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峻嶺 李軒晨
摘 要 完全學分制作為一項全新的學分制度近幾年逐漸進入人們的視野,其給予學生的彈性學習時限、自主學習安排、定制化的個性方案定制都顛覆了傳統學校教育的程式化與一致化。在此背景下,倡行專業化、個性化、精英化人才培養的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受到哪些挑戰,又將以何種姿態全面應對。本文將就此予以闡述。
關鍵詞 完全學分制 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 建設策略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6.05.026
Abstract Complete credit is made for a new credit system in recent years gradually into people's vision, which has given students elastic period of learning, autonomous learning arrangements, customized solutions customized to subvert the traditional school education, the stylized and consistency. In this context, the professional, personalized, elite talent training broadcast and presided over the art of the art of what the challenges, and what attitude to fully respond to. This article will be described in this paper.
Key words full credit system; Broadcasting and Hosting Art Major; construction strategy
1 完全學分制的界定與特點
1.1 界定
完全學分制,是指學生要“按照培養目標和教學計劃中各門課程及教學環節的學時量,確定每門課程的學分,設置必修課和選修課,規定各類課程的比例,以及準予學生畢業的最低總學分”①的制度,因其以學分作為最核心的考核因子而區別于學年學分制、績點學分制、加權學分制等其他制度。該制度最早可追溯至19世紀末美國哈佛大學,在國內則可見于1918年北京大學的選課制,從本質而言,該制度伴隨社會發展對于多元人才的需要應運而生。
1.2 特點
(1)彈性的學習時限。完全學分制度最大不同在于它跟當下眾多大學所采用的學分制度不盡相同,它與既定的學年安排并不掛鉤,也就是說只要修滿了固定的學分即使未達到大學本科四年的時間標準,也可以畢業。(2)自主的學習安排。完全學分制予以學生極大的自由,讓學生在修讀本專業固定課程的情況下有權利去做出多樣選擇,包括用多長時間選擇何種內容的課程。伴隨學生主體性意識被極大喚醒這一過程,學生出勤率這一諸多學校甚為頭疼的老問題甚至可期望得以一定程度的解決。(3)個人化的學習定制。由于完全學分制允許學生在教學計劃框架內進行最大權限的課程、學時自選,因此,學生在達到不同模塊學分及總學分要求的前提下,其所選課程趨向更多元,培養方案的個人化特征被前所未有得以呈現,每個學生的教學計劃都可視為是一個量身定做的過程。
2完全學分制帶來的的挑戰
完全學分制事實上賦予學生更多權利和自由:全日制本科大學生的主動性被空前肯定與張揚,進而實現既定專業范疇內的個性化發展,實現學生對自我價值的重新認識與個人素質的多樣發展。與此同時,完全學分制對于教與學的兩個終端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戰:教師需要面臨著備選授課門數的增多和最終開課與否的不確定性,工作挑戰加大。而相較于教學者,學習者似面臨著更大程度的挑戰,包括:(1)如何明智選擇:學生需要在名目繁多的課程備選清單中做出適合自己的選擇,并直接對選擇過程及結果負責,而有時學生的困惑就在于面臨的選擇太多:這種狀態類似于初次進入超級市場的顧客在鱗次櫛比的購物貨架前無所適從的感覺。相較于傳統的由校方安排好的既定程序和課程,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課程成為挑戰。(2)如何厘清“?!迸c“雜”的邊界:專業之所以成為專業源自于其自身體系的深耕細作及相關就業市場較高的行業壁壘,完全學分制要求學生在更為廣泛的課程清單中進行選課,強調通識能力的建構,這一方面契合了融媒介時代下對于人的全面要求,但同時也可能會導致部分學生“學多卻不精”、“只雜不?!?,專業特性模糊。(3)如何進行學習效果再評價:不同課程的難度系數會存在一定差別。由于完全學分制僅以學生取得的學分作為核心考量指標,這在客觀上容易造成學生在選課時避重就輕、知難而退的局面出現,并可能形成學生知識及能力的局部短板,因此,在學分總數一致的情況下,如何再評價學生的實際學習成效成為必然考量。
