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昊
摘 要:在經濟與文化一體化成為必然趨勢的背景下,區域文化對區域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影響。要進一步完善區域文化影響下的區域經濟發展,實現區域文化與區域經濟的同步發展,進一步發展區域文化產業,促進東、中、西部文化的進一步融通。
關鍵詞:區域經濟;區域文化;文化因素
中圖分類號:G124;F1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6)14-0059-02
一、區域文化的形成和內涵
文化是人類社會與自然環境相互作用的最終產物。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個國家由于自然地域各要素的差異,使人們的生產實踐各具特色,不同地域的生產方式會產生不同的利益分配及不同的生活習性,并由此形成不同的體制、觀念和價值體系。經過歷史的積淀,構成了不同地域的文化內涵,即區域文化。
關于區域文化的概念,學術理論界仍然是“百家爭鳴”。但筆者認為,一般意義上的文化就其所實現的載體來說,一般包括三種情況:第一是物質文化,這是通過實物來展現的文化,是文化最基礎的層面;第二是制度文化,主要是指政治、法律及宗教體制等;第三是精神文化,主要指人們在長期發展中形成的思維方式、心理積淀以及價值體系等,這是文化最為核心的部分。在本文中所研究的文化是以地理區域為載體的區域文化概念,是指古往今來中華范圍內不同的區域所形成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也可以說是一切文化遺產的總稱。這種文化由于受到不同地域的地理環境、經濟社會發展以及生活習俗和語言等方面存在差異的影響,必然會形成有別于其他地域的內涵和特點,對一定區域的經濟社會發展產生促進或制約作用。
二、區域文化與區域經濟的關系分析
(一)區域經濟的發展決定區域文化的發展
從文化與經濟的發展歷程來看,有什么樣的經濟形態,就有什么樣的文化類型。畜牧經濟滋養了畜牧文化,農業經濟孕育了農耕文化,工業經濟昌盛了工業文化。區域經濟的發展水平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區域文化的發展水平,并深刻影響區域文化的類型與構成、形式和內容等。例如,20世紀90年代中期,計算機剛剛引進我國時,美國的小學都已接入了互聯網,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中國的經濟實力遠遠不及美國,文化方面的財力和物力投入(信息文化)就低于美國。另外,發達的文化往往伴隨著繁榮的經濟而存在。經濟落后的區域與經濟發達的區域相比,由于產業層次低、結構不合理,尤其是工業化基礎薄弱,改造自然及自我改造的能力較差,封閉性特征突出,其文化本身的可塑性及對外的文化交融性特征不明顯,所以較多地保留了舊時代的文化而受現代文化的影響不足,但更能保有文化的傳統繼承性和原生態性。
(二)區域文化的發展對區域經濟的發展具有能動的反作用
21世紀的今天,經濟和文化呈現一體化趨勢,文化力日趨成為區域發展的一種強大的內在驅動力。在經濟運行過程中,每個經濟活動的主體都要受到區域文化背景的影響。一方面,積極文化背景可以為人們提供力量和靈感;另一方面,人們也感受到消極文化帶來的惰性。不同的地域文化類型使文化觀念主導下的區域經濟呈現出不同的特點。譬如,我國現有巴蜀文化、齊魯文化、閩南文化、吳越文化、臧佛文化等多種區域文化模式,這是該區域人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和對外交流中逐漸形成的一套共同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及行為準則等。區域中的每一個成員都會受其影響,所以發揮了強大的塑造作用和調整控制作用。不同區域在經濟發展過程中都打上了區域文化的烙印,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從而走上了不同的發展道路。
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相繼出現了農業發展觀、工業發展觀和可持續發展觀。伴隨著這幾種觀念的轉變,經濟發展也經歷了農業在國民經濟占主導地位、人與自然關系比較協調,但經濟增長速度較為緩慢的階段;大力推進工業化進程,人對自然的過分索取和掠奪及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的破壞,貧富差距進一步拉大,社會矛盾逐漸凸顯及加深的階段;強調平衡人的需求、社會發展、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環境污染的有效預防和控制,可持續發展理念支配下經濟科學發展模式的階段。從某種意義上說,區域經濟發展的變革往往開始于文化觀念的轉變,而這種轉變最終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
