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蕾
摘 要:面對改革初期的困難與障礙,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領導集體在保持執政黨意識形態符號系統的基礎上,將原有意識形態中烏托邦的成分進行消解,將信仰主義、平均主義等理想因素進行剝離和剔除,同時加入對社會主義價值的論述、對時代發展脈搏和契機的洞察以及對人民群眾利益和愿望的體察,以此實現了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在一脈相承下的與時俱進,在為改革開放提供了合法性依據的同時保證了中國共產黨作為執政黨的權威性與合法性。
關鍵詞:鄧小平;改革;意識形態
中圖分類號:A84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6)13-0003-03
追溯歷史,面對改革初期的困難與障礙,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領導集體在意識形態和制度這兩個層面都進行了相應的調整、創新和發展。特別是在意識形態領域,通過消融極左思潮在人民心中聚結的思想堅冰和觀念塵垢,為改革開放的展開乃至成功掃除了障礙、奠定了基礎。
一、矯正意識形態的極端傾向,反“左”防右
在我黨鞏固與壯大的歷史中,反“左”、反右這兩條戰線斗爭始終是貫穿其中的。對此,鄧小平本人也是有著極為深刻的認識的。他說:“右可以葬送社會主義,‘左也可以葬送社會主義。”“建國后,1957—1978年,我們吃虧都在‘左。”[1]“中國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1]的確,從當時的國內形勢來看,確實是“左”的錯誤思想成為了影響我們深化改革、擴大開放、進一步加快經濟發展的主要思想障礙。例如,在“左”的思想的影響下,有些人動不動就拿所謂的姓“社”還是姓“資”去衡量事物;把企業兼并和優化勞動組合說成是“大魚吃小魚”的資本主義;把學習國外先進技術、經營方式與管理方式說成是崇洋媚外;甚至還有人利用人們對資本主義及其丑惡現象深惡痛絕的心理,把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說成是農民走回頭路、搞單干,是背離社會主義方向……針對這一問題,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鄧小平就帶領全黨專門針對經濟建設與階級斗爭關系問題的“左”傾錯誤思想,進行了認真清理,同時還尖銳地指出某些人以所謂的“社會改革”的名義鼓吹資本主義的實質。
實踐證明,正是在“反‘左防右”思想的指導下,我們用實事求是取代了“兩個凡是”,用“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取代了“以階級斗爭為綱”,用改革開放、搞活經濟取代了僵化、封閉和停滯,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形成了較為完整的有關黨的基本路線的概括和表述。
二、強調生產力發展水平的評價標準
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指出:“共產黨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論概括為一句話:消滅私有制。”[2]在這里,“消滅私有制”指的是用生產資料的社會所有取代私有制。然而,關于社會究竟應該如何占有生產資料,馬克思和恩格斯卻沒有(當然也不可能)做出詳細的論述。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社會主義制度不僅從理論構想成為了現實存在,而且,在現實中,社會主義還實際創造了兩種社會所有制(公有制),即集體所有制和全面所有制。但是在現實中,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國家卻不可避免地面臨這樣一個問題,那就是如何對待這兩種公有制以及在他們之外的非公有制的問題。這個問題不僅關系到如何看待和構建社會主義經濟基礎,同時也是關系到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核心焦點的重大問題。
從斯大林模式的社會主義到中國改革開放以前的社會主義,無一例外地都把不斷改造和提升生產關系作為一個基本目標,將希望寄托在以先進的生產關系來促進生產力的發展之上。但是,經歷建國初期的挫折之后,鄧小平深刻意識到,必須回歸社會主義的本質,由一味強調改造和提升生產關系轉變為重視生產力發展水平。因為,“按照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來講,正確的政治領導的成果,歸根結底要表現在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上,人民物質文化生活的改善上。如果在一個很長的歷史時期內,社會主義國家生產力發展的速度比資本主義國家慢,還談什么優越性?”[3]所以,“我們不要資本主義,但是我們也不要貧窮的社會主義,我們要發達的、生產力發展的、使國家富強的社會主義。”[3]同時,在此基礎上,鄧小平還對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發展狀況做出了一個科學的基本判斷,那就是,中國的社會主義還處在初級階段。他指出:“現在雖說我們也在搞社會主義,但事實上不夠格。只有到了下世紀中葉,達到了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才能說真的搞了社會主義,才能理直氣壯地說社會主義優于資本主義。現在我們正在向這個路上走。”[1]這里所說的“事實上不夠格”的社會主義指的正是處在初級的不發達階段的社會主義。在這樣一個階段,鄧小平進一步強調,我們既不能盲目地只追求生產關系的提升,而不顧生產力的實際發展狀況;同時也務必要將發展生產力看作是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
