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瑞秀 焦偉
摘 要:哲學視域下的公民道德建設研究蘊含著4層哲學維度。即在歷史唯物論層面上,歷史與現實是公民道德建設的時代維度;在建構論層面上,本我、自我、他我形象是公民道德建設的三重意蘊;在認識論層面,客體能動性是公民道德建設的重要維度;在實踐論層面,互動實踐是公民道德建設的基礎維度。在此基礎上,從道德規范標準的重構、道德評價量化體系的重塑和道德治理的創新上為當前公民道德建設提出了建議與對策。
關鍵詞:哲學;視域;公民道德
中圖分類號:D648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6)14-0077-02
公民作為國家的主體,其道德修養的好壞、操守的高低,能折射出社會風尚的好壞,關乎百姓的福祉、社會的公平正義、國家社稷的存亡。近年來,我國社會出現的一系列道德事件,勾勒出“感動與疼痛并存、譴責與反思交織、憂慮與希望同在”的圖景。可見,社會道德滑坡大多是從公民道德品行出問題開始的。在社會轉型階段,要求最大限度地平穩過渡,既需要從哲學層面上為公民道德建設提供科學的方法論指導,也需要從實踐操作層面上為公民道德建設提供一些借鑒、啟迪和警示。
一、公民道德建設的哲學維度
(一)歷史與現實:公民道德建設的時代維度
道德與人類的歷史一樣古老。回顧人類道德的歷史發展過程,必須回歸到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大歷史觀上來。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認為,“一切已往的道德論歸根到底都是當時的社會經濟狀況的產物。”①“人們自覺地或不自覺地,歸根結底總是從他們階級地位所依據的實際關系中——從他們進行生產和交換的經濟關系中,吸取自己的道德觀念。”②所以,不同的社會形態就有不同的道德觀。縱觀世界歷史,人類社會每一次重大變革,無一例外都是思想領域的痙攣和陣痛之后的觀念抉擇為先導的,而這種決策的沉重使命又總是以“道德”為根基。由此可以看出,歷史對道德觸動是敏感的。所以,當前公民道德建設狀況及其現代性問題既要立足于世界歷史的大語境,使道德的發展態勢符合世界和時代的潮流,又要具有中國特色,批判和繼承本民族傳統道德,塑造好公民道德形象。公民道德建設只有在世界歷史進程中,道德才能得到不斷的完善和優化,從而實現“負向認同”向“零向認同”再到“正向認同”的轉變。
(二)自我、本我、他我:公民道德建設的三重意蘊
道德是人類不斷趨于自覺的過程,“是人類把握世界的特殊方式,是人類完善發展自身的活動”,③是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的自我身心的交往,體現了“知物之明,知人之明,自知之明”④的道德自覺性。按照馬克思主義哲學建構理論觀點,道德主體在交往互動中不同時間、不同空間和不同人間的“三間”聯系中,明白自然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通過明白發展規律而獲得自覺,從而對道德的“本我形象”、“自我形象”和“他我形象”進行重新組織、重新構造,這是道德認識過程中主體能動性和創造性的突出表現。然而,由于歷史、文化、價值觀等差異,形成道德主體不同的形象認知,從而使道德具有了“道”的普遍義與“德”的主體義。即道德需要每一個體內在本性的自我覺醒,通過每一特殊的個體而通達整體的普遍。道德主體只有在認識道德的“本我形象”基礎上,并由此完成“自我形象”向“他我形象”的道德認知轉化。
(三)客體能動性:公民道德建設的重要維度
公民道德建設屬于一種哲學認識論范疇。以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觀點來看,公民道德建設是“能動的革命的反映論”,是認識主體(公民)與認識客體(道德)相互作用的過程。“如要想引起認識主體所認識,首先要努力引起認識主體的注意”,⑤適應道德認識主體是具有人格化特征的道德認識客體能動性的表現,要求道德認識客體創造道德認識主體認識所需要的條件。當“道德目標”與“道德形象”有差別時,如同矛盾一般,不但要認清道德客觀實在這個認識客體,而且需要認清道德認識主體,及時糾正不正確的看法,而且根據道德主體需要自動進行實際的改造和改變道德認識客體本身。
(四)互動實踐:公民道德建設的基礎維度
實踐作為一種對象化活動,本質上就是一個客體主體化和主體客體化有機統一過程。按照馬克思主義實踐論的觀點來看,道德活動的體是人,是人的“實踐精神”。所以,公民道德建設就是以實踐精神活動為基礎,經過道德實踐主體頭腦的加工、改造、制作而形成的。公民道德建設“如同人一樣需要同外界進行廣泛的社會交往和相互作用,以期望能在這種互動實踐中滿足自身的各種需求”。①道德建設如果沒有這種互動實踐,道德客體則“無法進入主體的視野并通過主體的認識評價”。②所以,只有良性的互動實踐,道德實踐主體才能對道德客體形象進行感知,并通過道德實踐主客體互動實踐的頻度、廣度和深度,才能更加接近道德的客觀實在,從而進一步影響公民道德建設進程。
總之,道德是人類文明從自發走向自覺的歷史,是人的主觀能動性和客觀規律性的有機統一。它反映著公民對真、善、美良知本性的弘揚,強調“聯系”反對“隔斷”,關注“變化”反對“僵化”,主張“整體”、“和諧”,并把哲學概念外化為“交往”“互動”,從而形成了道德建設的歷史哲學觀念。
