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晉美 呂英杰 王建平 張霞
摘 要 本文結合我院自身發展情況,探索出一條適用于地方高校的、切實可行的“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培養模式,并成功進行了部分實踐。
關鍵詞 卓越計劃 地方高校 實踐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6.05.024
Abstract This paper combin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our school, to explore a training mode suitable for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practical and feasible "excellent engineer education”, and successfully carried out some of the practice.
Key words excellent plan; local college; practice teaching
0 引言
2010年6月教育部正式啟動“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簡稱“卓越計劃”),著重強調行業企業深度參與培養過程、學校按通用標準和行業標準培養工程人才、強化培養學生的工程能力和創新能力,旨在培養造就一大批創新能力強、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高質量的工程技術人才,促進我國由工程教育大國邁向工程教育強國。①②截至目前,分三批200多所高校、600多個專業獲教育部批準實施“卓越計劃”。③④⑤2013年12月山東省推出“省級卓越計劃”,面向半島藍色經濟區和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培養高素質工程技術人才。首批106個本科專業入選山東省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項目,我院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和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獲批在內。
1 問題
通過積極調研、廣泛學習教育部“卓越計劃”中多所高校的開展情況,發現存在以下主要問題。一是已有的校企合作培養模式很難效仿。985、211等高校大都采取大學校-大國企的校企合作模式,企業規模大,師資水平高,培養質量高,我們很難效仿。其他的高校則受利于多年的科研服務工作帶來的企業資源,盡管企業規模一般,但勝在數量大,可選擇性高。這兩種合作模式對我們科研工作尚在起步階段的我們來說都較難效仿。二是校企合作的模式比較單一,對企業的激勵政策和機制明顯不足,不利用調動企業的積極性,難以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三是大多數學校都是典型的3+1培養模式,3年在校學習幾乎全部課程,最后1年在企業實踐,前3年的校內培養特色凸顯不夠,培養質量幾乎完全取決于第4年的企業培養。四是學生存在考研準備與企業培養相沖突、難以適應較為辛苦的企業工作現場等諸多具體問題,除了積極調整實施方案外,多數學校采取提高保研比例等措施提高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我們也很難效仿。五是對參與“卓越計劃”的校內教師工程能力的培養、激勵政策尚待完善,對企業兼職教師的工程能力的發掘和教學能力的培養工作普遍不足。六是經費投入、資金支持方面還需持之以恒。面對這些問題,我們應該如何立足學院發展實際情況,探索出切實可行、獨具特色的“卓越計劃”開展模式,培養出一批服務地方經濟的高素質工程技術人才。
2 探索
結合學院實際發展情況,大膽整合理論和實踐課程,制定出一套以培養高素質工程技術人才為核心,將校內實踐教學貫穿3年,企業培養鞏固1年的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和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方案,以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為例,具體闡述如下。
一是大膽整合課程。“卓越計劃”旨在培養學生的工程素質,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即需要增大實踐教學比重。⑥⑦如果只是簡單地將4年課程集中在3年完成,顯然只是增大了課程密度,無法保證卓越工程師的培養質量。因此我們結合具體課程具體情況,以及小班單獨授課的便捷和高效,進行了大幅度的課程整合調整工作。例如整合“機械工程材料”與“金屬工藝學”整合,學生學習完機械工程材料相關知識點后,直接進入機械材料的冷、熱加工學習,既能實現學生一個完整體系的學習,又能節約學時。其中工程材料部分還可以搬進實驗室,實現理實一體化教學,學用結合,提高學習效率。再例如將“機械制圖”、“機械CAD”、“互換性與測量技術”三門課程整合,CAD和互換性的理論教學部分有機穿插在機械制圖中,再通過開放實驗和測繪課程設計等實踐部分進行鞏固。再例如將“模具制造工藝學”做為一個重要模塊整合到“機械制造工藝學”項目化教學中等等。
