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建湘 李濤 陽番 胡田
摘 要 就業問題一直是國家和社會高度關注的民生問題。但是,自考生的就業問題仍然是一個被冷落的領域,自考畢業生長期處于就業難的困境之中。社會、高校和學生個人是導致自考生就業難的三大主要因素。分析這些因素并提出相應對策,有助于自考畢業生的充分就業。
關鍵詞 自考生 就業困境 對策
中圖分類號:G715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6.06.083
Abstract Employment problem has always been a highly concerned issue of the people's livelihood in the country and society. However, self-taught students employment problem is still a be left out in the cold area, self graduates in long-term employment difficult predicament. Individual society, universities and students is the result of three main factors from the difficult employment. The analysis of these factors and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full employment to help the self-taught graduates.
Key words self-study students; employment plight; countermeasures
就業是民生之本,也是安國之策,更是學生的“終極”目標。近年來,普通高校不斷擴招,畢業生人數持續增多,就業崗位“僧多粥少”壓縮了自考生就業空間。相對于統招畢業生,自考畢業生的就業問題更為復雜,形式更為嚴峻,困境更為凸顯。本文深入分析了自考生的就業難問題,充分挖掘了緩解自考生就業壓力的應對之策,為幫助他們走出就業困境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1 自考生就業之困
(1)自考學生的就業公共平臺傾斜、制度保障缺位,就業歧視難以消除。在就業市場的競爭中,自考畢業生的就業問題長期以來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同時在求職過程中受到學歷歧視和社會輿論的偏見,主要表現在國家教育部門對自考生就業的扶持力度不夠,沒有提供及時、充分的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勞動力市場也尚未成熟,自考生就業的保障制度社會化程度低,就業管理機制不健全;公共就業服務體系存在信息更新滯后、服務功能不足和服務手段匱乏;用人單位在人才市場上頤指氣使、挑肥揀瘦,掌握著更多的話語權,在招聘、招考時設下學歷門檻將自考學歷學生拒之門外。①國內一家有名的教育門戶網站針對自考生就業難問題開展過社會調查。調查結果顯示,有近68.5%的人認為,自考生就業制度和管理機制欠缺、社會關注度不夠、就業公共平臺向統招生傾斜,就業歧視難以得到消除和就業環境缺乏公平正義等問題。
(2)自考助學的人才培養模式失當、社會定位模糊,市場需求難以適應。自考助學制度既是教育制度,也是考試制度,它是以考試合格作為衡量學生的唯一標準。因此,在“應試體制”的強化下導致了學校過于注重助學考試的成績通過率,忽略對自考學生的綜合素質的培養。部分學校片面地追求經濟利益,注重招生數量,忽視了助學的“教育”質量;缺乏對就業市場的關注,注重根據學校的硬件設施和師資力量來設置專業,忽略了人才培養的市場需求;還有部分學校就業指導工作缺失、就業服務體系不夠完善、服務內容不夠豐富、服務形式過于單一,缺乏貫徹自考生生涯的就業指導機制。因此自考生得不到及時到位的職業規劃和就業指導,導致他們收集就業資訊的素養意識嚴重匱乏,就業問題往往是自行解決,自謀出路,顯然不利于自考學生就業競爭力的提升。
2 走出就業困境之策
如何才能讓自考生和統招生享受平等的就業機會呢?走出自考生的就業困境應強化社會、學校和個人三方面作用。
2.1 強化社會在就業公共平臺中的孵化作用
堅持用制度體系搭建更優就業平臺,用市場力量創造更多就業機會,減輕自考生就業壓力,努力為自考生營造和諧、公平、公正、公開的就業環境,以便為社會主義建設和發展輸送更多更優秀的人才。
(1)健全就業保障體系,拓寬自考生就業領域。就業保障乃生存保障,就業問題的順暢解決需要完善的體系支撐。首先,必須建立健全自考生的就業政策,實施對自考生更為有利的就業制度,在服務行業、新興產業等領域擴大自考生就業空間,逐步打破自考生就業壁壘,促進自考生與統招生在行業間的合理配置;搭建開放公平的自考生就業服務平臺,拓寬自考生就業渠道。其次,必須建立健全公共就業服務體系,完善自考畢業生就業培訓與服務機構的管理機制,強化自考生就業服務指導功能。加強自考生就業登記制度,構建全國自考畢業生的信息服務網絡,推進自考生就業服務的全面發展。最后,加大自考生就業保障體系建設的宣傳力度,加強就業法規建設,為自考生提供“雙向選擇,自主擇業”靈活的就業市場。