二、把握當前公民道德建設的重點問題
道德“是人性的內在構成部分,它顯示出人類生活的主體性精神結構和無限向上的價值取向,是人類道德或個人美德的理想所在”。③說到底,中國公民道德建設是整個民族生存方式的轉變問題。我們之所以不斷地回到這個問題,是因為我們一直未能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
公民道德建設是扶正祛邪、懲惡揚善,是一項為天地立心的非常艱巨的任務。完成這項任務,一是要“破”,解構當代社會道德現象,對任何試圖一勞永逸地解決當下中國道德問題的“終極性”價值目標、理念、制度、理論模型和發展方向保持反思與批判精神;二是要“立”,實事求是地對當下中國社會現實所進行考察、探究及分析,重建道德秩序,形成公民道德的“中國論述”;三是要“行”,強調知行合一,重在實踐,最大限度地提高全民族的道德素質,培養和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
(一)重構公民道德規范標準,解決“家在哪里”的問題
道德的功能就是在不完美的現實世界上建設一個完美的道德理想世界,而公民道德規范是維系道德精神家園安全的基本價值尺度。所以,重構公民道德規范要明確,既要符合人類社會的共同約定,又要有民族的精神氣質,既要與公民的精神世界相吻合,又要與公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使其具有最廣泛的適用性。通常,它包括四方面的基本內容:一是基本道德規范,即《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所概括的愛國守法、明理誠信、團結友愛、勤儉自強、敬業奉獻;二是社會公德規范;三是職業道德規范;四是家庭美德規范。并在此基礎上,突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這一主題,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指導、引領公民道德建設,使公民道德規范具有廣泛認同、普遍實踐的內在特性,決定公民道德規范逐步成為社會成員的共識。
(二)重塑公民道德量化評價體系,解決“路在哪里”的問題
公民道德建設能否取得成效的關鍵在于能否構建出科學合理的量化評價體系。一是根據公民道德評價模式,首先確定評價體系為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適度量化評價;二是根據公民道德規范標準,科學設置評價指標,盡可能簡潔、明了、量化、分類;三是根據操作簡便原理,合理界定評估主體,盡可能賦予相應的權重,便于等級確定;四是根據逐級考評原則,合理設置評價程序,盡可能具體、客觀、公正;五是根據量化考核結果,突出結果有用性,盡可能與“評優推先”相結合、與改進工作相結合、與績效分配相結合、與干部選拔和管理相結合,重激勵、重發展、重影響。此外,公民道德量化評價還應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實行“人性化”的量化評價。評價并不是最終目的,而是提高每個公民道德素質,形成良好的社會道德風尚的一種手段。
(三)道德治理手段多管齊下,重在解決“怎么走”的問題
公民道德建設過程就是教育和實踐相結合的過程,循知、利、制的順序而推進,通過自律和他律兩個方面實現。一是“知”,屬于自律范疇,是公民道德治理的先決條件。“環境和教育是促人向善或向惡的具有決定性作用的條件。”④即通過道德教育,使公民個體在內心形成一個道德主體。當道德主體有了強烈的道德修養愿望和自我修養能力時,才能在思想上進一步覺醒,并廣泛地認可公民道德體系,在相當的程度上將這種道德轉化為精神的自覺和行為的自律,使道德治理具有可能性。二是“利”,是公民道德治理的必要條件。要正確理解個人利益是整個道德的基礎。只有公民道德利益的權利和義務統一時,具有相應水平道德觀念的社會成員才能夠自覺地在社會生活當中實現國家利益、集體利益、個人利益的協調分配,實現公眾利益最大化,激發道德建設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三是“制”,屬于他律范疇,是道德治理的充要條件。道德的底線在法律,借鑒發達國家公民道德行為入法的經驗,通過剛性的法律、制度對公民道德規范的言行進行強制性的“獎勵”和“懲罰”,扶正祛邪,懲惡揚善,把道德規范內化為人們的自覺行為,使其不敢違、不能違、不愿違、不想違,做良善道德環境的維護者、躬身行德的實踐者,從自己做起、從現在做起、從小事做起,達到規范社會秩序、規范道德行為、構建道德家園的目的。
總之,公民道德建設是一項基礎性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我們必須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引領,以公民道德教育為依托,以社會公民為主體,以量化考核為基點,以德治與法治并重,創新思路、創新內容、創新形式,結合時代特征,結合社會現實,整合傳統豐富的德育資源,走出一條適合中國特點的公民道德建設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