J].人口與經濟,2002(6):42-45.
[6] 陳旭.關于愛情的經濟學分析——婚戀視角[J].河南科技,2013(1):227.
[7] 江亞麗.寶黛愛情悲劇的性格因素[J].中國古代文學研究,2007(5):39-40.
[8] 王新新.從“訴肺腑”看《紅樓夢》愛情走向的幾種可能性[J].雞西大學學報,2011(5):112-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