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玉萍
摘 要 我國寫作心理研究存在能力取向和過程取向兩種主流觀點。前人已對能力取向的寫作心理研究做過綜述,然而卻缺乏對過程取向的寫作心理研究的總述,因此從理論研究和內容研究兩個維度對國內過程取向的寫作心理研究進行綜述評價具有實際意義。
關鍵詞 寫作心理 過程取向 研究述評
中圖分類號:B84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6.06.080
Abstract There are two mainstreams about writing psychology research in our country, they are ability orientation and process orientation.Predecessors had written reviews on ability-oriented writing psychology research. However, lacking reviews about process-oriented writing psychology research. So from the two dimensions of theory research and contents research writing a review about domestic process-oriented writing psychology research will hav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Key words writing psychology; process-oriented; research summary
0 引言
寫作心理研究旨在發現、總結人們在寫作活動中表現出的心理特點和規律。我國寫作心理研究存在兩種主流觀點,能力取向的觀點和過程取向的觀點。①能力取向的觀點將寫作視為能力的表現,注重寫作的成果研究,過程取向的觀點則將寫作視為信息加工及問題解決的過程,重視對寫作過程的分析研究。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初,我國寫作心理研究受前蘇聯心理學的影響主要以能力取向觀點作為寫作心理研究的主線,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則開始借鑒和吸收西方寫作心理研究成果,我國寫作心理研究逐步過渡為以過程取向觀點為主的研究趨勢。周泓在其論文《近二十年國內寫作心理研究述評》中對1984年至2003年這近20年內國內有關寫作心理研究的文獻進行綜述,由于在其論文發表時以過程取向的寫作心理研究甚少,因而他主要對能力取向的寫作心理研究進行了詳細的歸納評述,而過程取向的寫作心理研究的綜述少而不全面,如今過程取向的寫作心理研究在近10年內快速發展,為了給各位研究者提供一個更為完整的國內寫作心理研究現狀的全貌,我們有必要對當下快速發展的過程取向的寫作心理研究進行整理、總結、評價、并闡述其中存在的問題,為寫作教學提供有益的建議及啟示。
1 國內有關過程取向的寫作心理研究
過程取向的寫作心理研究基于認知心理學的理論基礎,認為寫作過程實際上是一種特殊領域的問題解決過程,問題解決過程包括表征問題、確定解題計劃,執行解題計劃,監控與調節四個階段。②寫作作為一種特殊領域的問題解決過程也具有問題解決過程的一般特征,即寫作過程同問題解決過程一樣也具有四個階段,寫作過程的四個階段可概括為明確寫作任務、構思、述寫、復查修改四個階段,這四個階段除具有問題解決過程四階段的一般特點外,還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在寫作過程中這四個階段不同于問題解決過程四階段是依次進行的,在寫作過程中四個階段理論上依次進行,但在實際寫作中總是相互交叉循環進行,例如修改總是發生在寫作過程中的任何階段。寫作過程四階段中每一階段的階段性及特點,寫作者在各個階段的認知過程、情緒情感變化,影響各階段的因素、各階段中寫作者應具有的能力及如何提高這種能力等都是過程取向的寫作心理研究的內容。筆者收集整理了有關過程取向的寫作心理研究的有關文獻,發現國內過程取向的寫作心理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兩大方面。
1.1 理論研究
寫作心理理論研究對寫作心理進行理論闡述時通常將其作為一個整體,從而構建寫作心理的全貌,當下有關過程取向的寫作心理的理論研究也從整體出發,并主要集中于對寫作過程心理模式的研究,通過對各模式的內容、特點、產生背景的介紹為寫作過程心理研究提供理論基礎。
