卿丹
摘要:高校校本音樂課程開發是一項系統工程,受多種因素的影響。本文從校本課程的參與者、社會環境因素、軟性環境因素三個方面分析了高校校本音樂課程開發的影響因素,希望能更好地推動高校校本音樂課程開發的進程。
關鍵詞:高校 音樂課程 教師 社會環境 軟性環境
高校校本課程開發也叫“高校本位課程開發”或“高校自編課程設計”,是高校教師根據國家制定的教育目的,針對本校特定的學生群體,編制、實施和評價的課程開發,是高校課程的一種新的管理模式,是國家課程的有益補充。高校無論采取什么樣的程序開發校本課程,在校本課程開發過程中的影響因素都是非常重要的,它直接導致課程是否能開發成功。
一、參與者的影響
(一)教師
首先,高校教師是校本課程開發的主體之一,因而高校教師的態度決定校本課程的開發效率和結果。由于我國大學傳統音樂課堂教學用的教材是國家統一編制的,絕大多數的音樂教師只是獲得了所學知識傳授和技能訓練,已經形成了對國家課程的固定看法甚至產生依賴,缺乏知識傳授的創新,也缺乏教學模式的創新,因此要想開發好校本課程,必須打破教師的一些固有看法和做法,必須以創新、樂觀、開朗的態度接受校本課程的開發。第二,高校教師是否具有團隊協作精神制約高校校本課程的開發。由于高校校本課程開發需要全部音樂教師組成一個開發團隊一起緊密地配合才可以完成,因而高校音樂教師一定要有團隊合作精神,才能發揮高校音樂校本課程開發的主體作用,才能夠既與其他課程開發主體密切合作,又能與其他教師密切合作,使高校音樂校本課程開發能夠順利實施。第三,高校音樂教師的校本課程開發技術和專業素養也影響高校音樂校本課程開發。高校音樂校本課程開發要求課程開發者掌握、確定課程的目標、綱要撰寫、目錄編制、內容組織、效果評價等開發技術,因此必須對高校音樂教師進行校本課程研究的相關培訓,逐漸地掌握這些技術,并在校本課程的開發中有效地運用,提高高校音樂校本課程開發效果。高校音樂教師的專業素養也影響高校校本音樂課程的開發。在高校校本音樂課程的開發中,教師不但要能編寫高校校本音樂課程教材,而且還要能融會貫通、運用自如地進行校本課程教學,如對地方的戲曲、曲藝等不但要會唱,而且要會演,只有這樣才能引人入勝,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然就是古板的、毫無生機的音樂教學。
(二)校長
在高校音樂校本課程開發中,主管教學的校長是一個“牽一發而動全身”的角色,直接領導高校音樂校本課程建設,保證高校音樂校本課程建設的健康順利的發展。在校本音樂課程的開發過程中,主管教學的校長在行政命令和教師的開發實踐過程中起著橋梁和紐帶的作用,一方面校長要和音樂教師及專家進行協商溝通,采用開放、民主的方式參與管理,另一方面要對教師參與校本課程開發給予支持、鼓勵和指導幫助,這樣可以極大地促進高校音樂校本課程的開發;校本音樂課程開發給校長提供了一個自我更新的機會,要求校長必須具備“明確的辦學理念和先進的教育理念、必要的課程知識、一定的創新能力”等素養,同時還需要校長合理安排人員、課時及經費,以確保高校音樂校本課程的順利進行,這樣校長才能領導、帶領整個課程開發團隊向前發展。
(三)高校音樂學生
高校音樂校本課程的開發是直接為高校學生尤其是音樂學生服務的,若能準確地把握學生的需求與個性特點則為高校音樂校本課程注入了很大活力,教育是一種造就人的事業,要以人為本,尤其是音樂教育要以學生的個性和興趣為出發點,因此,校本課程內容的設置及教學的方式將是我們重點要考慮的事情,若高校音樂校本課程的開發缺乏學生的合作和參與,則校本課程的開發就喪失了實際意義。我們如何去了解學生的真正需要,又如何去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都是亟待解決的問題。因此,在校本課程開發過程中,要通過調查、訪談等方式,了解學生的實際需求,充分考慮學生的興趣、愛好、個性品位、能力傾向,從學生的實際需要出發,對國家課程、地方課程的內容進行改編、整合和創新,充分利用地方特色音樂如地方戲曲、曲藝、山歌等,在此基礎上開發出學生喜歡的校本課程。
二、社會環境的影響
(一)國家政策
國家政策支持為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提供了保證。近年來,我國高校教育改革緊緊圍繞課程改革以求實施素質教育,并在政策上提出了實施“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課程”的三級課程目標,為社會培養更多的應用型人才。更多地為社會經濟建設服務。“高校在執行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的同時,應視當地社會、經濟發展的具體情況,結合本校的傳統和優勢、學生的興趣和需要,開發或選用適合本校的課程。”因此校本課程開發和利用已經進入國家課程政策的支持領域,這是校本課程開發能順利實施的基本前提。
(二)地方政府
校本音樂課程的開發,其內容的設置要突出地域特征和地方特色,要通過地方高校所在區域的地方特色音樂、特色文化多方面綜合考慮,進行編制、構建校本音樂課程,地方政府在高校音樂校本課程開發方面有很重要的影響作用。為了解決音樂校本課程開發所牽涉的人力、物力、財力等問題,地方政府除了調動當地的教育部門,文化部門、民族部門及民間組織的支持,還可以多在群眾中宣傳,號召普通群眾及新聞媒體參與,發揮當地政府的功能、作用。