3 完全學分制背景下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的應對
3.1 對專業理念進行開放性延展
人人都為傳者的公民記者時代已經到來,幾乎所有行業都面臨著新的傳播命題:無論是人際傳播、組織傳播、公眾傳播。這對于相應規模的語言傳播教育也提出了召喚。美國國家交際協會(The National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提出《培養有能力的交際者:美國中小學教育中的說話、聽話及媒體素養標準》,制定了由20 個標準構成的一套教學標準體系以對學生進行全面的口語交際訓練。包括“有效交際的基礎”(8個標準)、說話(4個標準)、聽話(3個標準)、媒體素養(5個標準)四部分。而這種趨勢的滲入無疑為當前我國播音主持藝術專業的發展和轉型提供了一次機遇: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的學生由于自身出色的言語傳播素質與能力使其面對市場時適應性空前提高。而傳統的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教育則過多將思路停留于傳統的廣播、電視播音主持人才培養層面,雖然針對了媒體的相對需求,卻忽略了社會的絕對需求。事實上,目前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的低專業就業率已經對過往過于狹隘的專業辦學理念提出了挑戰。鑒于此,完全學分制背景下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在夯實學生傳統教育優勢的同時,更應拓寬專業口徑,從口語傳播、人際傳播、大眾傳播等方面入手著力培養學生的語言傳播能力與人際溝通協調能力,實現專業理念開放性延展。
3.2 導入建構主義學習理念
建構主義作為一種理念古已有之。中國的孔子(公元前551至公元前449年)在《論語·述而》有“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的表述,意思是不到學生努力想弄明白卻仍然想不透的時候不要去開導他,如果學生不能舉一反三就先不要往下進行了,孔子同時強調學習中思考、思維的重要性:“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古希臘的蘇格拉底(公元前469至公元前399年)是與中國孔子幾乎同時代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在教學中采用詰問法,即在討論問題開始,以謙卑的無知者身份向別人請教,讓人家發表意見后,用反詰的方法引導對方主動思考,努力發現自己認知中的問題,從而產生尋求答案的愿望,隨后運用“產婆術”,即在之前的基礎上慢慢引導對方的思維達到深度理解。完全學分制背景下,教育情態發生改變,由教師主導變為學生主導,教師的作用只是輔助學習者不斷建構自己,不斷地將學生的水平引導到一個更高階段的過程。學生必須清晰知曉自己需要什么、如何定位自己,才能在面對各種選擇關口時做出理性應對,而這顯然建立在對自己、對專業、對市場、對時代的綜合把握之上,專業學習不能僅僅被視為一個“take”的過程,更是一個“make”的過程,學習者作為建構個人,其自學能力及自我建構成為學習的關鍵。
3.3 深化定位人才培養目標、規格
傳統的播音與主持行當分工相當精細與深入,但究其實質,我們可以把他們看成大致是這樣幾類:“新聞播音員和配音員,主要從事播音和配音工作,特點是聲音條件好,稿件播讀能力強;記者型主持人,新聞素質全面,新聞敏感性強,既能深入新聞現場進行報道,也能和采訪對象深入交流,具有就新聞事件發表評論的能力;演藝型主持人,主要主持綜藝、娛樂類節目,他(她)們或端莊靚麗,或搞怪耍寶,但普遍多才多藝,機敏睿智”;②專家型主持人,來自社會政治、經濟、法律、軍事、教育、科技、心理等各種領域,能就自身熟悉的領域展開相當深度的信息乃至觀點傳播。
以上從業人員的共性特征:他(她)們都通過有聲語言“說”來完成工作,都要有較好的語言表達能力,都是置身于廣播、電視、新媒體等大眾傳媒的傳播鏈條中且深諳交流傳播的原則規律,但必須承認,他們“說什么”是各具專業性要求的:“正如我們無須要求《晚間新聞》的播音員爵士、探戈舞精通,我們同樣也無須強求《天天向上》的主持人們能夠把新聞、通訊、評論等各類文體播得爐火純青。”③事實上,在主持人的發源地美國,對播音員、節目主持人有不同的稱謂:“announcer”——“播音員”、“anchor”——“新聞主播”、“moderator”——“游戲節目主持人”……“節目的性質決定了主持人的不同,就如同培養醫生要分科目,培養運動員要分項目,培養教師要分學科專業,所以,按照節目的性質分門別類地培養播音員主持人也就理所應當了。而我們長久以來卻把這些從事各種不同職業的人士看作純粹的同一種人。”④按照一個能在各種類型節目中播音、主持的“全才”模式去培養。我們必須明確: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的人才培養必須有的放矢,這既是社會化要求,更是主持人發展專業化的必然要求,同時,也是各個院校因地制宜,結合自身優勢培養特色人才的需要。
