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靖
摘 要:韓國,作為與我們一衣帶水的友好鄰邦,自古以來就與我們有著良好的文化交流和溝通,全球第一家孔子學院也是在韓國首爾創辦的,韓國大多中小學都開設了漢語課程。在韓國人的漢語課上,我們會發現學生一些常見的、規律性的偏誤。本文旨在通過對韓國中學生在漢語語音方面發生的偏誤分析,有針對性地進行預防并提出解決方案,從而提高對韓漢語教學的質量和效率。全文共分為三個部分:首先列舉了學生常見的語音偏誤,了解韓國人學習漢語語音時的易錯點;其次對于這些偏誤進行分析,找出產生偏誤的原因;最后是對癥下藥,通過分析偏誤的形成和原因,采取相應的措施和解決方案,為更好地開展對韓國中學生的漢語語音教學工作提供一些幫助。
關鍵詞:漢語語音;偏誤分析;偏誤成因;解決方案
中圖分類號:H195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2095-9214(2016)05-0069-02
語音教學是對外漢語教學的基礎部分,也是最應該引起重視的環節。語音貫穿整個漢語學習和交際的始終,語言學習的重要目的是交際,如果不能掌握正確的語音語調,將在交際過程中產生極大的障礙和誤解,直接影響語言的正常使用。由此可見,語音部分的教學在整個漢語教學過程中顯得尤為重要。而在真正的漢語語音教學過程中,我們會發現學生往往會有很多普遍的、常見的甚至化石化的偏誤,這些偏誤是我們在漢語教學過程中應該重點預見并提防的,只有對這些偏誤進行分析并采取對策,才能進行有效的漢語教學工作。
一、韓國學生常見的漢語語音偏誤
筆者現在在韓國釜山一所公立初中從事漢語教學工作,所接觸到的教學對象是初三年級的學生,他們大都是零基礎學生,使用的教材是《生活中國語》(初中篇)。學生學習漢語的起點自然是語音部分,筆者目前已經結束了語音部分。在教學實踐中不難發現,學生在語音學習中會有偏誤產生,如果不早對這些偏誤采取相應措施,一定會對后面漢語教學的開展產生一定的困難。所以筆者對這些偏誤進行了研究分析并提出了相應的解決辦法。
(一)聲母偏誤
韓國中學生在漢語語音學習階段,會先開始聲母的訓練。有的聲母在韓語中有相近的發音,學生掌握起來比較快,如:b(),p(),m(),r()等,但是同時也較容易產生母語的負遷移;而有的聲母在韓語中是沒有對應發音的,如f。這類的聲母對于韓國學生是難點,很容易產生偏誤。筆者在教學過程中就多次對學生進行糾音。學生遇到母語里沒有的音時,多會受母語發音習慣的影響而從母語中找出幾個與該聲母發音部位或發音方法相近的音來代替。如大多會發成b或p。這種情況就需要漢語教師及早進行糾音,以免造成學生偏誤化石化,影響教學質量。
(二) 韻母偏誤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筆者發現韓國學生對漢語韻母的整體掌握程度是比較高的,往往一節課下來,學生們都能記住漢語所有韻母的發音。但是同樣地,也有一些韻母需要教師反復的帶讀和糾音,比如:e、ü等韻母。
在學習韻母e的時候,學生們往往會受到英語的影響,將其發為[i],所以教師需要對學生e[]的發音做多次練習和糾正;而韻母ü是漢語單韻母中最難的一個,外國學生在學習漢語的時候大多會發不出來或發錯音。韓國學生在學習韻母ü的時候容易受到母語的負遷移,發成韓語元音,筆者在抽查韻母發音時經常聽到錯誤的發音。
(三) 聲調偏誤
韓語沒有聲調只有語調,筆者在向他們講解漢語聲調的時候,學生們往往覺得很好玩,單個的ā、á、ǎ、à發音也沒有問題,但是在較長的語流中學生依然有個別易錯音。如在學習完聲韻調后,筆者和搭檔準備了一段繞口令:
媽媽騎馬,(māma qímǎ)
馬慢,(mǎ màn)
媽媽罵馬。(māma mà mǎ)
這段繞口令中,學生的注意力往往集中在“媽媽罵馬”這一句。但學生們易錯點卻在音節“qí”上,他們大多把第一句說成“媽媽氣馬”。而在單獨發“騎”時,學生們沒有問題,只是在語流中會把陽平讀成去聲,這個問題在每一個班級都有普遍發生。
同樣地,筆者同樣也進行過另一個課堂活動:教師分別發單音節、雙音節詞語,學生根據聽到的音節舉出對應的聲調卡片,在單獨發音,如:頭(tóu)、牛(niú)、紅(hòng)等音節時學生都會答對,但是當教師念雙音節時,學生會產生混淆,如:中國聽成[zhōngguǒ]、學校聽成[xuěxiào],電腦聽成[diànnáo]
二、韓國學生語音偏誤的研究分析