(三)社區參與
社區內組織(含經濟實體)直接的參與,為高校音樂校本課程的開發和實施提供了監督和資金資助。首先,社區為高校音樂校本課程開發提供一定的人力資源。由于社區是社會的組成部分,而高校又是社區中的一員,社區中有傳統音樂的傳承者、專家學者、商界精英等,這就為校本課程開發提供了必要的人力資源。第二,社區為高校音樂校本課程開發提供一定的資金支持。由于社區中有許多熱愛教育事業的企業家,并具有一定的經濟實力,就有可能為學校的發展提供一定的資金支持。第三,社區為高校音樂校本課程開發提供物質設施。比如:文化館、科技館、博物館、劇團、青少年宮、商場、工廠等,高校可以利用這些便利的條件,開展與這些機構長期的合作,讓高校學生充分與社會接觸,增強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提高教育活動的實效性,尤其給場地不夠的高校提供足夠的活動空間。
(四)教育資源保障
高校辦學經費、教育設施和設備也是校本課程開發的制約因素之一。校本課程開發應根據學校現有條件,充分利用各種教育資源,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地開發。如果經費投入不足,就無法滿足高校教師們在校本課程開發中所需的教具、場地等需要,無法利用網上資源,無法進行必要的下鄉調查、訪問。中國廣大農村地區高校的經費不足尤其嚴重,這就要求校本課程開發依據學校的財力、物力、資源現狀作出合理的規劃和開展,有條件的可以獨立開發,條件尚不具備的可選用學校之間相互聯合開發,做到優勢互補、資源共享。校本課程開發是一個動態的、持續的、逐步發展的過程,不可能一步就要達到很高的標準。
三、軟性環境的影響
(一)學校辦學理念
“辦學理念”是高校應有的基本指導思想。但在當下的許多高校中,“辦學理念”缺失是我國一些高校中的普遍現象,“校本課程”開發更成了一個沒有明確方向與目標的時髦:有的高校沒有明確的辦學理念,有的高校雖然明確提出了辦學理念,但只存在于口號化層面,名不副實。然而高校辦學特色的形成、校園文化的建設、校本課程的有效開發等都離不開辦學理念的支撐,因此高校有必要重新審視自己的“辦學理念”,努力形成自己的辦學個性和辦學特色,積淀自己的文化內涵,通過高校校本課程的開發和實施,最終提煉出符合高校自身實際的辦學理念。
(二)校園文化氛圍
一個良好的校園文化為高校音樂校本課程的開發營造了良好的氛圍。校園文化包括學校的歷史、學校的遠景與目標、學校的制度規則、學校的人際關系規范、教師的教學實踐等內容,按學校的人員構成角度可以分為:管理文化、制度文化、教師文化、學生文化等四個方面,其中管理文化和制度文化屬于學校領導者,教師文化和學生文化分別是指教師和學生。四者之間的和諧發展,將有助于營造校本課程的開發所需要的良好氛圍,為高校校本課程開發的實施提供基礎條件。
(三)考試導向
由于我國教育長期以來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受考試指揮棒的約束,因而許多教師觀點仍然停留在以“優秀學生的標準是成績好”的教學觀念上,而不是引導學生畢業后進入社會能融入社會經濟建設上來,讓音樂為社會經濟建設服務,學生及其家長對上大學的動機還是停留在“能成為成績優秀生,畢業后能找到一份好工作”的教學理念上,這些教師、家長都存在著認識上的偏差,認為高校校本課程開發與將來就業崗位關系不大,擔憂校本課程開發會影響到學生的成績等,實際上是剛好相反的效果,由于校本課程注重的是與社會實際的吻合,因此高校音樂校本課程開發迫切需要對教學動機和教學目標的理念轉變,這樣才對校本課程開發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
以上是對影響高校校本音樂課程開發因素的初步分析。高校音樂校本研究必須針對其各個領域的不同,有針對性地深入分析。我國校本課程研究的現狀為“以校為本的課程策略正在我國廣泛實施,從國家課程、地方課程的校本化處理,到校本課程的真正開發,正處于攻關階段”。高校音樂校本課程開發是當前我國高校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素質教育的重要舉措。而研究影響校本課程實施的因素,也是高校課程改革研究的重要課題之一,這樣更有助于高校課程改革向縱深發展。
參考文獻:
[1]吳剛平.校本課程開發[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
[2]吳淑芳.制約校本課程開發的因素和應對策略[J].教育探索,2005,(07).
[3]喬建中.全州南音演唱教程[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6.
[4]劉瀅.校本音樂課程資源研究[J].張家口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2,(02) .
[5]曹蕙姿.基于地方文化傳承的高校選修校本課程開發研究[J].戲劇之家,2015,(02) .
[6]博雅杰.基于地方音樂文化的校本課程開發研究——以錫伯族音樂為個案[J].新疆教育學院學報,201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