三、區域文化影響下的區域經濟發展對策
(一)區域文化與區域經濟應同步發展
對區域文化進行分類,更有助于對區域文化與區域經濟同步發展對策的理解。具體地說,區域文化其實包括三個相互聯系的組成部分,即企業文化、商業文化和消費文化。所謂企業文化,就是指企業的目標、信念、道德和價值等的總和。商業文化是商業運行的理念,也是商品在生產、流通和消費過程中反映出的觀念,可以概括為是商品流動領域的物質財富與精神財富的總和。消費文化是指一個地區的人們在一定的收入水平基礎上所表現出的在消費理念和消費對象等方面趨同性意識文化的總稱。
企業文化可以使企業有較強的團隊合作精神和自主創新能力,從而在市場競爭過程中更能夠脫穎而出,打造優秀的品牌。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企業文化在三者之中處于基礎地位。商業文化是企業文化的延伸和有效補充。企業必須注重研究營銷環境和市場定位,而且建立營銷組織體系和評價標準,才能把商品更好地推向市場,更好地迎合消費者的需求,使商業文化和消費文化完美結合。
(二)進一步發展文化產業
文化在人們的生產理念和消費觀念的轉變過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不同的區域文化是不同區域經濟發展的特色資源。文化資源可轉變為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文化資本,增強區域競爭力。所以,充分利用地區文化資源,既可以發展教育、文藝、體育、民間工藝等傳統的文化產業,又可以發展旅游、科技、工藝服務等現代文化產業, 從而為促進區域經濟文化的相互融合和協調發展發揮積極的作用。
文化產業被公認為是“朝陽產業”,在世界各國經濟發展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以旅游業為龍頭,帶動演藝業、民族民間工藝品業、文化娛樂業、會展業等出現,表明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勢頭良好。但是,由于我國區域經濟發展中存在結構性矛盾突出、區域發展不平衡、區際差距拉大等問題,我國文化產業已開始進入體制和區域雙重驅動的發展階段。因此,我們必須推動區域文化產業結構的不斷完善,以實現文化產業的產值逐年遞增,成為我國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
(三)促進東、中、西部文化的進一步融合
我國東、中、西部由于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和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必然導致其文化在本質上呈現出不同的特點。例如,中西部以農耕文化為主,而東部商業文化比較發達。在一定程度上講,這是中西部地理位置的相對封閉和東部地理環境的相對開放長期影響的結果。文化的區域差異是一把雙刃劍,從更深層次上影響著其區域經濟能否良性發展。不同文化類型只有通過交流才能實現相互承認、認同和進一步的合作,從而在區域經濟合作中扮演潤滑劑的角色,實現區域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互補互利,并實現各自文化的自主創新能力和自我發展能力的提高。
參考文獻:
[1] 馬興勝.區域民族經濟與區域民族文化的依從理論思考[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1):122-125.
[2] 胡曉明,肖春曄.文化經紀理論與實務[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9.
[3] 李海艦,王松.文化與經濟的融合發展研究[J].中國工業經濟,2010,(9):5-14.
[4] 高文香.淺論區域文化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J].職業圈,2007,(14):16-17.
[5] 曹連平.青海區域特色文化與經濟發展的思考[J].新西部,2009,(4):44-45.
[6] 趙冰,金鐳.區域經濟發展中的文化力分析[J].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5):490-492.
[7] 李錦宏.區域經濟發展中區域文化的影響機制分析[J].新西部,2008,(4):70-71.
[8] 張瑋.區域文化對區域經濟的影響分析[J].特區經濟,2006,(2):292-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