正是基于這一科學認識和判斷,我們黨一方面確立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治國總綱領、總方針和總政策,實現了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最根本的撥亂反正[4];同時另一方面,在具體的政策及實踐領域,從農村聯產承包責任制開始,我們也對所有制進行了與改革開放之前完全不同的調整,逐步形成了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并存的格局,有效地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和綜合國力的提升。
三、剝離計劃與社會主義本質屬性的必然關聯
基于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對社會主義經濟計劃性的明確論述,以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理論為指導思想,并在現實中建立起社會主義制度的國家,在起初,無論是蘇聯模式的社會主義,還是我國改革開放以前的社會主義,都始終堅持計劃經濟,并將計劃看成是社會主義的一個本質屬性,認為拋棄了計劃就等于背離了社會主義。但現實永遠都是最具有說服力的。經過二十多年的實踐,計劃經濟的弊端逐漸顯現出來,它不僅造成國家對企業統得過多過死,而且由于忽視商品生產、價值規律和市場的作用,最終導致“一大二公”和對個人利益的絕對否定。結果,在我國,形成了一個10億人的“大鍋飯”,嚴重扼殺了人們發展生產、改善生活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于是,要挽救百廢待興的中國,克服計劃經濟所帶來的弊端,無疑成為了我們實行改革、進行攻堅克難的重中之重。然而,要邁出這一步,其中一個必要的先決條件就是必須剝離計劃與社會主義本質屬性的必然關聯。這樣一項工作同樣也首先是從意識形態領域實現突破的。這個過程可以說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對“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進行新的闡發和解釋。鄧小平對此做了專門的論述,他指出: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發展太慢也不是社會主義;平均主義不是社會主義,兩極分化也不是社會主義;計劃經濟不等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也不等于資本主義;“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滅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1]通過這些明顯去除了有關計劃經濟、公有制等這些過去與社會主義本質屬性密不可分的要素的話語,給在社會主義制度下實行市場經濟設置了存在空間,并進而為社會主義經濟提供了一種除計劃經濟、公有制之外的新的選擇機制。第二個階段,是以愛國主義的廣闊包容力,揭去長期以來貼在計劃和市場上面的特定的制度標簽,創建以利益為基礎的社會秩序。由于經濟全球化在客觀上不僅會造成經濟的“去國家化”,而且也會給民族國家對公民社會的控制制造困難。因此,在決定輸入(市場經濟)全球化之前,中國的政治領導人首先要考慮的就是在面對改革開放之前國家意識形態中有關計劃與社會主義本質屬性的必然關聯的內容的時候,如何為自身和公眾論證這種輸入的正當性。面對這一問題,“愛國主義”此時就成為了一種意識形態的工具,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即通過將愛國主義和全球主義這兩個看似相互矛盾的“主義”進行調和的方式,來推動人們接受并鼓勵(市場經濟)全球化。簡單地說,就是讓廣大民眾意識到,全球主義能夠并且可以作為建設一個足以抵抗西方的強大中國的適時的手段,其方式就是通過發展經濟來促成這一目標的實現。毋庸置疑,“經濟發展”這一目標和訴求是國人在1976年以后就已經首先取得的共識。于是,為上至整個中國下至社會成員提供經濟上的“出路”,以便通過提升經濟實力帶動政治地位提高的方式,來實現民族和國家的繁榮富強,成為了推進改革開放順利進行的意識形態創新發展的內容和目的所在。在這樣一種意識形態的牽引之下,民眾的激情從政治利益逐漸轉向了經濟利益,整個社會也逐漸建構起以利益為基礎的新秩序,中國開始由政治社會轉向了經濟社會。第三個階段,就是在前兩個階段的鋪墊之下,最終在中國共產黨的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正式提出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這一概念。由此,“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被鄭重地寫入了中國歷史——以意識形態創新發展重要成就的面貌,成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涵和特征之一,同時也為處于歷史轉折點的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指明了方向。
四、豐富按勞分配的內涵