(2)營造良好求職氛圍,維護公平的就業市場。倡導公平就業理念,以更好保障自考生享受平等就業的權利。中國社科院社會學研究院張翼曾說過,“中國夢有很多種夢,但是對于個人來說,他的第一個夢想是教育的公平,第二個就是初次就業的起點公平”。因此,禁設招人門檻,消除就業歧視就成了當下亟需解決的問題。因此,國家相關部門應規范招聘中的限制條件,杜絕招聘中的不公平現象;用人單位應做到自律、規范招人用人制度,避免自考生在求職時受到歧視;社會公眾應多關注和關心自考生群體的就業問題,加強對就業市場的輿論監督,營造良好的求職氛圍……只有集中全社會力量來整頓就業市場秩序,才能維護公平、競爭有序的就業環境,切實維護自考生求職的合法權益。只有用權利平等、機會平等和規則平等的就業市場為自考生贏得良好的社會環境,給他們一個公平競爭的起點機會,才能“萬類霜天競自由”。
2.2 強化學校在人才培養模式中的轉化作用
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是自考助學制度最核心的教育改革,應建立以自考生能力培養為本位、以就業發展為導向的綜合課程體系,構建知識、能力、素質三位一體的培養體系,使自考生的培養模式有新的突破。
(1)以適應就業市場需求為導向,改革自考助學的培養模式。依托行業,人才的培養必須以尊重市場的發展規律為前提,改革自考助學的人才培養模式在當下就顯得尤為重要。首先,按照社會需求及時調整學校的專業設置,使課程體系與學生從業能力對接。優化課程結構,課程的設置是圍繞著職業技能的發展而展開的,使課程建設體現人才培養目標;強化技能教學,全面提高專業教學的有效性;重組教學內容,其內容應與社會生產和生活緊密聯系,偏重應用。再次,強化就業技能模塊模式(MES),結合就業崗位實際需求、學生實際條件和學校實際設施,以培養學生的基礎能力、綜合素質和專業技能為目標,按照目標導向、項目引領、任務驅動的能力本位方法,整合規范學校教育教學行為,通過構建、不斷實施和完善模塊化課程體系,努力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為學校的改革發展、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服務。②最后,加強教育實踐環節,建立校企合作流通機制,重視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創新能力的培養,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推動實現自考生更高質量的就業。
(2)以自考生的職業規劃為重點,建立就業指導的服務模式。根據企業對不同專業的從業者要求,有針對性地加強自考生畢業前的就業指導和就業技能培訓。一是完善學校就業指導體系;搭建網絡、課內、課外多形式的就業指導教育體系。鼓勵專職教師、輔導員依托移動互聯網開展自考生職業生涯發展教育和就業服務,打造自考生就業信息化平臺,為自考生提供全方位的就業資訊。二是建立自考畢業生跟蹤調查體系,對自考畢業學生進行至少為期兩年的跟蹤調查,對每一個專業自考畢業生的就業率、就業對口率、崗位職業要求做出調查,形成詳細的調查報告,使人才培養方案更具有現實意義。③
2.3 強化個人在職業技能提升中的核心作用
“無恒業者無恒產,無恒產者無恒志”。作為勞動者應不斷學習,提高自身素質和就業、擇業能力,適應經濟社會的發展需求。因此,在就業競爭中,自考生從被動就業的客體轉變為主動擇業的主體。
(1)注重內涵建設,提高自考生的“軟實力”。就業是所有學子們迎來的人生中又一個重要拐點,也是層次分化的主要分水嶺。加強自考生內涵建設就是要加強自考生的自我理論素養和自我實踐能力兩大體系建設;④其一、自考生要善于接受新知識,善于學習新知識,善于運用新知識,掌握扎實的專業基礎知識;要勤于思考,堅持用專業指導就業,用實踐檢驗理論。其二、自考生要有較強的實際工作能力;要不斷提升自身業務水平,積極參與社會實踐,在學中做、從做中學,堅持學做結合,掌握就業技巧,以提升職業技能水平。其三、自考生要發揮主觀能動性,時刻關注就業發展新動態,利用多種渠道了解有關就業信息和國家就業政策,樹立正確就業觀,不斷提高主動適應就業崗位的職業能力,提升自考生“軟實力”,為順利就業奠定基礎。
(2)培養創業意識,提高自考生的“發展力”。創業是最積極、最主動的就業,它不僅能解決自身就業,還可以增加社會就業崗位,實現就業渠道的多元化。培養創新精神,強化創業意識就是要求他們要有個人發展責任感和社會發展使命感;要敢于追求人生理想,專注愛好,勇于打破常規,主動把握機遇;在新常態的經濟大背景下,自主創業要求自考生要細于分析和研判宏觀經濟的發展勢態、敏于觀察國家政策導向,明確自身具有的優勢與劣勢,找準經濟發展的著力點和突破口,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快于落實行動,突出專業方向和專業特長,牢抓機遇、駕馭機遇。⑤培養創新創造意識,提升創新創業能力有利于其自身價值的實現、促進個人的全面發展,也是自學助學教育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更是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現實需要。
基金項目:湖南省教育廳科研課題“全日制自考畢業生就業難問題研究”(項目編號:15C0682)
注釋
① 郭逢勝.自考面臨的不公平現象分析[J].中國成人教育,2008(13):55-56.
② 郭清,韓文偉.多元化教學模式在實踐課程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輕工教育,2013(1):62-63.
③ 王占仁.英國高校學生就業服務體系的啟示與思考——以英國里丁大學和巴斯大學為個案[J].中國高教研究,2010(10):59-61.
④ 陸廣峰.高校大學生就業難因素分析及對策研究[J].中國成人教育,2015(14):57-59.
⑤ 湯濤,潘成清,劉振平.大學生就業力提升的路徑[J].教育與職業,2015(25):6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