劉淼③對國外眾多寫作過程心理模式進行比較研究,分析歸納出各模式的異同點并對其進行分類,為其他研究者更好的了解國外寫作心理模型做出了一定貢獻。劉淼提出“三段式”模式、“四階段”模式及“三·三式”模式,“三段式”模式包括羅曼模式、阿德斯坦因和皮凡爾模式、諾德模式、布魯斯模式“四階段”模式包括波恰德模式、古爾德模式、馬特路模式,“三·三式”模式包括埃米格模式、海斯和弗勞爾模式,除海斯和弗勞爾模式外,其他模式盡管在寫作過程的階段劃分和認識程度上存在差別,但由于他們都將寫作視為一個直線式加工過程,因此劉淼又將其概括為“直線式加工模式”,海斯和弗勞爾模式、安德森模式、漢姆斯模式和特羅絲模式皆認為寫作過程各階段不是直線式而是不斷重復循環的,因而劉淼將其統稱為“螺旋式加工模式”,此外劉淼將既認同寫作過程是直線式加工又是螺旋式加工模式的稱為“多重水平加工模式”。羅崢、郭德俊④等人對海斯和弗勞爾提出的寫作心理模式進行了詳細介紹,介紹了該模式從最初的包含任務環境、認知過程及作者的長時記憶三部分的舊模式到新模型的提出過程,并對新舊模式進行了比較。
趙麗光⑤走出對國外寫作過程心理模型的譯介,構建了自己的寫作過程心理模式將寫作過程劃分為寫作動機、選題、擬提綱、寫作、修改五個過程。但該模式是在主觀思辨和經驗總結的基礎上建構起來的,缺乏實際驗證。
程平⑥通過對高職高專學生英語寫作心理的分析,提出建構三種寫作過程心理模型即體驗學習寫作心理模型、合作學習寫作心理模型、策略學習寫作心理模型,但是他只說明了建立這三種寫作過程心理模型的原因,而沒有說明什么是體驗學習寫作心理模型、合作學習寫作心理模型、策略學習寫作心理模型以及如何建構這些模型等問題。
1.2 內容研究
內容研究是指對寫作過程中應用的方法策略、影響因素、存在的問題等一切發生于寫作過程中并與寫作過程密切相關的局部問題進行的研究。筆者通過對知網公開發表的相關文獻的整理分析,發現近年來有關過程取向的寫作心理內容研究在數量上主要集中于某幾個部分,據此筆者將其分為寫作策略研究,影響因素研究,存在的問題研究三類,凡不屬于這三類的都歸為其他這一類,在此不作論述。
1.2.1 寫作策略研究
國內對寫作策略的研究以英語寫作過程中寫作策略的運用及寫作策略與寫作質量間的關系研究為主。例如王俊菊⑦研究了二語寫作過程中的寫作策略,他將被試在二語寫作過程中使用的寫作策略歸為認知策略、元認知策略、彌補策略、情感策略及回避策略五大類,通過研究發現隨著學生二語寫作水平的提高,在寫作過程中寫作策略的使用頻率整體呈下降趨勢。彌補策略、情感策略及回避策略在寫作過程中使用較少,相反認知策略構成了學生寫作過程的主體部分,而且認知策略中的語碼轉換是學生使用頻率最高的策略。路文軍⑧研究了元認知策略與英語寫作的關系,發現元認知策略中事先計劃和選擇注意類策略對英語寫作影響最大。此外,高分組學習者在寫作中元認知策略使用頻率達到高、中水平,而低分組則處于中、低水平,并且高分組學習者的元認知策略整體運用水平高于低分組學習者。
任風雷⑨將寫作策略分為準備策略、草稿策略、修改策略及監控策略四個大類,每個大類又分為若干小類,他解釋了各策略之間的關系和功能,寫作策略與寫作水平之間的關系,提出語言水平、寫作情景、寫作者自身因素及母語寫作水平會影響寫作策略的選擇與使用,優化寫作策略可提高寫作質量的觀點。劉東虹⑩也對寫作策略與寫作質量的關系進行了研究,他認為寫作策略對寫作質量的影響有“閾限”,在“閾限”以上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彌補詞匯的不足,提高寫作質量。
1.2.2 影響因素研究
國內有關過程取向的寫作心理研究的影響因素研究,以對英語或語文寫作的影響因素的研究居多。例如有關影響語文寫作因素的研究,郭莉萍 對初中生的個性心理差異對個性寫作的影響進行了研究,他認為在初中生寫作過程中個性心理差異影響初中生的觀察、感知以及記憶的儲存,影響其運思過程的進行,影響思維的物化,影響文章寫作最后的修改及交流。個性心理差異由性格差異、氣質差異、興趣差異及能力差異構成,這些差異導致了初中生個性寫作之間的差異。
有關影響英語寫作的因素研究,陶瑋 研究了人文因素對藝術專業學生的英語寫作的影響,他認為人文因素包括文化底蘊、學習心理及課堂實踐的有效性,寫作教師有意識的培養學生的文化底蘊(認知水平、創造力、智力水平等),創作心理(學習動機、批判思維、自主學習能力等),寫作實踐(限時寫作實踐、非限時寫作實踐、學習策略和方法等)對藝術類專業大學生的英語寫作有正面積極的作用。柴晶 對影響大學生英語寫作的因素進行了分析,提出母語的負遷移(包括思維遷移、詞匯負遷移、句子負遷移及篇章負遷移四個部分)及寫作教學方法對大學生英語寫作產生重要影響。
1.2.3 寫作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研究
當下過程取向的寫作心理研究中對寫作中存在的問題研究主要集中于對寫作心理障礙的研究。華穎 提出學生在寫作過程中存在寫作心理障礙的問題,具體表現為畏懼心理、依賴心理、應付心理、對抗心理。出現寫作心理障礙的原因在于寫作目標不明確,寫作要求有難度,寫作內容不豐富,訓練方法不靈活,寫作評價少鼓勵。他認為可以通過培養興趣,加強積累與指導的方式消除寫作心理障礙。張省林 認為在英語寫作中學生也存在寫作心理障礙,表現為焦慮、抑制、自尊心受損、動機消退等現象,提出可通過激發思維的寫前準備,不受拘束的初稿起草,多層交互的意見反饋,共同合作的文章修改等方式消除寫作心理障礙。張婉珍 認為學生在寫作過程中存在寫作畏懼心理問題,畏懼心理的產生是由于學生寫作動機的缺失、學習態度的缺失及情感的缺失引起的,針對寫作畏懼心理產生的原因,他還提出了幫助學生克服畏懼心理的設想。