學生之所以會產生一定的偏誤,主要原因還是在自己的母語中找不到與目的語相對應的發音,不能有效掌握發音部位或發音方法。如聲母方面,由于韓語中沒有同聲母f對應的音,韓國學生在學習f時常常會感到困難,產生偏誤。漢語中聲母f有兩個語音特征,一個是唇齒音特征,一個是擦音特征,即在發音時,上齒與下唇相接,軟腭上升,氣流從唇齒間的窄縫中泄出,摩擦成聲。而韓國學生多會發成b或p,這是因為他們沒有唇齒音,所以在發音時會選擇用一些發音部位相似的雙唇音代替,如:
師父 shīfù 誤讀成 shībù 吃飯 chīfàn 誤讀成 chībàn
廢品 fèipǐn 誤讀成 pèìpǐn 頭發 tóufà 誤讀成 tóupà
聲調則是因為聲調是漢語的語音特征,學生母語中并沒有,對于他們來說,聲調是全新的概念。如在上文所說的繞口令中,學生在發音訓練時經常會誤讀成“媽媽氣馬”,筆者認為這是因為學生在發音訓練時還不習慣聲調這一概念,并且自己聽不出來自己的聲調發音是否正確,加上韓語本身沒有聲調只有語調,學生們容易自己給短句加上語調,所以學生在進行多音節或者短句發音練習時會產生聲調的偏誤。
三、 韓國學生語音偏誤的解決方案
(一)關于聲母f的誤讀
在韓國學生聽來,p和f差不多,聽覺上是一樣的,自然在發音上也就不容易分開。所以教f時,應首先讓他們把f和p的發音部位區別開,注意f的唇形是下唇內測與上齒構成縫隙。在發音方法上要強調擦音f唇齒之間是有縫隙的,氣流是從縫隙中摩擦而出,而塞音p是雙唇緊閉,沒有縫隙,氣流沖出雙唇爆發而出。因此,在教學時,應讓學生多聽多說,可以通過手勢演示,或是展示發音部位示意圖,讓學生能更清楚地明白唇齒音的發音部位,把f的發音特征發得明顯一些。不僅如此,我們在教學時也應時時注意做唇形示范,提示學生b、p是雙唇緊閉而f是上齒和下唇相接近。然后通過不帶韻母的塞音和擦音的發音訓練,讓學生體會兩者的區別。通過這種方式,可以讓學生明顯地感受到f得持阻過程較長,氣流從唇齒音緩緩流出;而p是氣流爆破而出,幾乎沒有持阻過程。這種直觀的唇形展示能夠讓學生較透徹清晰地體會到f和b、p發音的區別。
同時,我們可以找出幾組f和b、p做聲母的詞語,通過教師的示范發音,讓學生們自己聽出它們的不同之處。另外,借助英語也是一個很好的選擇。英語中有唇齒音f,如:father、finally、fly等,也有雙唇音b、p,如:boy、brother、practice等。可以通過這些英語發音,讓學生們體會到f與b、p的不同,由此幫助他們在漢語聲母的發音中,做到有效地區分。
(二) 關于韻母ü的誤讀
筆者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發現,ü是學生們不易掌握且最容易與母語產生混淆的韻母。搭檔提出ü與韓語元音?發音相近,可以借助?來進行教學,這不失為一個方法,但也容易使學生們收到?的負遷移而產生偏誤。我們不難發現,i幾乎在任何語言里都有,所以教師可以利用i和ü除發音時口型不同其余特征都相似的特點,在進行ü的發音教學時從i處找突破口:先讓學生發[i],注意此時嘴型為扁平狀,之后保持[i]的舌位,慢慢將雙唇攏圓,直到正確發出[ü]的音。
(三) 關于陽平讀成去聲的偏誤
漢語中的聲調,由于其獨特性,成為外國學生學習過程中的難點,在筆者的實際教學中也發現學生容易產生偏誤,在前文提到的“媽媽騎馬”語句中,學生易讀成“媽媽氣馬”,將陽平誤讀成去聲。
教師進行聲調教學時,可以充分利用肢體語言,將四聲聲調手勢化,動作盡量大且夸張,使學生可以直觀了解到聲調的變化。學生在單音節發音時,不會將陽平誤讀,然而放在句子中卻容易讀成去聲,針對這一現象,筆者準備了聲調為陽平、去聲的雙音節詞語,反復帶讀練習,使學生感受到這兩個聲調的差異,如:學校(xuéxiào)、太陽(tàiyáng)、留戀(liúliàn)、路程(lùchéng)等,這些詞匯的集中訓練會讓學生的誤讀現象大大減少。
四、結語
通過分析韓國學生漢語語音方面的偏誤及其原因,我們可以發現當目的語中出現學生母語中沒有的語音或發音習慣時,學生會感覺困難和疑惑,不能盡快地掌握并且會產生偏誤。單純地模仿并不能正確地發音,所以我們應該多多借助于圖片或者手勢,讓學生們直觀地感受發音部位和發音方法。教師們對于學生語音方面的偏誤必須及時糾正,只有在教學初期階段就教給學生正確的發音,減少偏誤的產生,才能使得之后的漢語教學工作高效而順暢。
參考文獻:
[1]王建勤.第二語言習得研究[M].商務印書館,2009.
[2]陳昌來.對外漢語教學概論[M].儒森教育出版社,2005.
[3]趙赫.韓國留學生漢語陽平、上聲偏誤分析及教學探討[D].香港中文大學,2011.
[4]趙婷.韓國學生漢語語音偏誤研究[D].魯東大學,2013.
[5]王暉瓊.韓國留學生漢語語音學習中的聲母發音偏誤分析[D].華中師范大學,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