3.4 突出培養人才的專業個性和特色
完全學分制背景下的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培養方案必須因地制宜,走特色化發展道路。目前已有的幾種特色培養方案可歸納為:
(1)以中國傳媒大學為代表以有聲語言表達能力訓練為核心,專注打造“新聞主播”,特別是傳統意義上的“播音員”和“配音員”;在其培養計劃中,專業學習課時占據絕對優勢,其課程設置里大量內容都是圍繞語言表達技巧來進行訓練,培養的學生“以播為主”,特別是在新聞播音、文藝作品演播方面能力突出,而對廣播電視相關的專業要求,如攝像、采訪、寫作等則沒有太高要求,中央電視臺諸多知名播音員可視為其培養成果的有力印證。
(2)以武漢大學為代表以廣播電視新聞專業素質為基礎,著力打造包括出鏡記者在內的記者型主持人;作為綜合類大學新聞院系的播音主持專業,其更強調新聞史、新聞理論、新聞寫作、傳播理論的學習,在電視編輯、電視攝像、廣播電視新聞寫作、廣播電視專欄研究等廣播電視專業素質培養的大范疇內把播音主持教育作為一個方面的內容來進行,強調厚積薄發,這從其近年錄取學生其文化課須達到普通一本類的90%分數線可見一斑。
(3)以上海戲劇學院為代表以表演訓練為核心,主要培養綜藝、娛樂節目主持人;上海戲劇學院播音主持專業依托其表演教育背景開辦,定位在于培養綜藝類或娛樂類主持人,在課程設置上以聲(樂)、臺(詞)、形(體)、表(演)訓練為主體。從1999年首屆學生畢業至今已涌現多位明星主持人。上海媒體十分欣喜地宣稱,上海戲劇學院培養的“新生代主持人大出鏡”!上戲孫祖平教授明確表示上戲主持人專業培養的群體成果標本是“演藝型”主持人,“由于我們對主持人的誤讀,不明白綜藝主持人本身就是藝員,而且是優秀演員的道理”,“綜藝游戲類主持人就應該名正言順、理直氣壯地學習正宗的‘表演,而且要作為專業主課來學。”⑤
(4)以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為代表以“雙語播音”為核心,定位于培養能直接參與國際競爭的播音主持人才。廣東外語外貿大學作為一所國際化特色鮮明的教學研究型大學,其外語學科教學及科研實力在華南乃至全國都處于領先水平。學校踐行“外語+專業”的教育道路使得學生都具有較為寬廣和較扎實的外語水平。而隨著中國國際化程度日益加深,具有鮮明的英語優勢和扎實的專業水平的復合性播音主持人才具有越來越大的市場需求和競爭力。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特別側重培養具備中英雙語播音與主持特長的學生,在其教學計劃中設置了包括“英語播音基礎”、“即興口語表達(全英)、“英語新聞報道”、“英語播音主持”等極具特色的專業課程,力求將學生打造成能以熟練的中英文進行采訪、報道、主持的雙語型口語傳播人才。目前已有多名畢業生進入海內外媒體及知名上市公司工作,國際化特色凸顯。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無論是哪種培養思路,均需適應當前融媒介時代下大傳播的格局和思路,具備網絡思維及新媒介視野,掌握跨媒體口語傳播的通識素質,無縫接軌國際主流媒體“中央廚房”等新型運作樣態,唯有此,才能真正契合完全學分制倡導的大專業、大平臺的通識能力的培養,此基礎可視為學生后續實現“?!迸c“雜”深度能力融合的前提。
3.5 動態優化課程模塊,引入學習效果再評價
在完全學分制背景下,越來越多的大學都采用了先入學在綜合大平臺學習1~2年之后再細化專業學習的模式。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由于所屬藝術類專業的特殊性雖不可以入學后調換專業,但復合的課程體系建構卻是應勢而為。這種復合既包括厚基礎與寬口徑的復合,也包括專業技能培養與綜合素養提升的復合。通過模塊化及設置學生各個模塊GPA成績(Grade Point Average,即平均成績點數)的最低通過值,完善動態化考察及預警機制來實現學習效果的再評價。具體到模塊可梳理為:
(1)通識教育課程模塊。該模塊包括思想政治理論、自然科學(計算機基礎、高等數學)、國防教育與體育三個類別的必修課及人文社會科學、自然科學類別的選修課,致力自然、人文、社會科學的交叉培養,使學生獲得全面發展的基本知識結構,從而實現厚基礎與寬口徑相結合。