2 評價與展望
國內以過程取向的寫作心理研究,探討了寫作過程中的心理活動、影響因素等問題,對能力取向的寫作心理研究的空白領域進行了補充研究,為更好地進行寫作教學和提高寫作者寫作水平提供了幫助。我國有關過程取向的寫作心理理論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對寫作心理模式的研究,然而我國寫作心理模式的研究大部分停留于對國外寫作心理模式的翻譯介紹,并在此基礎上對其進行分類總結,只有小部分研究者構建了自己的寫作心理模式,但是他們在建構該種模式時幾乎都以思辨和經驗總結為主,缺乏對所構建模式合理性的驗證,有的即使提出了要建立某種寫作心理模型的原因,但卻沒有建構出這種模式的具體結構,寫作心理模式的建構往往是“只說不做”。這也是我國寫作心理理論研究的局限性所在。有關過程取向的寫作心理的內容研究主要以實證研究為主,不足之處在于其一,研究范圍小,主要是對策略、影響因素及存在的問題的研究,缺乏對寫作心理特點、規律等的深入研究。其二,針對英語與語文寫作的單獨研究較多,缺乏對部分學科的整體的寫作心理進行的研究,致使寫作心理的普適性、一般性的特點、規律得不到發現與概括。
通過對以上問題的總結與思考,筆者認為未來我國寫作心理研究應該注重以下方面的研究。第一,加強(下轉第192頁)(上接第169頁)寫作心理研究結果對寫作教學的指導研究。將研究結果應用于寫作教學實踐,既有利于驗證結果的科學性又有利于指導寫作教學,提高學生寫作水平。第二,增加對寫作心理特點、規律的研究。將寫作心理作為一個統一的整體的對象進行其規律、特點的探索分析,加深對寫作心理的整體認識,而不是將其細分為若干學科的寫作心理后進行研究。第三,構建本土化的寫作心理模型。構建寫作心理模型是一個復雜的過程,既要求研究者具有豐富的理論知識,又要求其對所建構的模型進行不斷的驗證修改。盡管構建寫作心理模型不易,但我國研究者有必要走出對國外寫作心理模型的譯介,構建適合于我國寫作者特點的寫作心理模型,如此一來才能更好地指導我國寫作教學的開展,提高我國學生的寫作能力與水平。
注釋
① 周泓.近二十年國內寫作心理研究述評[J].心理科學,2003(4):690.
② 朱曉斌.語文教學心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194.
③ 劉淼.作文心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50-58.
④ 羅崢,郭德俊.寫作心理學理論研究概況[J].心理學探新,2000(3).
⑤ 趙麗光.大學生寫作心理模式的構建[J].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13(12).
⑥ 程平.高職高專學生英語寫作心理分析與寫作心理模型建構[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2(3):93-94.
⑦ 王俊菊.二語寫作認知心理策略研究[J].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6):62-65.
⑧ 路文軍.元認知策略與英語寫作的關系[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6(9):27.
⑨ 任風雷.英語寫作策略和寫作質量的研究[J].合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4):77-79.
⑩ 劉東虹.寫作策略與產出性詞匯量對寫作質量的影響[J].現代外語(季刊),2004(3):302-309.
郭莉萍.初中生寫作個性心理差異調查及個性寫作研究[D].福建:福建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7:6-8.
陶瑋.影響英語寫作建構過程之人文因素研究[J].六盤水師范學院學報,2015(3):70.
柴晶.論影響大學英語寫作的因素[J].山西科技,2008(3).41-42.
華穎.消除小學生寫作心理障礙的策略研究[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基礎教育版),2009(3).
張省林.英語寫作心理障礙及其調試——過程寫作法教學中的積極情感因素培養[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5(5):25-26.
張婉珍.克服學生寫作畏懼心理培養良好寫作心態[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10:1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