二是確保校內實踐教學貫穿3年。盡管我們有足夠的合作企業保證學生第4年的企業培養,但普遍規模小,產品和技術較為單一,如果將學生的工程能力培養全部寄托在第4年企業培養不利于學生全面掌握專業知識和后續就業。因此要充分利用校內的實習和實驗資源,配合各主干課程設置一系列的實踐課程,例如工程先進機械設備認知、機械工程部件測繪、工程材料及成形技術實習、電子工程工藝實習、機械工程創新設計、數控編程技術與操作實訓等,做到每學期都有集中實踐教學,再搭配上開放實驗、第二課堂等,形成一套層層遞進的實踐教學體系。該培養體系對學生的第4年企業培養也有著積極的鋪墊意義。
三是實施分梯度教學。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差異性,卓越班內分梯度教學。基礎知識扎實、學習積極性高的學生重點培養其創新、設計能力,課內都增加綜合訓練題目,課外提供多種創新設計第二課堂,推動其參加各種設計競賽。基礎知識相對薄弱、但是實踐動手方面積極性高的學生重點培養其工藝設計、設備維護和檢修等方面的動手能力,課外再補充多項技能取證、企業生產管理等相關方面,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實戰能力,畢業即就業,無過渡。
四是確保企業培養的執行力度。經過前3年的校內全方位培養,第4年將學生送入企業進行實戰,經過必要的工程實踐的訓練。重點培養學生的工程素養,有比較扎實的技術基礎;有分析和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的能力;能夠吃苦耐勞適應較艱苦的工作環境的職業精神。通過企業文化的熏陶、企業管理制度的學習,企業團隊合作的歷練,實現學生工程素養的養成。通過機械工程現場問題的認知、摸索和解決,實現學生理論知識有效轉化為解決工程實踐問題的能力。但是具體執行過程中,如何針對具體企業制定培養目標,如何激勵和管理企業指導教師完成培養目標,如何在培養學生的同時鍛煉青年教師的工程實踐能力,培養雙師型師資隊伍,等等,還有待進一步探索。
我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自2014級開始試點“卓越計劃”。學生入校后組織選撥工作,分為系部集中宣講、學生自愿報名、系部篩選面試三步。篩選以考慮高考總成績及部分單科成績為主,但并不完全考慮。首批40人,定期考核再加上考研分流,后續應能穩定在30人左右。
“卓越計劃”的有效開展極大程度上取決于組織管理。⑧⑨由學校領導、企業領導、教務處、人事處、學生處和系部負責人組成“卓越計劃”領導小組,負責研究實施方案、制定激勵政策、統籌協調資源、確保有效推進。培養計劃必須由校企兩方專家共同制定,協商執行。培養計劃的執行情況和培養質量由學院督導室單獨檢查督導。
學院的支持和保障也很重要。經費是“卓越計劃”工作有效開展的可靠保障。政策是“卓越計劃”工作有效開展的有效支持。對內,通過在績效考核、職稱評定等方面有所傾斜,激發“卓越計劃”教師工作熱情,借此計劃項目送教師下企業鍛煉培養,提升青年教師解決工程問題的能力,促進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的。對外,通過科研服務、項目合作等形式確保校企合作關系的長期有效,才利于“卓越計劃”的善始善終。
3 總結
經過近兩年的探索,我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的“卓越計劃”正按照預期順利開展,并初見成效。卓工班的學生考試成績均優于普通班,集中實踐環節表現尤為突出。卓工班的學生在大一下學期參加全國三維數字化創新設計大賽即獲得全國二等獎1項。但是還有很多問題有待解決,“卓越計劃”是四年一個周期,政策的延續性以及經過實踐檢驗后的不斷修訂工作需要持之以恒;通識課程受到普通本科教育基本要求的制約較為嚴重,可動空間很小,只能在專業課程上做文章,無法同高素質工程技術人才的培養目標與時俱進等等。
注釋
① 教育部23日啟動實施“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OL].中央政府門戶網站,2010.6.23.
② 林健.“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通用標準研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4):21-29.
③ 教育部批準第一批“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高校[OL].中央政府門戶網站,2010.7.13.
④ 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公布第二批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高校學科專業名單的通知[OL].中央政府門戶網站,2012.2.28.
⑤ 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公布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第三批學科專業名單的通知[OL].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13.10.17.
⑥ 陳飛,孫斌,趙玉曉.基于卓越工程師計劃的三性實驗教學改革.教學研究,2013.36(5):106-109.
⑦ 盧倩,葛友華,周海,王福元.基于卓越計劃的產學研合作教育改革初探——以鹽城工學院機械工程專業“卓越工程師班”教改為例[J].教學研究,2013.36(5):101-105.
⑧ 唐勇奇,黃紹平,劉國繁,劉建強.校企合作培養“卓越工程師”——以湖南工程學院實施“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為例[J].教育探索,2010(12):71-74.
⑨ 王俊發,陳光軍.機制專業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的研究與實踐[J].裝備制造技術,2013(7):176-178.