馬克思在闡明資本主義經濟運動規律、揭示資本主義必然為社會主義所代替的歷史趨勢的基礎上創立了按勞分配理論,并在《哥達綱領批判》中,進一步論證了在社會主義階段,個人消費品必須實行按勞分配原則。以此為依據,現實中建立的社會主義國家都將按勞分配看成是社會主義能夠、并且一定要實現的最重要和最主要的原則。但是,在否定按勞分配原則的“左”的錯誤思潮以及社會主義就是要平均等錯誤思想的干擾下,按勞分配制度在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具體實踐中出現了一些偏差,致使企業和廣大職工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受到嚴重壓抑,使本應生機盎然的社會主義經濟也在很大程度上欠缺活力,從而最終造成全國范圍的共同貧窮。面對這種情況,通過對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經驗教訓的深刻反思,鄧小平敏銳地覺察到,就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現實而言,我們實際上是無法真正實行馬克思恩格斯所設想的經典式的按勞分配方式的,但同時,作為傳統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重要內容,我們又必須對按勞分配原則持一以貫之的態度。這就需要我們對按勞分配原則進行豐富和發展,賦予其符合中國國情和社會發展階段的時代內涵,并以此完成在按勞分配問題上的撥亂反正。
首先,針對國內否定按勞分配原則的“左”的思潮,鄧小平一方面重申按勞分配的性質是社會主義的、社會主義中國必須堅持按勞分配原則;同時,另一方面,反復強調我們必須正確地貫徹按勞分配原則。那么,何謂“正確”?那就是,第一,按勞分配必須根據貢獻大小、技術高低、能力強弱、勞動輕重等體現出差別。第二,按勞分配絕不僅僅是按政治態度分配,也不僅僅是按資格分配,而是在政治態度好的情況下,按勞動的數量和質量進行分配。第三,按勞分配必須建立嚴格的考核制度,并根據考核的成績,合格的才允許提級,不合格的就不提。
其次,針對社會主義就是要平均的錯誤思想,鄧小平創造性地提出允許和鼓勵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企業、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理論和政策,并在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中以決定的形式將其確定為黨的一大政策;同時強調,雖然允許“部分先富”,但一定要注意防止和克服兩極分化。正如鄧小平在《一靠理想二靠紀律才能團結起來》的講話中指出的那樣:“社會主義的目的就是要全國人民共同富裕,不是兩極分化。如果我們的政策導致兩極分化,我們就失敗了;如果產生了什么新的資產階級,那我們說真是走了邪路了。”[1]
五、扛起民主法治的大旗
除了“思想解放”“實事求是”以外,“民主法治”是鄧小平復出后扛起的第三面大旗。早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前夕的中央工作會議上,鄧小平就曾經明確指出,“首先是解放思想”,而“民主是解放思想的重要條件”,“當前這個時期,特別需要強調民主”,“一個革命政黨,就怕聽不到人民的聲音,最可怕的是鴉雀無聲”,“要切實保障工人農民個人的民主權利,包括民主選舉、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須加強法制。必須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這種制度和法律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國要有國法,黨要有黨規黨法。黨章是最根本的黨規黨法。”[3]由此可見,在鄧小平看來,思想解放是前提,實事求是是根本,民主法治則是條件和關鍵。其中,實行人民民主專政,發揚人民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并且把民主與法制有機地結合起來,是鄧小平政治法律思想的重要內容和特征。
實踐證明,在鄧小平有關社會主義民主與法治觀念和思想的引領下,指導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意識形態實現了又一次重大推進,中國社會發展的宏偉藍圖也就此做出了重大調整。因為民主法治不只意味著一種制度化的領導者的民主選舉(選拔)程序和民主決策程序,同時更意味著我國從“人治”到“法治”的歷史性轉變,特別是隨著健全的民主管理制度和民主監督制約機制的建立和日益完善,“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的社會主義法制原則也隨之建立起來。
參考文獻:
[1] 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11-375.
[2]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6.
[3] 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28-231.
[4] 楊春長,王聚英.論反“左”反右——中國共產黨反對錯誤傾向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人民武警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
2011:97.
[責任編輯 吳高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