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瀅
摘 要 本文嘗試以黑格爾的有機論為例,考察哲學作為一種方法論對于英語詞匯教學所可能具有的啟發作用。黑格爾的有機論可以幫助我們擺脫傳統機械論的掣肘,將整個詞匯看成一個生成的、有聯系的和運動中的有機體,從而在英語詞匯的教學實踐中引入一些新穎的可行性教學與學習策略。
關鍵詞 黑格爾 有機論 英語詞匯
中圖分類號:H313.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6.05.018
Abstract This paper attempts to take Hagel's organic theory as an example, to examine the role of philosophy as a methodology for the teaching of English vocabulary. Hegel's organic theory can help us get rid of the traditional mechanical theory of constraints, the whole vocabulary as a generation, connection, and the movement of the organism, the order to introduce some novel feasible teaching and learning strategies in English vocabulary teaching practice.
Key words Hagel; organic theory; English vocabulary
哲學和語言學,在現代哲學的語言學轉向之前兩者似乎并無交集。但這只是對兩者不甚了解的情況下所做的皮相之見。哲學早已退出科學的領域,不再奢望做“科學的皇后”,而自馬克思以降的哲學家們也失去了建立任何哲學體系的熱情。哲學正當的作用是作為一般的方法論,用以指導各門具體的科學。語言學是專門研究人類語言的科學。語言學與心理學的關系素來比較密切,心理學的許多理論已廣泛應用于語言學領域的研究,如行為主義、認知主義和建構主義心理學。殊不知心理學的理論通常出自哲學。遺憾的是哲學史上眾多睿智的思想尚未轉化為心理學的理論,更不消說將它們運用到語言理論和教學中了。所以嘗試以哲學為指導思想,反思語言學中的語言與存在的關系,可以幫助我們走出傳統思維模式和教學模式的藩籬,啟發新思維,換一種視角洞察語言學研究和教學中的老問題。本文以黑格爾的思想為例,試以他的辯證法思想指導英語詞匯教學研究。
黑格爾(Hegel 1770-1831)是西方哲學史上最偉大的哲學家之一,他的辯證法思想將一無所有卻又無所不包的絕對精神設定為世界的創造者,具有能動性,能夠通過對象化自身的方式將自身中的潛能外化,展開自身,然后進一步揚棄對象化所創造出的物相,最終恢復自身的同一性,從而完成了一個從以預設的終點為起點,以終點為目的的圓圈運動。他的偉大之處在于將世界視為一個有聯系的由于自身矛盾而無限地從低級到高級的上升前進運動的整體。他的辯證法中的有機體思想可以從一種全新的角度考察詞匯。
首先,詞匯是一個生成的有機體。傳統的詞匯教學以機械論為指導思想,僅考察作為結果形態的詞匯,將詞匯視為靜止不動的、超歷史的一大堆的偶然性。而黑格爾辯證法中的有機論思想卻可以把語言及其各組成部分(如語言、語法和本文重點討論的詞匯)視為發生學意義上的有機體。語言是一個“活的實體”,有一個自我生成的過程。該過程就像一粒橡樹種子長成大樹一樣,是一個從潛能發展為現實的生成過程。種子具備了大樹的一切內在因素,它不在大樹之外,它就是那棵未來的大樹,它與大樹是事物發展的不同階段。
語言究竟是如何從一粒種子生成大樹的呢?根據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語言是隨著物質生活條件的生產和再生產而出現和不斷發展的。人必須結成一定的社會關系才能從事物質生產實踐,而這種集體勞動不僅提供了語言產生的社會需要,而且也改善了原始人的發音器官,為語言的產生提供了必要的生理條件。一言以蔽之,勞動創造了語言。就本文所涉及的詞匯而言,它也隨著人類的勞動實踐史經歷了由簡到繁的漫長歷史。英語詞匯的發展史分成四階段,包括古英語時期(450-1066)、中古英語時期(1066-1500)、早期現代英語時期(1500-1800)和現代英語時期(1800至今)。從詞匯數量來看,根據牛津英語詞典,目前英語詞匯總量約為630,000!新詞匯的來源雜多,有從外來文化引入的新詞,有從本土核心詞匯派生出的新詞,更多的詞匯是為表達新事物新觀點而歷史性地創造出的;從詞義方面考察,大多數單詞都由原初的概念意義逐漸發展出內涵意義、社會意義、情感意義、聯想意義、搭配意義和主題意義,①從而由一個單義詞進化成多義詞。多義詞現象是英語詞匯最顯著的特征。
其次,詞匯是一個有聯系的有機體。如前所述,在機械論指導下形成的皮相之見認為,所謂詞匯無非是由于某種外力作用偶然產生的一大堆互不依賴的碎片,但是根據黑格爾總體性規定看待詞匯,這些詞匯卻構成了一個有著內部的普遍聯系的有機體,其中每一個體的規定性都是由整體所賦予的,只有在整體中才能把握其意義。故詞匯不只是具有脫離與整體(即該單詞所處的語境)的關系的最基本的概念意義。它所蘊涵的豐富意義只有對于這些關系并在這些關系之中才能夠表現出來。每個單詞都處于一張復雜的網絡之中。這張網絡包括了兩個方面的聯系,首先是語言內部聯系,即意義上的聯系(如同義、反義、上下義)、結構上的聯系(如派生、復合、轉化),和單詞之間的搭配關系。其次是詞與外部世界的聯系,指詞與使用者以及語境的關系。