(2)大學外語教育模塊。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必須在外語(英語)學習上予以新的重視:主持人的國際化溝通能力是大勢所趨,這種趨勢必然要求主持人能夠有能力與多樣信息源及平臺進行溝通與合作,熟練掌握與了解同世界對話的語言工具及通行規則。在該模塊中不僅僅包括大學一、二年級的公共英語課,同時也包括高年級的專業英語課,即結合專業培養特色,設置相應的具有緊密關聯度的英語課程,如“新聞英語”等課程。
(3)專業知識教育模塊。該模塊包括學科基礎課和專業知識模塊課(必修、選修),此模塊根據培養目標構建,有一定自主空間,主要是在傳播規律、播音理論、語言表達、主持藝術、特色課程等各個方面的知識比例分配上有所不同。學生將通過學習步步深入,實現自身角色的自覺轉換。而無論是哪種類型的播音員、主持人,網絡時代下的融合媒體新聞素質和能力都是必備的基本功。因此,確保此模塊的貼近性與特色性顯得非常必要。
(4)實踐教學模塊。包括專業實驗(實訓)課程及專業實習等。作為實踐性很強的專業,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必須理論聯系實際,主持人白巖松就把每一次的工作作為實踐提升的良機:“每次采訪都是一次知識儲備的過程,新聞人如果每天認真面對工作的話,這八小時恰恰是自己學習、自我補充的過程,是在不斷地獲取營養?!雹拊趯嵺`教學模塊,應圍繞提升播音主持能力的“聽”、“說”、“讀”、“寫”四方面進行,通過“講解”、“演練”、“回放”、“評析”、“討論”等多個步驟實現理論到實踐層面的螺旋式上升。專業實習作為極具針對性的集中實踐,不少院校都有明確的時間和經費作保障,但具體到每個學生的實踐內容、效果卻并非能完全監管到位。因此,將實習期各項成績量化考核,完善實習管理制度并嚴格執行,同樣可作用完全學分制下學分再評價的重要環節納入整體設計。
3.6 依托相關專業建構交叉學識優勢
語言傳播能力的培養必須要有相對的其他學科的依托。若要避免語言傳播言而無物、成為無源之水,就必須依托和構建相關學科知識體系,構建多方平臺?!半S著傳媒體制產業化和市場化,對主持人的評價體系和甄選機制的改變造成對傳統主持人認知的顛覆:形式要求的降低以對內容要求的提高為交換,人們不再只關注主持人‘科班與否,更在乎他(她)說的內容。于是乎,電視需要越來越多的專業人士充實其中,提升節目競爭力?!雹哞b于此,學習者必須要深入樹立某一方面的知識結構。很多主持人在踏入工作后往往會修讀和工作內容緊密相關的第二專業。因此,在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教育過程中,依托相關專業建構學生專業學識優勢是一種必然趨勢,這是對越來越多的畢業生邁著同樣的步伐、擺著同樣的姿態、做著同樣的手勢、撇著同樣的腔調、運用同樣的主持套路出現在大小屏幕里的一種急迫應對。當前播音員主持人在傳播過程中“除了表現為傳統的‘理解稿件—具體感受—形之于聲—及與受眾的表達能力外,也體現為歸納能力、提問能力、評論能力等,同時因不同傳播主體的知識結構和能力結構的不同而表現為:或長于時政、金融、法律的知識板塊多元;或長于清晰播報、精到點評、掌控現場的素質多元,最終實現從‘一專朝‘多專的轉變。這種能力集成的實質是在‘專的基礎上與‘雜的深度融合,以“業務專家,文化雜家為目標,最終建構起與傳播行為相匹配的語言傳播主體的素質集成”。⑧這種基于分工需要在專業化培養基礎上呈現出交叉學識培養思路,和之前不少學校推出的雙學位培養思路不謀而合,都是志在培養復合型人才,并最終實現“1+1>2”的結果。而完全學分制的推行,則為此提供了學分依據。
4 結語
完全學分制對于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建設來說是一次革新之旅。這需要一方面從核心出發把握完全學分制的創新本質,將傳統教師與學生的角色予以重置,充分釋放學生的潛力,另一方面則需要在教學思路及計劃中通過多種樣態設置和引導學生將通識素質、精準定位、專業能力予以深度融合,對學分制背景下的專業建設策略進行一體化思考,以期實現專業理想與媒介現實的不斷契合、對接。
注釋
① 完全學分制[EB/OL].http://baike.haosou.com/doc/8926466-9253462.html,2016-01-01.
②③李峻嶺.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探析[J].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學報,2011(11):92,93.
④⑤孫祖平.中國主持人專業教育問題探究[J].戲劇藝術,2005(4):76,83.
⑥ 李悅,王凱山.白巖松談充電[J].新聞與寫作,2005(7):42.
⑦ 李峻嶺.跨界主持人傳播的共性優勢與認知誤區[J].現代傳播,2014(3):167.
⑧ 李峻嶺.互聯網時代下電視主播語言傳播范式走向[J].中國電視,2015(5):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