再次,詞匯是一個運動中的有機體。在機械論看來詞匯是以單子式的個體方式存在的,其特征是靜止的和超歷史的。但是用有機論的眼光來看,詞匯恰恰是變動不居的,它是語言中最為活躍的部分。世界上所有正在使用的語言之所以稱之為活的語言,在很大程度上表現為它們在詞匯始終處于不斷生滅變化的過程。黑格爾在《邏輯學》中提出了著名的質量互變理論。黑格爾認為事物的變化不僅有康德所承認的量變,還應該有質變。質變意味著事物的突然產生和消亡。否定質變就是否定變化。由于語言外的自然物理世界及其身處其中的思維世界和語言文化世界(即波普所稱的“三個世界”)的其他部分在發展變化,因而相應地在語言,特別在詞匯中必會有所反應。所謂質變指詞匯的突然產生或消失。特別在現在的信息時代,不斷地有新詞橫空出世,通過網絡變得一夜之間家喻戶曉。不僅有新舊詞匯的生滅,已有詞匯的詞義也無法保持靜止,同樣會隨著“三個世界”的變化而發生量變。量變形式包括詞義的擴大、縮小、轉褒貶等。量變性質包括詞義的歷史性變化、地域性變化和職業性變化。總之,詞義的質變和量變反映了社會的進步,科技的發展以及世界各國和各民族的交流的加強。
黑格爾有機論為詞匯學習提供了以下幾點啟示。第一,尋找詞義“多”中的“一”。一詞多義是英語中的普遍現象。詞匯是文化歷史思想的載體,具有越來越多的豐富涵義。如何記住一個單詞眾多的意思并在具體語境中正確使用,這是教學中的難題。在形而上學傳統中二者不可通約,哲學家們歷來否定感性世界的多樣性(“多”),苦苦追尋現象背后不生不滅的永恒存在(“一”)。而黑格爾的有機論則認為兩者是一體兩面:“一”是本質,是長成參天大樹的那顆橡樹種子,也是創世的絕對精神;“多”是現象,是絕對精神為了發展自身而對象化出來的物相。由“一”發展出“多”來,而“多”必經無數中介最終復歸于“一”。因此以他的視角,我們會發現多義詞各個義項存在核心和邊緣之分。邊緣詞義項不斷生成變動,正是現象的“多”,而巋然不動的核心義項則是現象背后本質的“一”,是所有處于生滅變化中的義項所由來和復所歸的對象。在此意義上韓國的詞匯教學專家文德老師提出 “所有英語單詞都只有一個意思”。以discharge一詞為例,在字典上通常給出如下的幾種解釋:①卸貨 ②發射 ③排出 ④解雇 ⑤出院 ⑥解放 ⑦履行。它核心義為“向外(out)”。派生出的①卸貨 ②發射 ③排出均有向外排出(事物)之意,而④解雇 ⑤出院 ⑥解放均有向外排出(人)之意。⑦履行則指“把該做的事情做出來(out)”。②詞匯手冊上所列的單詞含義一般就是核心詞義。總之,在黑格爾思想指導下學習多義詞的策略是第一步是確定核心詞義;第二步是梳理核心詞義與各種派生詞義的內部聯系。
第二,聯系的方法。如前述,語言學的理論大都來自心理學,而心理學的理論源頭又追溯到哲學。如語言學中的語義場理論源自認知心理學中的信息加工理論,如果再追源溯流的話,就可以回到黑格爾的辯證法。語義場理論認為語言中的詞匯不是孤立地儲存于人的記憶中,而是分門別類地儲存,某些詞可在一個共同概念或核心詞的支配下結合成語義場,形成記憶中的詞匯模塊。故記住該語義場中的一個成員即可聯想其他的成員。學習者在學習詞匯時,應盡可能將習得的零碎知識進行深加工,通過發散性思維,圍繞某個核心詞匯以詞源聯系或主題與情境來建構一個個語義場。建構語義場能揚棄機械論的詞匯學習方式,將目標詞匯置于整體(語義場)之中,通過詞匯間的種屬關系理解詞匯,從“零售式”的單詞記憶發展成“批發式”的記憶,并提供機會重溫已儲存的舊詞匯,通過與舊詞匯的結合輸入新的目標詞匯,從而增加詞匯系統組織的心理詞匯量。
第三,關注新詞的產生和詞義變化。除了利用詞匯共時性聯系建構語義場之外,學習者還需關注詞匯歷時性的變化。在黑格爾的視角下詞匯是一個運動中的有機體。尤其目前隨著各種傳媒的迅猛發展,新概念層出不窮,其傳播速度也越來越快,這個有機體正是處在最活躍的階段。各種新詞一夜之間家喻戶曉。不僅有新詞的產生,而且舊詞匯也不能保持相對靜止的狀態。人們將原初的詞義進行加工,從而使詞義發生各種變化。所以學習詞匯時不僅要及時關注新詞的出現,還需要了解詞義的歷史性變化,掌握其變化的基本規律,如詞義擴展、縮小、升格和降格。掌握這些規律就能在變化中掌握詞義發展的基本趨勢。
英國語言學家Wilkins說過:“沒有語法,表達甚微;沒有詞匯,表達為空。”由此可見詞匯在語言習得中的重要性。但是詞匯研究直至20世紀末才開始得到重視。研究者大都從心理學的研究成果出發。目前已普遍應用于詞匯研究的心理學成果僅局限于行為主義、認知主義和建構主義三種理論。筆者認為詞匯研究可以拓寬思路,從心理學的源頭——哲學出發,直接從哲學方法論中汲取新思路。西方哲學源遠流長,流派眾多,百花爭鳴,筆者在此文中僅以黑格爾的哲學思想對詞匯學習的指導作用為例,拋磚引玉,希望今后能夠從不同的哲學視角下研究詞匯的教學。
注釋
① [英]杰弗里·N.利奇.語義學.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84:13-29.
② [韓]文德.別笑!我是英文單詞書.第3冊.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